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DT看技术对人类的“双刃剑”作用及相关思考
2011-12-20杨玲玲艾广义
杨玲玲 艾广义
【摘要】DDT从“上帝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到“恶魔”体现了科学思维对于社会科学技术进步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以DDT为例,重点分析了DDT的历史及其作用,并试图阐明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最终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目的。
【关键字】DDT,技术,环境
一、DDT的历史与命运
DDT是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 Diphenyl Trichloroethane)的简称,其中文名称为滴滴涕。从1939年发现至今,DDT引发的争论从来没有中断过,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位天之骄子保罗·米勒和蕾切尔·卡逊。从DDT产生使用——被禁用——被解禁的过程中,他们注定作为人类对一科学技术产物的认知道路上的两个重要标志被铭记,也将作为我们对自身生存进行反思的重要教材被反复咀嚼。
保罗·米勒,瑞士科学家。1939年发现了DDT,1948年获诺贝尔奖。当时,DDT被誉为“上帝赐予人类的最好礼物”。 蕾切尔·卡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先驱。1962年发表《寂静的春天》,引发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
1962年以前,没有人对DDT提出质疑,米勒大概也没想到,才过了不到三十年,DDT作为救世主的地位就被人们推翻。卡逊用她那优美的文笔将DDT的负面作用传达给公众,并很快地影响了政府的决策。1972年,美国国会率先通过立法禁止使用DDT。此后,各国纷纷效仿。从此DDT的性质出现了完全相悖的变化,从“上帝赐予的最好的礼物”变成了臭名昭著的恶魔。
从1962到1965的3年间,围绕着DDT,先是卡逊由于客观上伤害了社会现实利益而遭遇到猛烈的攻击和污蔑,后是米勒的获奖被后人长期视为诺贝尔颁奖史上的悲哀。这恰恰是因为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科学认知是渐进的。所幸的是,米勒和卡逊先后辞世,可以不再目睹之后的剧情演绎。
二、DDT的“双刃剑”作用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用一项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时,更应重视技术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杀虫剂和抗疟英雄
DDT对人畜无害,也没有难闻异味的刺激,是人类盼望已久的理想杀虫剂。把DDT药剂喷洒在农作物上,药剂干燥后仍能在长达数天的时间里保持杀虫效能。况且,DDT易于制造,生产成本低廉,该成果很快被转化为生产力。DDT作为多种昆虫的接触性毒剂具有高毒效, 其特点是毒性缓慢且长效, 能破坏害虫的神经系统。1949年DDT开始作为农药正式投产。投产后的DDT作为农药, 在1940~1941年有效地防治了瑞士马铃薯甲虫的危害, 还作为灭杀苍蝇的特效药。
(二) DDT與环境污染
从环境角度来看,环境问题解决依赖于现代技术及其创新,但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也不断地制造出新的环境问题。DDT也不例外,卡逊吹响了讨伐化学农药的号角。
人们开始对化学农药有害的一面予以高度关注, 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对DDT所产生的副作用进行广泛的监测, 结果发现几乎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查到了DDT的踪迹。由于DDT的分子结构中含有非常稳定的苯环,即使曝晒或在高温下也难能挥发和被分解成无毒物质。所以残留的DDT便造成土壤、水质和大气的严重污染。
环境污染导致了生态危机。DDT不易溶于水而极易溶于脂肪, 鱼类食用含DDT的藻类及水生动物, 鸟类食用了含有DDT的果实, 人类食用了含有DDT的粮食、蔬菜、水果、鱼类等, 都会在其身体脂肪内积聚起DDT, 当其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对人体和动物造成危害,中毒严重的则死亡。
DDT的杀虫范围很广, 所以又被称为“万能杀虫剂”。它不分青红皂白地毒杀昆虫, 甚至把害虫的天敌也误杀了。令人担忧的是几乎每一种昆虫, 对长期施用DDT产生了抗药性。
通过以上分析,反思DDT从拯救到危害人类的全过程和其从产生使用——被禁用——被解禁的历史命运中,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技术对人类的“双刃剑”作用,它提示我们,重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是决定技术能否推广的重要因素,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三、从DDT引发的法律和道德思考
无论DDT的命运如何,也许将来会被再次禁止生产和使用,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事实,DDT在地球上还未消失,其潜在的危险随时可以爆发。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生存,我们希望法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迫切希望道德能在广阔的天地中去树立人们的进步观念,最终实现人类能够与地球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一)建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技术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选择环境友好的技术,将技术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建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对环境影响初步评估,对技术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类和分级,进行技术评估筛选,如果任何技术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资源的浪费,也不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二是技术对环境影响的深入评估,对那些可能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进行深入的评估,对其可能产生的现实的、潜在的影响全面评估,特别注重该技术潜在的影响,这是评估的重点和难点,应当将其影响列出清单,并且进行适当排序;三是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再评估,由于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可能出现评估时没有发现或者认识不深的情况,技术推广应用后进行再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修正;四是建立技术环境影响评估的机制,建立系列规范对技术环境影响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机制让技术环境影响评估良性发展;五是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将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
(二)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素质
在制止合成和使用DDT等化学物质方面,仅仅把希望寄托于法律是不行的,法律也有局限性,例如法律不要求检验产品对基因的确切影响。
我们寄更大希望的应该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领域: 伦理道德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人们带出误区, 使人们能够理智些。当代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靠自身力量是难以解决的,但是道德可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道德不总是软弱和无能为力的,重要的我们要道德被理解,被接受,变成人们行为中的灵魂。在这方面,伦理道德有许多事可做和应该做。
丧失道德的行为是可怕的, 甚至可能变得疯狂。在西方一些国家和日本, 有的药商为了赚钱而不顾及人体甚至婴儿的健康和生命,制造和推销药物, 有的药性还不完全清楚或疗效不明,有的伴有极大的毒副作用, 这种赚钱行为的道德沦丧就不必赘言了。当然, DDT等化学合成物的制造者或使用者也许并不是根本不知道它们的毒害作用,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利害衡量标准。但是这样一来很可能出现“将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为我们在权衡利弊时所表现的低下判断力而感到无比惊奇”的情况。其实这倒不完全是“权衡利弊时所表现的低下判断力”, 更重要的倒是“一叶障目”不知利弊,这“一叶”正是眼前的、狭隘的一时之利。
参考文献:
【1】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2】熊易寒. 环保教育、环境运动与国家战略[J]. 绿叶, 2010,(03)
【3】张金良,王舜钦. 中国DDT污染及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现况[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6,(04)
【4】吴开琛,邓达. 为了控制疟疾,我们需要DDT![J]. 中国热带医学, 2009,(01)
【5】洪青,蒋新,李顺鹏. 微生物降解DDT研究进展[J]. 土壤,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