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受之

2011-12-20曾慧娟

房地产世界 2011年10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设计

曾慧娟

王受之,中国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设计理论家。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现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快到花甲之年的王受之,精力十分充沛,忙碌在教育、写作、设计顾问等诸多领域。他目前依然在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理论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担任职务并授课。

中国百年建筑发展史

王受之曾著有《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建筑史》。对于中国这一百年的建筑发展史,王受之认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

最早的现代建筑,是受到西方现代建筑影响而产生的。其中一方面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出现,最早是在20世纪初期,比如上海的华洋德律风大楼,而另外一方面,外国列强侵入中国,在通商口岸城市中建筑租界建筑,在其他城市建造领事馆、大使馆、商务处、住宅、教堂,这些过程,事实上是把19世纪外国开始没落的新古典风格类型的建筑、正在出现的现代建筑逐步引入中国的过程。

从租界建筑开始,进而到1928年开始的“固有建筑形式运动”,也就是国民政府推动在公共建筑中探寻民族形式的运动,解放初期梁思成推动的“大屋顶”风格,到苏式宿舍、公建、大院建筑时期,再到1959年的十大建筑,文化大革命的形式主义,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建筑时期,前后有过粗糙的现代建筑、粗糙的后现代主义、号称“欧陆风格”的粗糙的新古典、泛滥的地中海风格“豪宅”,政绩推动的地标性公共建筑浪潮,再到现在的多元化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的真正繁荣始于2000年。从1978年-2000年,是建筑较长恢复期,中国建筑师在这20年的实践中摸索、认识、了解国际建筑发展情况,不少建筑师在这个时期出国留学,并且有人在外国著名设计事务所工作,他们为中国建筑成熟期奠定了一个基础。从2000年开始。中国建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中显现出中国建筑师创作整体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同时呈现了多元化和异常繁荣的景象。

进入21世纪,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给予更多重视,因此,各地都有大量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项目,遗址保护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少数民族博物馆等数量都很庞大,很多设计单位延续了从“民国建筑”、“大屋顶”、“十大建筑”以来的传统和现代建筑结合的尝试,涌现了不少很精彩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建筑在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面。

现代建筑应重视环保生态

在新时代,能否建设出“百年建筑”,王受之认为这是急不得的。“是要在一个心态沉稳冷静、文化昌盛而不浮躁、经济繁荣而不‘飞跃的时代才能够产生的。因此,建筑的问题,其实是国家发展阶段性的反映,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达到那种好像文艺复兴时代、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时代的阶段,建筑的浮躁是必然的,有成熟的经济、文化、政治、心态,有成熟的公民意识,有制约平衡的机制,建筑也就自然会成熟了。这需要等待,是急不来的。”

全世界绝大部分高端物业的业主,都是几代贵人,有相当高的教育水平,对文化非常讲究,且有品位、有社会责任感。对这些高端人群来说,生活的品质最重要,而不是对外人炫耀财富和成就,王受之说。

而随着国外建筑师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建筑师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道略,成为大家普遍讨论的话题。王受之看来,探索本土设计创作,发展地域性建筑特色,重视传统建筑的环保、生态特点,把这些优点和现代建筑融合起来,和现代城市融合起来,是中国建筑界的新主题。

王受之认为,万科公司的“十七英里”项目,建于滨海的坡地上,掌握到了纯粹现代住宅设计的关键,同时又在中国传统和现代建筑结合方面有自身的新思略,这个住宅项目也因而在在建筑上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设计
BUBA台灯设计
小小建筑师
有种设计叫而专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