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

2011-12-20刘益明

关键词:引申为粮仓甲骨文

刘益明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16)

刘益明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16)

甲骨文“”字象上古一种储粮建筑之形,但历来对它的解释却众说不一,陈梦家、徐中舒、刘志成三家的观点是:露天的堆积禾麦之处,或者不明确指出是将禾麦藏于室内。其说法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甲骨文、金文中的“”字所揭示的其实是一种兼顾防潮、通风、防野兽(偷食)、防雨的实用型储粮建筑形式,它的特点是拥有圆锥形或人字形屋顶,底部抬高,四周围筑以石木厚墙。

甲骨文;金文;;建筑结构

古建筑在汉字形体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及其所组成的汉字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形式以及这些建筑物的功用、基本设施或附属设施,并且可以从中寻觅到先民在建筑居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1]。甲骨文、金文中的很多字形都能带给我们这方面的提示。本文就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粮仓的古文字“”来展开探讨,力求揭示其在结构、功能上的一些特点。虽然这个问题曾有众多专家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但至今尚无定论。

二 前人相关的解读及其存在的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刘志成教授指出:“(上古)谷物储藏分为两种,一种是茎、穗整禾堆放,一般用于短期储存。如“”,象底部架空台基,上堆禾谷之形,台基或用石木垒架便于空气流通、吹干禾谷,《说文》:‘谷所振入也。’《中庸》注:‘振,犹收也。’振入即收藏。字即廩(稟)字的初文。《说苑·谈丛》:‘稼生于田而藏于廩。’……与“”相关的“啬”,从来从,来即小麦,会禾麦堆积之意,耕作一年所获要爱惜,故又引申指吝啬。《方言》:‘啬,积也;啬,贪也。’另一种是收获之后脱谷,脱谷后的粮食要储存到地下窖穴之中。如仓字,中为声符爿(即床字初文),其余部分,下象储粮窖穴,上象顶棚,《说文》:‘仓,谷藏也。’声符爿后来讹变成户,今为繁体倉字所本。”[2]

以上各家所言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说文》等所指出的“从入回,象屋形,中有户牖”。只是许慎是基于“”字的小篆字形进行解读,难免有误,结合甲骨文、金文字形,可见“从入回”明显不对,“中有户牖”也无依据,但是“象屋形”却有一定道理,并且与甲骨字形相吻合,这就是说“”是一种将粮食藏于室内的建筑。《玉篇》也明确指出是“藏米室”;另一类则为后面三家所说:是露天的堆积禾麦之处,或者不明确指出是将粮食藏于室内。

我们知道,传统农业稻、麦之类收割、储存的方法是源于数千年的经验积累,代代相传而来,不可随意更改。流传下来的大量的农谚就能证明了这一点,如:“时节到来一阵风,抢收抢种莫放松”,“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等。谷麦收割的时间很是紧迫,一般收割后最多晒上两三天,接下来就要送去脱粒。茎、穗整禾露天堆放于一处,一方面不利于晾晒;另一面万一遇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而且谷、麦类农作物收割后,整禾堆放未及时干燥,易为微生物侵蚀,使稻(麦)堆发热,造成米(麦)粒变黄,品质变劣,食味变差。所以通常要求成熟一块,收割一块。收获后即时脱粒,不堆放,以免发热造成黄米、霉米。遇到阴雨气候,谷(麦)不能及时晒干时,应放在干爽、通风、避雨的地方并应薄摊勤翻,严防堆沤发热。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陈、徐、刘三家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三 由考古发现推测我国古代粮仓的结构

2009年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中的一篇文章指出,最近在约旦出土了一座曾被用来储存粮食的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11300年前。美国圣母大学的人类学专家伊恩库伊特率领的一个研究小组说:这比中东人驯化植物早了1000年。在该建筑中发现的野生大麦化石表明,尽管尚未形成耕种,但是,人们已经开始收集和储存谷物。研究者在死海附近的约旦峡谷中一个叫Dhra的发掘现场发现,粮仓位于用于谷物加工和居住的另外两个建筑物的中间。粮仓的四周环绕着一系列竖直的石柱。研究人员说,粮仓的地板被抬高了,这样不仅便于空气流通,也是为了防止啮齿类动物偷吃粮食[3]。

