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之晓艇篇

2011-08-15万平马丽

关键词:小生川剧剧团

万平马丽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市川剧院,四川成都610021)

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之晓艇篇

万平马丽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成都市川剧院,四川成都610021)

川剧;晓艇;振兴川剧;口述

晓艇(1938-),男,汉族,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首届“梅花奖”得主,国务院专家津贴终身获得者,四川省、成都市劳动模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川剧)传承人。从事川剧事业六十余年,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教学经验。在表演艺术中技艺特别有影响的表现在川剧小生的褶子功、扇子功。褶子功的前后飞褶子(即前后衣襟飘起来),踢褶子用足将前、后衣襟(衫)踢得飘逸。扇绞褶子,用折扇把衣前襟卷成圈,用在人物中贴切,技巧为角色所用。扇子功,耍扇、扇花、转扇折扇开合的姿势画面,用在人物中漂亮贴切,受到同行及观众的赞誉。

晓艇还特别擅长戏剧表情,眉目传神,喜、怒、哀、乐等表情丰富细腻,能准确到位地表现人物内心,深受好评。他继承发扬川剧小生表演艺术,如“转体飞跪”,快步如行云;慢步怡然,书生气十足。唱腔声音深厚、高亢、字正腔圆、川味十足。1982年《中国戏剧》、《戏剧论丛》专文向首都观众推荐川剧晓艇表演艺术。

1984年晓艇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0年川剧《太后改嫁》获全国戏剧调研优秀演员奖,导演奖;1995年《逼侄赴科》拍艺术电视片获全国戏曲电视优秀演员奖、“飞天”二等奖;1996年《乔老爷奇遇》中主演一号获“飞天”二等奖; 1998年全省小品比赛《打擂》中获主演一等奖、导演一等奖; 1988年被评为成都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1991年被评为成都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 1995年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享受劳模退休津贴。

万平(以下简称万):晓艇老师,您好!今天有幸对您老进行一个采访。请您谈谈你的演艺生涯。

晓艇(以下简称晓):要说川剧,我觉得我是个幸运儿,从建国以来,历届的中央领导都看过我的戏,我保存有与邓小平、江泽民、温家宝的合影照片。

我是1938年出生,8岁学戏。我学戏在旧社会,但是我成长在共和国。所以我对共产党有深厚的情感。我学戏在彭县,那时候都是散的,只有共产党的号召“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把我们弄在一起的。我们成都市川剧院500多人也是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我小学毕业就去学戏,父亲是个拉人力车的,没有多余的钱送我们去读书。我走上川剧这条道路和我看京剧有关。我八岁之前在华赢道台每天混戏看,因为买不起票。所谓混戏,比如说七点半开戏,六点半就在厕所等,一开戏就出来了。或者是翻墙进去看。后来因为我姐姐嫁给一个唱川戏的,所以我姐夫就带我进入川剧团演戏。我从小对戏剧耳濡目染,对戏剧有种特别的接受方法。我进剧团的第二天就要演出,剧团给我找了个师傅,师傅是唱花脸的,师娘是卖纸烟的,我去了还给师娘背娃娃。师傅叫王登福,他教我唱花脸。当时在彭县学戏,我唱的是娃娃生。

1949年,我在新繁唱戏,我师傅演出了一个《打过上堂》,当时(看戏的)是在等待解放军来收编国民党的军队,那天就给那些国民党的军队演折子戏。内容是儿子不孝敬父亲,儿子打父亲,父亲把儿子告到了公堂上。我演那个儿,我师傅演那个父亲,我师傅说:“你娃娃不孝,把你拿去当兵!”当时台下是国民党的收编人员,他们认为我师傅把他们比作儿,当时就砸戏园子。他们要把我师傅抓出来磕头道歉。都快天亮了,我师傅回到了旅馆,他战战兢兢地给我说:“我现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就不要跟我学戏了。”师傅就给我一根苗子(演戏用的木质长枪),让我回家,我当时身无分文,渴了就喝河里的水。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我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解放军,他们看到我喊:“小鬼,小鬼,过来。”他们给我糖吃,我就跟到他们走了。他们喊我去当兵,我不敢,我后来后悔咯,该去当兵。

