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成因和防治措施探讨
2011-12-20江华
江华
摘要:本文对钢筋混凝土楼面的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养护
1前言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是目前较常见、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近年来,随着商品房数量的增多,楼板裂缝问题成为住宅质量投诉的热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各种原因,并对综合性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2裂缝出现的原因分析
(1)水灰比的变化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十分明显,水、水泥、外加剂用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大流动性的混凝土,其塑性收缩值为200×10—4;中等流动性的混凝土,其塑性收缩值约为(60~100)×10—4。表现较明显的是,满足坍落度大、流动性好的泵送条件的混凝土,较易产生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混凝土脱水凝固时较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2)施工过程过分地振捣混凝土,使粗骨料沉落,水、空气被挤出,混凝土因泌水而形成表面砂浆层,较下层混凝土干缩性能快,水分蒸发后容易形成塑性收缩裂缝。
(3)楼面工程施工中各工种交叉作业,楼面负筋位置的正确性难以得到保证,经踩踏后会使钢筋弯曲、变形,降低了部分板负筋的有效高度,使该位置钢筋混凝土楼板上部的抗拉能力大幅降低,从而导致该部位混凝土楼板出现裂缝。
(4)浇筑混凝土后的过分抹平压光,会使较多的细骨料浮到混凝土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空气中的C02与水泥浆中的Ca(OH)2发生反应生成CaCO3,在浇筑硬化后期(56d之后)引起混凝土的明显收缩(即碳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楼板出现裂缝。
(5)混凝土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及其他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混凝土初期收缩裂缝的产生。过早的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而过迟的养护会因风吹日晒使混凝土表面的游离水分蒸发过快,水泥因缺乏必要的水进行水化,从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据资料报道,当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率>0.5kg/m ·h时,混凝土体积将急剧收缩。此时的混凝土因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体积收缩应力而产生开裂。特别是在夏、冬两季,由于昼夜温差较大,养护不当最容易产生温差裂缝。
(6)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时就提前拆模,或是在混凝土未终凝前就上荷载等,都会使混凝土楼板产生弹性变形,导致混凝土在强度较低时就承受压、拉、弯应力,致使混凝土楼板内产生裂缝。对于大跨度的混凝土楼板,除了其总收缩值较小跨度的混凝土楼板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等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以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
3 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3.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坑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混凝土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 5m 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無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m,左右。
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旌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蹈;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二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mm (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①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mm 以内(即每㎡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3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2)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3)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4)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5)混凝土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3.2 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混凝土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理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要求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
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按技术导则三的第4条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灌筑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混凝土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予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3.3加强对楼面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混凝土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 因此楼面混凝土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
4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在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形成原因,产生裂缝的原因除设计外,多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不得当、不到位或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因此,要求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将各种情况考虑周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把裂缝的数量和危害压缩到最小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