由此可见,抬高地板,四周围以石柱的粮仓结构在一万年前就已存在。

伊比利亚半岛保留的大量中世纪石粮仓就是这种构造,而且有人字形石质屋顶,便于排水,与甲骨文“”所显示的信息非常一致。

考古发现,我国北方上古时期的粮食多藏于窖穴之中,主要是粟米,地处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河南洛阳王湾、新郑沙窝里等地都有发现,在距今约8000年的河北磁山遗址发现的88个窖穴中储存着总量高达13.82万斤的粟米,数量惊人。而南方地区则在巢居的基础上,发展出杆栏式建筑,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氏族遗址中就已经大量出现了,方法是从地面打入一排排木桩作基础,然后在上面架设木屋。只是木质的仓房很难长久保存,所以难有相关的考古发现,在民族学资料中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遗存。鄂伦春族在野外的若干树干上搭建小房,作为储藏之所,防止野兽偷吃。黎族、苗族的仓房也为杆栏式的,有些还建于水池中,防止鼠害。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古老的瑶族粮仓也是这种构造。粮仓用四柱支撑,上层垫以木板,四柱与木板的连接处隔以圆坛或木板,防老鼠进仓,四周用竹篱笆装成圆形,顶上盖以茅草,尖顶捆扎呈锥形,直径约2米,高约2.5米,形如大囤箩。瑶族粮仓用四柱支撑,脱离地面,便于通风,而且隔绝了地面水气的侵蚀。粮仓顶部呈锥形,铺以厚实的茅草,四周用木板紧密搭建,起到了极好的防雨作用。为了防止鼠害,在四柱与底板之间安装了圆坛或木板,这些圆坛或木板光滑地杜绝了鼠类的破坏[5]。事实上,浙江河姆渡遗址的住所就是杆栏式建筑,其中自然有贮存粮食的场所。半楼式木结构房1986年四川省简阳县出土了六具石棺,其中3号石棺的右侧壁刻有三组画像,画面的中部刻“天门图”,……画面的右侧刻太仓图,仓房为一上有望楼的杆栏式建筑,顶部为倾斜的屋檐,仓房底部被巨大的基柱抬离地面,右边站立着一个长腿鹤鸟,仓房左上方刻有“大苍”二字题记。在古代汉语中“大”通“太”,“苍”通“仓”。“大苍”即为“太仓”。

许昌市郊也出土了类似简阳石棺“天门图”的一块画像砖,上有“上人马食太仓”的榜题。画像中间为一阙,下有一持戟者,左边一辆轺车以临阙门,右边有一杆栏式的建筑,旁有常青树,上落一鸟。此画像砖的太仓图像和四川简阳出土的石棺上的太仓图像大致相同,都为杆栏式建筑,底层离地较高,有通风、防潮的功能,前后有倾斜的屋檐便于排水[4]。与甲骨文“”字所显示的信息也很接近。

此外,我国现存的一些老式的粮仓形式也多为抬高地基(防潮),四周围以砖石厚墙(防野兽),上面有圆锥形或人字形屋顶(防雨)的结构。

“稟”俗作“禀”,本义为粮仓,粮仓有存入和送出粮食两方面的功能。故引申出两方面的意思,一为承受、领受,《集韵·沁韵》:“稟,受也。”曹植《植橘赋》:“稟太阳之烈气,嘉杲日之休光。”《左传·昭公二六年》:“先王所稟于天地,以其为民也。”与之相关的词语还有“稟承”(承受、听命之意),《南史·章昭达传》:“(梁武帝)频使昭达往京口,稟承计画”;“稟命”(受命之意),《左传·闵公二年》:“师在制命而已,稟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适不可以帅师”;“稟气”(承受天地之气)《晋书·谢灵运传》“史臣曰:‘虽虞夏以前,遗文不覩,稟气怀灵,理无或异’。”另一方面的引申为赐人以榖。《汉书·文帝本纪》“今闻吏稟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进一步引申为赐予、赋予。《广雅·释诂三》:“稟,予也。”《汉书·礼乐志》“天稟其性而不能节也。”稟赋(上天赋予人的资质),陆游《剑南诗稿》“我家稽山下,稟赋良乃偏。”后又反向引申为:下对上报告。《正字通·禾部》:“稟,今俗以白事为稟。”《宋书·刘穆之传》:“宾客辐辏,求诉百端,内外咨稟,盈堦满室。”《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望母亲稟父侯,与孩儿做主。”