解放后,我进入了国营剧团。国家派人下来,把四个私人剧团收拢,弄成一个剧院。这个时候我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艺人。共产党进入川剧院后,就把政治理念纳入进去,三反五反、土改,我都是积极分子。我们演出《八件衣》等等……我们除了演一些传统戏外,还要配合社会运动演出一些戏来。后来,党和政府更关心我们川戏,把川大的大学生带入我们剧团,教我们学文化,净化我们的舞台,要去粗存精。但现在有些舞台就乱来,比如说小生,有风流小生,有儒雅俊俏的小生,也有不好的小生,风流不能下流。我们的丑角,丑而不丑。我们的老一辈周裕祥就是丑而不丑嘛。郭沫若给《乔老爷奇遇》写了一首诗:“面丑心不丑,信义比千秋。”我们这代人真的受了很多好处,郭沫若给我们写剧本,沙汀给我们改剧本,这些文化人的介入让我们成长了。别看我文化不高,可是爱学,我广交朋友,我特别喜欢和文人朋友交流。我在里面悟学悟道,我就觉得人不能处在高处不胜寒的位子,那样人就会停滞不前,我就说我们在舞台上,这个艺术是无止境的,在舞台上我们的表演是主观的,观众是客观的,观众说好才是好,你说你好,那观众说不好就是不好。因此要观众来评价。我演戏就喜欢听反面意见。如果你唱错了,唱左了,别个还说你对,那是在害你,害你一辈子。我老师给我说过,一个馍馍吃不饱,一个老师教不好。

在文化大革命里面我继续演,演《沙家浜》,演样板戏,很多老一辈都下去了,为什么我还继续活在舞台上?说明我还在跟着时代走,我在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我后来在传统戏里的表演的提高做了基础。过去我们学戏,都是在老师的一举一比中学习,完全是在模仿老师的。缺乏一个思考和创新,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比这个动作,不晓得。在样板戏里,要演新人物,比如,要比一个心里有红太阳,那怎么比,就自己思考。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样板戏没有了,但我在样板戏里学到的新鲜的东西却用到了传统川戏里。后来有机会了,1983年,那时候还没有设立梅花奖,我们安排到北京演出川剧,这时候有个机遇,前面的老前辈都走了,而中间却没有人来顶上。就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老一辈在以前的演出中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很想看到。所以,当时文化部部长(应为政策司司长康式昭)就喊我们演开幕戏,就问我“你怎么不演呢?你去试试?”我就说:“试试就试试嘛。”就在这舞台上,我就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把剧本做改动,这都是当初在样板戏里学到的东西,怎么改,怎么才精炼,怎么改才有情。在北京的演出获得很好的效果,当时演完第二场戏,我在后台休息,很多领导来看我,卓琳(邓小平夫人)当时也来看我的戏。卓琳说“这个娃娃演戏进步好大哦……”她这句话不要紧,第二天《北京日报》大版大版地写我。其实我当时在剧团因为政治上的硬伤,处于用而不重的位子,那么多场戏,就演三场,《逼侄赴科》是我演主角,其他的两个是配角。后来中国剧协喊我演专场,我也去看了昆曲的张继青(音译)的《痴梦》(音译),演得太好了,如痴如醉。当时戏剧也在改革,寻找方向前进。在剧团我们都是些师兄师弟些,小生有我,蓝光临,罗玉中,喊我去,他们怎么办呢。但是领导说人家就是要你来演,你就来嘛。我就演了三个戏,《逼侄赴科》肯定要演。后来《逼侄赴科》中奖了,我就得出一个结论:要中奖,要在北京去演,就要演我们川剧自己的戏,用我们自己的娃娃!其他剧种没有的,我有!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川剧界来说,这是第一个在北京摆专场。第二天是早场,我去后台化妆的时候看见那些人排列(轮)子去买我的票,那时候都不送票的,我很惊讶。后来京剧的刘长瑜和我聊起的时候说:“这个全国的剧种当中,唯有川剧这个小生独一无二的!”川剧的小生是儒雅、风流,他的褶子功、扇子功很有特色。我后来被评剧请去教《逼侄赴科》,中国评剧院院长齐建波都是我的学生,他也凭这个得到了金牌。他一生就得到这个大奖,一个戏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就得到个结论,这个川戏要改革,要有承上启下的东西在里面。我在教齐建波的时候我就发现我自己的问题,我还在改!好的东西要不断地升华下去。另外呢,这个演出一定要有情在里面,要演灵!后来就是梅花奖演出,那是第一届梅花奖,只有十个人,在中南海演出。我排在第三。

说到现在的川戏,我们就要探讨川戏的博大精深,到底博大精深在哪里,不能空洞地讲。我与一个朋友(师兄蓝光临)讲川戏,我们聊了两天两夜,一不说川戏,他就睡觉。我爱上网,我在网上看到黄梅戏排到川戏的前面了,位居第三。我就说嘛,这个艺不昧心,艺术不能与政治、与经济挂钩。

说起川戏的演员,我觉得川戏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互动,一个精明的演员他在舞台上表现的是1 3 5 7 9,而一个笨拙的演员,他就表现的是1 2 3 4 5 6 7 8 9 10,(笑声)为什么我们来演出好轰动呢?

