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人类学理论中“结构”与“能动性”问题

2011-12-20丁雨迪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
关键词:能动性结构

丁雨迪

[摘要] 无论是结构理论还是能动性理论,都具有自身的缺陷。结构理论过于强调外在的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制约,而能动理论则忽视了社会的存在。但是人类学理论中的结构流派和能动流派都并非极端的决定论者,结构理论不乏对能动性的关注,能动性理论同样也在探索社会结构这一问题。

[关键词] 结构; 能动性; 文化人类学

结构与能动性问题的社会学追溯

结构与能动性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理论的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唯实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倾向。因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正统派理论唯实论有相通之处而得名。

唯名论因渊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非正统派理论唯名论而得名。在唯名论看来,只有个别的东西(特殊、殊相)才是实际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与之相应,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则是各人的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而认识社会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二、结构理论

在早期的人类学理论中,从人类学的第一个学派古典进化论开始,到传播学派,以及历史特殊论和新进化论学派,并未涉及到强烈的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历时性分析范式的影响。在以因果决定论的历时分析研究方法中,没有主体能动性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当地人观点的表达。结构与能动性的关系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研究范式从历时性向共时性偏移过程中被凸现出来的。

20世纪20年代,功能主义的出现,使人类学研究范式从历时性向共时性转移。历时性研究强调文化的历史起源,是纵向性研究:共时性强调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等,是横向性研究。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一布朗(Radcliffe-Brown,Alfred Reginald)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这一学派是法国涂尔干社会学主义在英国的延续。涂尔干反对用个人或是心理因素来解释社会,他认为,社会现象只能从社会本身的研究去解释。

作为社会科学三大思想源头之一的涂尔干,认为社会是超越个体的强大外在物,社会自成其类并对个体产生强制。涂尔干创造了“社会事实”的概念,将其视为客观的和普遍存在的“物”,它外在于个体,并支配和制约个体的行为。

拉德克里夫-布朗深受涂尔干的影响,也認为社会是超然于个体而存在的,并且这种认识适用于所有的社会,人类学的任务在于描绘不同社会的结构体系及其运作的功能关系,再比较这些社会结构的差异及其成因。在拉德克里夫-布朗眼里,人类学就是比较社会学,他只不过把涂尔干的认识扩展到异域社会的研究中而已。

在涂尔干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视域里,社会是有其客观运作规律的实体,社会学和人类学是要通过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像自然科学一样,在理性和逻辑的范围内得出结论,否则便是谬论,便是经不起科学检验的形而上学。

然而此时在法国,受涂尔干社会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索绪尔结构语言学影响的列维一斯特劳斯(Levi-Strauss,Claude Gustave)的结构主义,把这种结构性推向了极致。列维一斯特劳斯所说的“结构”,不同于涂尔干、拉德克利夫一布朗所涉及的社会结构,而是社会结构之下的结构,是人类普通的心智结构。

能动性理论

一些人习惯把拉德克利夫一布朗与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共称为功能主义的代表,但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也被称为需求理论。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文化首要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社会是此基础上次生出来的,而拉德克利夫一布朗恰恰相反。在漫长的田野工作中,马林诺夫斯基发现,土著人也有自己的理性。“在整理出土著风俗的原则和规律时,在从搜集来的证据及土著人的陈述中取得这些原则和规律的精确准则时,他发现,这种格外精确与真实的生活格格不入,真实的生活从未死板地依附于任何原则。”马林诺夫斯基关注当地人的观点,但是,他关注更多的是方法论问题,对于当地人的观点,他并不放心,所以在访谈与参与之外,他还强调了观察,正是通过对观察和访谈结果加以对照,他得出,土著人所说的并不一定代表他们所做的。

弗雷德里克•巴特(Barth,Fredrik)在实践能动性的方面,研究的更深入一些,并且由此开始人类学中结构与能动性的争论。巴特的理论被称为交易理论或是互动理论。其实在巴特之前,已经有一些人类学家涉及到互动理论,如莫斯的礼物交换理论。巴特的关注点是:一个社会是怎样通过人们所作的各种利益选择决定来生成和维系以及改变的。

如果说巴特互动理论是人类学能动性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始,那集大成者却是克利福德•格尔茨( Clifford Geertz)。格尔茨是极具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如果说马林诺夫斯基试图把人类学带向了科学,那么格尔茨所做的便是把人类学从科学引向了人文。他不像其他人类学家,试图从多样化的文化中推知全人类共通的人类认知体系,而是在于通过了解“当地人观点”,来阐释当地的文化与社会,理解“地方性知识”形成独特的人观。关注当地人观点,是格尔茨阐释人类学的基本内容,更是主体能动性研究取向的重要标志。

结构与能动性理论的综合尝试

以上论述了人类学理论变迁中结构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分析了具有能动性的理论。但是,无论是结构理论还是能动性理论,都具有自身的缺陷。结构理论过于强调外在的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制约,而能动理论则忽视了社会的存在。但从上面的理论中看到,人类学理论中的结构流派和能动流派都并非极端的决定论者,结构理论不乏对能动性的关注,能动性理论同样也在探索社会结构这一问题。

针对结构与能动性的双重特点,布迪厄提出了“惯习”( habitus)这个概念,并且这一概念贯穿于布迪厄理论的始终。Habitus是一个拉丁语的借词。“惯习”这个概念,不只用来表示同人的行动时刻伴随、并指导行动始终的社会意识,而且还用来强调与社会结构共时并存、同时运作的行动者的禀性系统。“惯习”具有典型的结构与能动性的双重性,它巧妙的将看似相互对立的力量和因素结合起来:将物质性与精神性、主观和客观、外在和内在、静态与动态、历史与现实、实在与潜在等各种因素和力量,都在“惯习”的结构及运作中,相互穿插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它表现的是行动者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但“惯习”不是宿命。由于“惯习”是社会结构内化为人格,又外化的历史过程,所以它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随着经验而变,从而也在经验影响下不断的强化,或是调整行动者的结构。它是稳定持久的,但不是永久不变的。

参考文献:

[1] 涂尔干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

[2J Adam·kuper著,贾士蘅译:《英国社会人类学——从马林诺斯基到今天》,台北,经联出版事业公司,一九八八年七月初版。

[3]涂尔干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995。

[4]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转引自Adam·kuper著,贾士蘅译。

[5] 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 《英国社会人类学——从马林诺斯基到今天》。

[7]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庄孔韶编《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9]皮埃尔·布迪厄,蒋梓骅译,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0]阿兰·巴纳德(Alan Barnard)著《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王建民、刘源、许丹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北京第一版。

[11]于海著《西方社会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12] [英]拉德克里夫一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M].2002年1月北京第一版。

猜你喜欢

能动性结构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践中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情趣
英语阅读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探讨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