APP下载

某水库右岸岩溶渗漏与防渗处理优化设计

2011-12-20曹登刚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

曹登刚

【摘要】 本文以某水库右岸岩溶渗漏为背景,应用岩溶水文地质学理论,通过对库岸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和分析研究,总结了库岸岩溶渗漏特点,探讨了岩溶渗漏治理勘测设计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岩溶渗漏;防渗处理;优化设计

1.工程简况

某水库位于珠江流域柳江水系上游河段,汇水面积4.2km2。水库始建于1977年,1981年6月完工。具防洪、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767.50m,坝高17.5m,正常蓄水位高程765.00m,设计总库容248.7万m3。水库建成后,由于大坝及库岸岩溶渗漏,地质条件复杂,一直没有进行处理,至今二十多年,水库未能蓄水受益。

2.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南坡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属岩溶峰丛洼地、中低山地貌。库区位于一背斜核部的北东翼,单斜地层,地层走向近南北向展布,倾向东~东偏南,倾角38~51°。库坝区以褶皱构造为主,受褶皱挤压应力作用,走向92°和170°的两组节理裂隙极发育。裂隙间多为方解石脈、碎石、钙质、泥质充填或半充填,无断裂构造通过库坝区。

库坝区出露地层大致以河床为界,河床左岸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右岸为岩关组(C1y)地层。

大塘组(C1d):深灰、灰黄至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石英砂岩夹炭质页岩及劣质煤,不等间距夹白云岩、灰岩,向上渐变为粘土页岩与灰岩互层。库区以炭质页岩夹劣质煤层为主,厚度约80m。视为相对隔水层。

岩关组(C1y):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瘤状灰岩,偶夹泥质灰岩。间夹①~⑥层相对隔水层,其中:①为黄色粘土页岩夹砂岩,层厚10.0m;②~⑥层以炭质页岩为主,局部为泥岩,厚0.3~5.6m。

库区两岸山体雄厚,无低矮邻谷,左岸和右岸350m以西均有地下水出露,地下水位高于水库正常水位,因此,水库不存在左岸和右岸350m以西的渗漏。

受相对隔水层控制,右岸灰岩出露部位竖向岩溶发育特征表现为溶洼、漏斗、石林、溶沟、溶槽等,水平岩溶发育特征表现为沿岩层走向分布的串珠状漏斗及洼地。

区内地下水主要为裂隙溶洞水,其透水性受岩性及构造控制,左岸大面积分布相对隔水层,透水性差。右岸以灰岩为主,岩溶发育,透水性较好。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及河水的入渗补给,河水位以上以垂直渗透为主,河水位附近以水平渗透为主,并以泉水的形式或直接向河水排泄,径流条件较好,地下水流向总体是由北向南流。

右岸坝轴线上游共发育6个岩溶漏斗,其中T1~T3出露位置低于淹没高程767.5m,T4~T6位置较高,位于坝轴线附近。坝下游右岸出露3个泉水点,其中1#为季节性泉,2#、3#受季节性影响较小。

3.勘察方案优化设计

3.1.右岸渗漏分析

由上文叙述可知:右岸渗漏主要是沿透水性较好的灰岩顺层向下游绕坝渗漏,不存在横向邻谷渗漏。从淹没范围及泉水出露标高认为:渗漏高程集中在右岸767.5m以下,渗漏的深度在750m标高附近。

3.2.勘察方案布置

根据上述分析,勘察方案以水文地质测绘、连通试验和物探方法进行,并以物探成果为指导布置帷幕防渗透先导钻孔进行。其工作量集中于右岸坝轴线附近布置。其中,物探剖面两条,采用高密度法勘探,点距5m,勘探深度60m。

3.3.勘探成果及渗漏特点

a、连通试验成果表明:T3号漏斗与3#泉有直接水力联系,渗透流速为47m/h。b、物探成果表明,右岸沿坝轴线330m以内,存在三个异常带,其中I号异常带位于①号隔水层的顶界面上,深度12~20m;Ⅱ号异常带位于①号隔水层的底界面上,深度15~25m;Ⅲ号异常位于①号隔水层与二号隔水层之间的灰岩中,深度25m。三个异常带走向基本与岩层走向方向一致,其中I号及Ⅲ号异常小而集中,电阻率比降大。Ⅱ号异常带,电阻率比降较小,范围稍宽。c、先导钻孔地下水位观测表明:①层顶板水位较高,①~②层间地下水位降低,呈凹槽,12号先导孔观测地下水位751.65m与施工期库水位751.40m几乎一致。至②层顶板时水位升至最高,超过了正常水位,②③④层间水位变为下降,④⑤⑥层间水位也为低槽区,但高于河水位3.5m。d、先导孔压水试验成果表明:透水率大于50Lu的钻孔X10~X12与物探成果的II号渗漏异常带一致,小于5Lu的弱透水层的顶板高层一般为750m,II号异常区为739.8~746.70m。

综上所述,右岸渗透特点表现为,以顺层的裂隙岩溶、管道集中渗漏为主,最大渗流通道水位与河水位标高几乎一致,漏流方向与河流方向平行,渗漏的深度与河床侵蚀深度基本一致。其中①~②层间为主要渗漏区,②~③、③~④层间为一般渗漏区,④~⑤、⑤~⑥为次要渗漏区。

4.防渗处理优化设计

随着对地质体认识程度的深入,防渗处理设计从方案设计的提出到施工图设计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帷幕灌浆结合溶洞处理的方法,优化为重点处理,分期实施,通过先导孔试验资料进一步分析,最终确定了防渗处理设计的原则:即重点处理主要渗漏部位,选择性一般渗漏部位,对次要渗漏区不作处理。重点处理区采用双排孔,一般区采用单排孔,帷幕下限深度深入河床高程以下5~10m,防渗标准为5.0Lu,优化后帷幕线长度为150m

5.实施效果比较

实施效果可通过灌浆成果、压水试验检查、进出口漏水点观测、试蓄水检验等进行综合评定。

(1)从灌浆成果看,灌浆施工基本上采用常规工艺,耗灰量最大的部位就是主要渗漏区,且随灌浆次序的增进单位耗灰量是降低的,符合灌浆的一般规律。

(2)从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看,检查孔全部合格,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从出口泉点观测,施工期间有明显的浑浊水现象,帷幕形成后泉水消失,,T3洞口开始冒水,地下水反向补给库内,这是二十多年来没有的现象,说明右岸的主要漏水通道已被堵住。

6.结束语

对客观事物的处理是否经济合理,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本文针对某水库的岩溶渗漏问题,认真分析研究了该岩溶渗漏的特点,提出了经济合理的勘察方法和处理设计方案,成功地对该水库进行处理,达到了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孙钊,大坝基岩灌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张景秀,坝基防渗与灌浆技术(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主编,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
导弹舵面的复合材料设计与分析
数据挖掘对教学管理的优化设计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优化
对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协议优化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