我要求(我的学生)要受我的监督,要经过我的关。后来在教学方面,我悟出了个道理,不要误人子弟,你要使这个剧组兴旺发达,就要认认真真地教,现在看来这个愿望是终于实现了,那尽管这样,还是得到安逸,那些娃娃是特别给我打电话来,把我喊回来,昨天才回去了,这说明了啥子呢?教学中要认真地教学,比如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教学的时候,其中有个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天气又热,打个光胴胴(赤膊),形象要吧?是吧?看你这个样子,像戏班子一样。他说太热了,我说热也是一样,因为为了教学我愿意我们学校请教授来给我讲,讲咋个教学,课堂上怎样教学。因此在这几年教学中我还提高了很多,特别是我的嗓子。我的嗓子是我们川剧(最好的),所有我上头的一辈,我们这一辈人,到了四十五十岁的样子(一般嗓子就不行了)。

我在1982年到北京去,我们唱法存在一个问题,川剧唱法存在一个问题,我自费到上海去学意大利(唱法),它那个方法全班学习过后我是第一名,考试毕业以后,我的确不情愿。就是他们京剧唱的这么好,我们川剧由于四川人,它的历史条件,过去它是在乡场上演出,广场。它没有麦克风,它需要你吼,干吼,那么多人在听。现在的时代变了,你还在吼啥子,由于我们四川话的话,我学过,很苦啊,觉得我们的字头字符字母都没弄好,我举个简单例子,我们老的,干吼,啥子叫干吼,哇!~~~你看我嗓子要吼哑的,五台山~~,又不费嗓,

我觉得应该警惕(川剧发展遇到的困难)。他说川剧好看不好听,为什么我们不能达到川剧好看又好听。我说川剧好看又好听,因此我到处讲课,说川剧好看又好听。那么咋个才能好听?我就唱给他听,我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的高腔,我就举《红衲袄》,这是川剧最多的一个曲牌,你要说川剧像说话一样没有腔,它就是这个特点,它叙述式的,没得好多腔调,有字无腔,这是一个特点,但是不能把特点变为一个缺点,要加强它的优点。我举个简单例子,我们老的咋个唱法?我举个《望江亭》,它的老的是咋个唱的呢?(唱:对酒当歌度佳节)说话的这种唱法,后来我在教学当中,我教学生,既然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就不能那样了,我的学生都能唱,就不是刚才这种唱,(唱:对酒当歌度佳节~)我这个就有腔了嘛。就是我们自己,因为过去的嗓音有问题,就是嗓音不好,就这样干瘪弄一下,就越简单越好,这就是要好看要好听,好听大家懂,那么好看,大家都晓得,要观赏性强的。

川剧最大的表现力就是好看,人物内心戏外部化,所以我后来到德国去演出,我是导演。其中有一个吐火,胸中怒火,内心戏外部化的情感,川剧在这方面我死死地抓住了它的这个特点。因此我们除了好看,确实要好听,好听就存在一个问题,一个要训练好嗓子,把嗓子保护好,不要干吼。以前我觉得很多戏值得我们学习,京剧也好,秦腔也好,好的,它的发声它的唱腔就是好的,比如说我学个秦腔,(唱《红梅戏》片段)因此现在所有的小生不按照我这样唱要不得,我这个腔也是继承我们老一辈,我们的刘老师,在解放前就死了,正好你说川剧好听,他们唱起来就好听,我就发现老一辈川剧有唱得好的,就这个唱得好,我就把它划在我的笔记里面,因此现在怎么说呢,我自己有一点虚荣的骄傲,就是我的学生太多,一千多个学生,以前在政府礼堂,我把我全部学生一起喊来。越剧,各个剧组的都是一个模子,学生看,他也比,这两年川剧学生满意的也是相当多了嘛,半年前给我打过电话川剧院副院长,他说,老师,我的工资已经从平时的翻倍了,他说,老师,你们退休了都是每人二千五。昨天我在网上看博客,北京开会说的从XX中得到实惠,你们可能没有看过他的戏,我看他的戏,现在等于我交给他做,我看到他的戏我就笑,像一个模子倒(铸)出来的,我就感到一种欣慰感。晓艇我今后不在了,这些东西,他继承下来了,薪火相传。因为最近文化部的前任主任,调查传承人,他就问我,你现在有没有继承你的人,我说有。他们说,像不像你,我说,像我就要不得了……他们先像才是,让他们先像,把有些东西继承下来,这点我是感到欣慰的,因为其他剧组没法跟这个比,他的剧组风格。另外一个,我觉得我的传承当中,就交了一个表给我,就是这几年国家拨的钱,每年给我们几千块钱,现在涨到一万了,他就拿了个表给我,报得到账,其中有一条,你如果不能,就是起不到传承作用,就取消了,但是我看一看,现在很活跃,我今年是一万了,钱要拿给我噻。

