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南某水库大坝沉降观测问题探究
2011-12-20张征宇
张征宇
摘要:某水库大坝库区流域总面积24.5 km2,翻水面积18.181 km2。大坝坝型为上下游各带一级镇压层的黏土斜墙堆石坝,坝顶高程为8.3 m,坝顶宽为4.5 m,坝顶长度为3 041 m,最大坝高为7.2 m,标准断面最大坝底宽度为51.2 m,基础处理采用塑料排水板排水固结处理方案。笔者结合该工程实践,对在施工过程中大坝沉降观测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以下结论,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大坝观测;沉降
一、工程地质情况
坝址全区均为第四系覆盖层覆盖,厚度大,上部为全新统海相沉积淤泥质土,土质软弱,下部为更新统冲洪积,冲湖相沉积含泥砂砾石,粉质黏土等,土质较好。土层自上而下可分为:①Ⅰ1层粉质黏土,厚2.9~4.8 m,分布于北坝段;②Ⅱ层粉质黏土,层厚0.2~3.0 m;③ Ⅲ层淤泥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层厚6.3~15.3 m;④Ⅲsil淤泥,层厚2.0~5.5 m;⑤Ⅲc粉质黏土,层厚1.0~1.5 m主要分布于东及南坝段;⑥Ⅳ1淤泥质粉质黏土,全区分布,层厚1.5~18.8m;⑦Ⅳsil淤泥,层厚3.0m;⑧Ⅴ1层粉质粘土,层厚0~12.5 m。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表1 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表
二、观测成果分析
㈠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时间为2OO4年9月至2OO6年12月,观测成果见表2。以下原因引起沉降量漏测:
(1)沉降板均在塑料排水板施工之后埋设,对于垫层及插板施工影响而产生的沉降未能观测。
(2)局部坝段(如东坝段)由于涂面较低,为使整个坝基垫层在同一高程上,垫层下部铺设石渣,由石渣層产生的沉降未能观测。
(3)在坝体填筑施工期间,轴线部位沉降板屡屡被破坏,虽及时修复,但载瞬间的沉降未能观测。
(4)工程施工后期,坝顶及坝后坡绿化泥土施工时,部分沉降观测点被损坏,而同桩号防浪墙顶的沉降观测点又未能及时完成,期间的沉降未能观测。沉降观测成果见表2
表2 沉降观测成果表(mm)
由表2可知:
(1)东坝段平均沉降量为1486 mm;南坝段平均沉降量为1447 mm;西坝段平均沉降量为1441 mm;北坝段平均沉降量为1383 mm。4个坝段的累计沉降量均小于设计理论计算值,可能的原因有:①大坝沉降还未最终完成,蓄水过程对坝基是一次复加载过程,将进一步引起沉降的产生;②理论计算时可能未考虑碎石层上部的加筋处理,同时目前理论计算方法中对于沉降经验系数Ф的取值只是一种经验系数,对于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其取值多少都能引起沉降值估算的误差,该工程取值可能偏大;③实际施工加载过程中,施工期内沉降量必然被重复加载,实际施加于地基上部的附加应力值大于理论计算值。同时,为满足大坝工后沉降的需求,对坝顶采取预留超高加载,而设计对这些荷载均无法准确计算。
(2)以坝轴线观测点为分析对象,东南西北4个坝段平均沉降量趋势如下:北坝段平均沉降量1383 mm小于西坝段平均沉降量1441 mm小于南坝段平均沉降量1 447 mm小于东坝段平均沉降量1是486 mm。这与地质情况是相吻合的,东坝段与南坝段多为池塘及河道所在地,地质条件相对较差一点。
(3)设计计算时北坝段沉降量大于南、西2个坝段,而实测北坝段却最小,主要原因是因为北坝段坝轴线位置与初设有较大的变动。北坝段坝轴线外移,利用老海塘作为坝下游侧镇压层,而老海塘地基经过多年沉降变形,地质情况相对较好,有利于坝基的稳定。
(4)从整体上来看,虽东南2个坝段沉降量相对较大一些,但沉降量差异并不是很大,表明基础沉降较均匀,这对于坝体内侧的防渗土体是有利的。
㈡沉降速率
各观测点每级加载过程中的最大沉降速率Ⅴmax(mm∕d)及间歇期内的平均沉降速率Ⅴaver(mm∕d) (见表3),2005年9月后,堆石体基本完成,轴线处月平均沉降速率见表4,月平均沉降速率趋势见图1。
