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哲文

2011-12-20龚小锋

房地产世界 2011年10期
关键词:古建梁思成古建筑

龚小锋

罗哲文,中国建筑界泰斗级人物。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生,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文物、古建筑是全人类的财富,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作为中国建筑界泰斗级人物,罗哲文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便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在其他文化大家纷纷走下前台之时,近90高龄的罗哲文,仍穿一身朴素上衣和老旧运动鞋,奔波在一线考察研究。由于七十年来致力于古建筑和古文物保护并作出卓越成就,罗哲文被业内誉为“文物古建的守护神”。

古建保护须严谨细致

“文物保护工作一定要把来龙去脉搞清楚。比如档案资料就一定要准确科学,要有详细的标志说明,有专门机构、专人管理。”在罗哲文看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是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必要前提,唯有如此,古建筑才能留与后人一张清晰的面孔。

七十年来一直为保护长城奔走的罗哲文。还有着“万里长城第一人”的美誉。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罗哲文便常和同事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店里,每天骑着毛驴上八达岭,对长城进行实地勘察,反复斟酌拟定维修规划图。在他眼中,长城是了不起的军事防御建筑,不能让它继续破败下去。罗哲文七十载矢志不移,为保护长城投入了毕生精力。

罗哲文认为,目前长城的地质情况和需要维修保存的情况还未全部厘清,因此一直以来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的工作大方向也未改变。对于长城保护工作,他曾赋七绝诗坦露此中心迹:“断壁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赐上金戎刀,要使长龙复旧观。”

在北京其他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同样不遗余力。恩师梁思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了在西郊营建造一个“新北京”构想,以便将古城整体保护下来,而罗哲文正是这个方案的支持者。在他看来,现在北京对古建筑的保护已经做得很好,比过去有了长足进步。罗哲文曾和摄影家李江树共同编著了图文书《老北京》,分门别类介绍了北京城的古建筑,从城墙到牌楼,从宫殿园林到长城古塔,并用大量珍贵图片全方位再现了北京城昔日的景象。

建筑之所以不朽,在于历史文化价值,名人故届更是如此。在罗哲文看来,保护名人故居是保护古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名人故居的主要价值还是在于人。早在2009年,恩师梁思成和林徽因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故届差点被拆时,罗哲文就颇为伤心。他觉得,宅子不止是要保护起来,还应该尽量恢复。

既要保护也要发展

中国的本色在于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古建筑恰恰是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实物印证。罗哲文认为,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个民族没有历史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在他眼中,中国古建筑和文物博大精深,一辈子都学不完,即使到现在,也还是在不断学习研究。

罗哲文坦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文物和古建筑保护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甚至走过很多弯路,但是应看到成绩是主要的,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果。社会美好的标志之一,在于将前人的建筑遗迹留存为城市的一部分。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善加利用并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罗哲文认为,文物保护不是经济建设的阻力,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如何协调保护古建筑并有效利用发展,是当下古建筑研究应当思考的问题。

罗哲文认为,目前古建和文物维修保护工作,主要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新一代古建文物维修专业人才显得不足,政府应当制定合理政策进行引导。在罗哲文看来,保护古建和文物不是一年两年或一代两代人就可达成,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光荣伟大、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古建梁思成古建筑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古建》《乡村庭院设计立面图》《仁智之核》《智慧之道》
塔•楼之韵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古建军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梁思成分肉
中国古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