香港(特区)政府请我去,香港唯一的一所艺术院校是公家的,公有制,叫香港(演)艺术学院,年前把合同签了。我办了好久的出境证,最近才办到,因为旅游啊两天三天的都是随便办,我一办办了一个月,为啥子呢?市局办了到省厅,省厅办了最后才把那个通行证,最近几天才拿到,还考察你,因公要难一些,像我们这种人出去,不管怎么说,发点号。因此我说到传承方面,我最近有一个想法,我昨天(2011.03.07)还在跟蓝光临说,我说川剧的小生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很独特的,独具一格,但是现在看来,上一辈留下的东西在你我身上还保持着,但是我们向传统看来,确实还是欠好,我说我们搞个,把全省的小生都叫到一起来,他倒是觉得是个好事情,现在咋说呢?我说的,我们搞艺术的不谈政治,怕你成群结队的,我说的把全省的小生召集起来,纪念曾荣华师傅,因为我们都是老师传下来的,而且他是属于独到一派的。我们把小生召集起来,先演三场,三场活动结束,三场的费用就够开支,但是现在我要去香港办点事情,要五月份才回来,为什么把我邀请去呢?网上看的,百度有我的专题,就说人家把剧组看作是一个宝,本剧组咋个去教人家去了嘛,还是着急,我还是希望,怎么说呢,现在的川剧的状态,现在叫另类川剧,我现在还有个观点,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火把(民间、草根)剧团?就是民间剧团,这个民间剧团现在没要国家一分钱,而且它一年三百六十天演出,它的群众天天有,天天有看戏的,它的演出条件很差,经济原因,票卖五块钱一张,还有一杯茶,这一批观众可爱,我们现在是拿着国家的工资,我们实际是国家养起的。人家是靠自己,尽管它的演出质量不是很好,但是他们把川剧(延续了),而且不断地在一年三百六十天的演出中出现了人才,现在(文化)局里面也收了些人,因此现在中央电视台晚会,大年三十的晚会,为什么大家要看?它是一个文化方向,一个指标的作用,它给你带个方针性的东西在后面,尽管节目不是很好,那个草根的例子,我就举吧,那个旭日阳刚,他们是民间的,带唱的,他就给我带来了一个信息,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这些活宝(火把)剧团?我前天看了的,我甚至五块钱买一张票我都会看,我是对他的支持,确实出现了不少好的演员。比如说前天,蓝光临还在我前面,我们要搞一个戏,杨昌林,我,蓝光临,其中草根剧团一个演员,出来商讨,他们唱得好,就是形象差了点,现在,再一个,它干瘪,但是很有前途,只要老师带他唱,当时我这么唱,我唱《长生殿》,杨昌林唱《絮阁藏梅》,蓝光临唱《马嵬坡》,因为我在北京看昆曲唱腔,我觉得音比川剧还高点。我出钱,我说人家中央都在接受旭日阳刚,你算个啥子,而且发现好的,他为了生活,他天天要演出,他就实践,不断地实践,你看我们一个月才演一场戏,咋个进步嘛?积累过程,没得积累是不行的,我说的要体制改革,文化部的细则,李长春这一届说的是明年五月份全部完成体制改革,那天黄宗莹请我吃饭的时候,财政厅的副厅长,他晓得这个事情,他说国营集团体制改革都要转化为集团制,两个公司,找市场,他说的包三年,今后都走入市场,这样的话,我觉得像现在川剧这个状态,我倒想有机会跟草根剧团分角一下。你看大年初二,因为我在老年大学上课的,为什么他们来学川剧,老年人不学国标,不学画画,也不学古琴,最大的比我还大一岁,来的有四个二十几岁的女娃娃,漂漂亮亮,模特一样,她们来学川戏啊,听我讲川戏、教川戏。因为作为川戏,毕竟老年人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必定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人,这些人他们偏偏看川戏,他是你的朋友,是你的上帝,川戏不能脱离他们。但我觉得两个应该是相互制约,不然不控制好的话,这种现象怎么发展我倒不知道,有机会我向上面反映,就是我们观众,开始跟我说,热泪盈眶的,我看他们演出,我接受不了,为什么呢?它是私营剧团,天天演出,每个演员演出十五块,二十块,很不容易,它就像个什么现象呢?就是观众太恐怖。