表3 沉降速率观测成果表(mm∕d)
表4 沉降观测点2005~2006年平均沉降速率表(mm∕月)
图1 坝轴线2005年9月后平均沉降速率趋势图
由图1可知:
⑴在加荷过程时,瞬时沉降十分明显,最大的达32 mm∕d, 但一般持续时间较短,衰减很快,第2天或第3天即可降为10 mm∕d以内或5mm∕d以下。
⑵加载后的沉降速率变化明显与加载厚度有关,加载过大不仅使沉降速率异常增大,而且使其衰减也较为缓慢。如第级荷载,虽各观测断面已历经30 d或更长时间间歇期,但在加载厚度达1.4 m时,瞬时沉降速率明显比第7级荷载增大不少,最大的甚至达到37 mm∕d,地基虽未出现失稳现象,但第3 d后沉降速率仍有13 mm∕d,直至第4天后才恢复到10 mm∕d以下。
⑶采用薄层多次加载的施工工艺,减少一次集中加载值,可明显减少瞬时沉降。但在采用薄层轮加填筑荷载时,同样要控制好停荷预压期。
⑷堆石体加载施工结束后,轴线处平均沉降速率逐月下降,但内侧防渗体加载依然会影响轴线处沉降的产生,延长地基沉降稳定的时间,至2006年12月,轴线处平均沉降速率已降为0.28 mm∕d。
⑸对于软土地基的堆载排水预压,必须严格控制加载速率。当加载厚度过大,在地基中一定范围的剪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地基由以弹性变形为主进入以塑性变形为主,这时,在总沉降量中,由地基土剪切变形而产生的沉降将显著增大。如果再盲目加载,或者加上施工交通荷载等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地基中的塑性区将继续扩大,则有可能发生地基的整体破坏。即使地基不出现明显的失稳现象,过大的剪切变形会造成地基土结构的破坏,这对地基的工后沉降控制十分不利。
㈢工后沉降
对于堤坝预留沉降的问题,因缺少地基土的详细土工参数资料,不宜采用纯土力学基本原理来推算预留沉降,这里通过对实测资料进行反馈分析,采用半理论、半经验的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具体的来说,利用坝轴线各沉降观测点的观测资料,用指数曲线配合法、双曲线法和法来研究其沉降规律或反算固结参数,来求得预留沉降。推算成果见表4。
表4 公后沉降推算成果表
三、总结与展望
㈠大坝坝基淤泥层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较差,为高含水量、高压缩性、低强度超软黏土地基,通过对实测沉降资料的统计以及最终沉降量的推算,总沉降量约占淤泥层厚度的20% ,地基固结度达到90%左右,沉降已大部分完成。
㈡沉降速率是控制施工加荷速率的重要指标之一。按以往工程经验及湖南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的相关建议,加载时沉降速率控制不大于30 mm∕d。实际施工时,某些部位加载期问最大沉降速率为 32~37 mm∕d,虽然短时间内最大沉降速率大于控制标准,但在及时观测并及时上报建设各方后,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并未产生稳定问题,保证了在安全的前提下能够不减慢施工速度,为控制总工期提供了安全依据。
㈢大坝填筑虽已完成,但坝体的沉降过程并没有完成,地基尚有一小部分主固结变形和相应的次固结变形,坝体本身也还有一定量的变形,大坝在蓄水后,由于荷载增加,也将产生相应的变形。因此运行期沉降观测应加强进行,以保证观测资料的连续性,为后期安全性态分析提供保障。
结合稳定、成熟的自动化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应用于水工建筑物的工程安全监测是大势所趋,是水利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必经之路。对大坝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及时掌握大坝的运行状态,对大坝安全性态做出综合评价,在事故到来之前采取对策,不仅可提高预报的精度和调度的准确度,且保证大坝运行安全,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