“廩”字的本义也为粮仓,有时还指收藏宝物的仓库。《广雅·释宫》:“廩,仓也。”《诗经·周颂·丰年》:“也有高廩。”毛传:“廩,所以藏穗也。”盛米曰廪。《周礼·廪人》注:“盛米曰廪。”《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粢盛委之所藏也。”《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释名·释宫室》:“廩,矜也。宝物可以矜惜者投之于其中也。”由粮仓、仓库义可引申为收藏、储藏。《管子·山国轨》:“泰春,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尹知章注:“廩,藏也。”再引申为聚集、郁积。《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廪于肠胃。”王冰注:“廩,积也。”也可以从另一角度引申为供给、赐与。《字彙·广部》:“廪,欧阳氏曰:古者给人以食,取之于仓廩,故因称廩给、廩食。”《韩非子·内储说上》:“宣王说之,廩食以数百人。”再反向引申为领取给养、接受资助。宋曾巩《越州赵公救菑记》:“乡民能自食者几?当廩于官者几人?”进而引申为俸禄。苏轼《答杨君素》:“奉别忽四年,薄廩维绊,归计未成。”明陶宗仪《辍耕録·学宫讲说》:“累及诸职事皆停月廩。”

由于粮仓是古代部落冲突、战争中重点袭击的目标,所以又引申出戒惧、畏惧的意思。《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苏轼《后赤壁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后来又进一步引申出严肃、令人敬畏貌之意,如威风凛凛。孟郊《送韩愈从军》:“凄凄天地秋,凛凛军马令。”陆游《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也是此意。

由粮仓储粮充足义造出形声字“亶”,《说文》:“亶,多榖也。从,旦声。”林义光《文源》:“从,取多榖之意。”进而引申出笃厚、忠厚义。《尔雅·释诂下》:“亶,厚也。”《国语·周语》:“於,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韦昭注:“亶,厚也。……言二君能光明其德,厚其心,以固和天下。”在此基础上引申出诚信、诚实之义。《尔雅·释诂上》:“亶,信也。”邢昺疏:“皆谓诚实不欺也。”又“亶,诚也。”邢昺疏:“皆谓至诚,转相训也。”《尚书·盘庚中》:“诞告用亶其有众。”孔颖达疏:“用诚心于其所有之众人。”《诗·大雅·板》:“不实于亶。”毛传:“亶,诚也。”郑玄笺:“不能用实于诚信之言,言行相违也。”[6]

至于“啚”、“啬”二字,前文论述已很清晰,这里就不再重复。

结论

附表:、稟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7]

附表:、稟等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7]

[1]韩伟.汉字形体中所蕴涵的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信息[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4),2005.

[2]刘志成.汉字与华夏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1995.

[3]考古研究表明——先有粮仓,后有庄稼(摘自参考消息)[J].粮油食品科技(5),2009.

[4]陈路.汉画榜题“上人马食太仓”考[J].南都学坛(5),2005.

[5]吴蔚.荔波县瑶山乡——东方的印第安人村落[J].《当代贵州》(13),2007.

[6]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7]徐无闻.甲金篆隶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Interpretation of the Pictographic Character“”

Liu Yim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China)

The inscription of"?"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looks like one kind of grain storage buildings in the ancient time,but there have been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is character;for instance,Chen Mengzhong,Xu Zhongshu and Liu Zhicheng believe that it stands for an outdoor place for storage of rice and wheat,or indefinitely points out that it means to store rice and wheat in the house.In fact,“”either in the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or in the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describes a style of practical grain storage building together with other functions,such as dampproof one,ventilation,anti-beast one(stealing grain),rainproof one,etc.,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cone-shaped or gable roof,a raised floor,and thick walls built with stone and wood.

H12

A

1004-342(2011)04-126-04

2010-07-23

刘益明(1970-),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引申为粮仓甲骨文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兔死狗烹
粮仓
甲骨文“祸”字新证
粮仓
三千年甲骨文
树懒的粮仓
最“萌”甲骨文——心
神奇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