万:艺术经验和表演经验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晓艇:对,积累过程,没有积累是不行的。现在四川要发展,我认为只有体制改革,李长春这一届,每年5月份,全部完成体制改革。黄宗莹请我们吃饭的时候,谈到国有院体制改革都要转为集团制。完全走向市场,也能赚钱。这样一来我觉得川剧发展就有点难,一是要抓住机会,二还是需要炒作。上次春节,就有一批人包括几个年轻的女孩子来学川戏,我就觉得比较好。毕竟老年人还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部分人我们不能忽视他们。他们天天都看川戏,他们是你的朋友,是你的上帝。所以我就同意了。看演出的时候我就看到我们的观众热泪盈眶,有的是私营剧团,他不演好的话,观众就不会十几二十块的给钱。最后想了想,那是一种扶贫的行动,那些老年人都是靠儿女或以前搬迁拿的钱,每天还给你十多二十块钱,那是情感。我也去唱过,但我不要钱。但我觉得川剧现在的体制非改不可,谁会来学?后继是否有人?这次春节前,省上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传承川剧文化。现代人都觉得,学川剧干什么呢,又赚不了多少钱。我有一个学生,当时团队里的第一名,拿了一等奖,人也漂亮,后来被一个日本人发觉了,带到日本去发展。

看现在的艺术,有多少人会为艺术献身呢?我现在想来,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身体养好,为川剧做一些事情。对于后继人的问题也是很担忧,很尴尬。

万:谢谢晓艇老师!

注:

采写时间:2011年3月8日下午

采写地点:成都市川剧院

采写:万平,马丽

摄录:张浩,段小川

Artist Xiao Fang-Series of the Oral History of Sichuan Opera by Old Artists(Chengdu Volume)

Wan Ping,Ma Li
(1.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2.Sichuan Opera Theater of Chengdu,Chengdu 610021)

编者按:川剧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艺术积累最为丰富的地方剧种。川剧在三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剧目。新中国的建立,使川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艺术人才培养、剧目舞台演出方式、剧团体制及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造了川剧发展史上的新高峰。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虽然对一些老的川剧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经验作了一些总结,但对川剧表演艺术家们艺术人生的总结却不够重视或者关注不够。许多川剧老艺术家的“看家法宝”、演出经验与人生体验没有来得及总结,便匆匆离开了我们。如川剧表演老艺术家阳友鹤、晓舫、竞华、周企何等相继谢世。抢救他们丰富的人生感悟和表演绝技已刻不容缓。以成都大学与成都市川剧院联合组成的成都市文化事业建设项目《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课题,即对成都市川剧院已经退休的三十余位老川剧艺术家采用现场采访、口述、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将他们的表演经验,曲目改进的设想,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川剧未来发展与对后生培育的希望,用“实录”的方式保存下来,以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课题的最终完成将形成一本专著和十余张DVD光盘:《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

为振兴川剧、繁荣四川文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视野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发表该口述史中的部分老艺术家访谈,以飨读者。

I236.71

B

1004-342(2011)06-82-05

2011-06-16

项目简介:系成都市2009年文化事业建设(文化类)项目《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阶段性成果之一。

万平(1954-),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Editor's Note:Sichuan Opera of Southwest China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local drama with the most abundant art accumulation.And during the 300 year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ichuan Opera,there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performing artists and excellent plays.However,for a long time the art life of the old Sichuan Opera performing artists such as Yang Youhe,Xiao Fang,Jing Hua,Zhou Qihe,etc.and the summary of their performing experience have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ill they left us.So it is imperative to rescue their wealth of insights on life and performance skills.The research project"The Oral History of Sichuan Opera by Old Artists(Chengdu Volume)"hosted by Chengdu University and Sichuan Opera Theater of Chengdu,aims to put on record their performing art experience for the Sichuan Opera,improvements of plays,life insights,hop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of new comers,etc.by means of on-site interviews of more than 30 retired senior artists of Sichuan Opera as well as other technique means of note-taking,audio,video,etc.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Sichuan Opera,flourish the cultural performances and theory research of Sichuan Opera and to promote Sichuan's in-depth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is journal,starting from this issue,will release to readers the interviews of some of the old artists listed in the oral history.

猜你喜欢

小生川剧剧团
川剧版画传四方
京剧行当——小生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当家“小生” 试驾北汽绅宝X35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