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育哲学视野下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解析*

2011-12-20史国栋李定龙葛秀坤赵庆贤李伟明王凯全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安全工程解决问题环境

史国栋,邵 辉,李定龙,葛秀坤,赵庆贤,李伟明,王凯全

(1.常州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基于教育哲学视野下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解析*

史国栋1,邵 辉2,李定龙2,葛秀坤2,赵庆贤2,李伟明2,王凯全2

(1.常州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在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与“安全”这两个问题始终伴随其中。要解决“环境”与“安全”问题,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分门别类,又要交融综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框架格式”,是对培养目标的分解与落实。通过“框架格式”能够清晰的反映教育活动的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运行机制。环境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格品质的塑造、工程应用思维与工程方法的形成、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培育”为四个立足点,模式关注如何发展学生特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睿智的行为”能力,形成“提出问题 (对事物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践与实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 (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建立自信心与新的目标 (形成创新的原动力)”的教育活动,不断促进人才“成长”。

环境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创新;五元培养模式;培养活动实践

“环境”与“安全”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要解决“环境”与“安全”问题,关键是人才。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工科专业人才,他们所面临的学科与技术问题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与代码 (GB/T 13745-2009)指出,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 (群)属综合学科,列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因此,环境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能够适应人类生产活动中“环境”与“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的基本专业素质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常州大学对环境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多年不懈的探索,[1]筛选出一条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并进行了系统的人才培养实践。通过该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环境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及逻辑体系

(一)人才培养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活动,马克思主义创始者在论述社会生产时指出,社会生产包括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必需的物质资料生产、使人类自身世代延续的人自身生产和满足人们必需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生产劳动能力,教育会产生劳动能力,也就是,教育是潜在的、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必要和基本途径。应注意,一个活着的生命体不等于劳动力,劳动力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经验、技能,否则就无法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通过教育把自然人转变为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社会人,通过教育这个“中介”性要素,实现人的世代的社会的“遗传”和发展,这也就是人才培养教育的本质所在。[2]

(二)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

环境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教育系统工程,其教育培养过程要受到招生生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教育资源等的综合影响。本研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工程应用创新人才的理念,从经济社会的需求与人类天资的多样性着手,研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由此结合常州大学的人才培养实际,构建并实践了适合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

图1表明,环境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目标定位为方向、培养模式是基础、五元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是抓手,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反馈、修改、不断提高的闭环系统。

1.高素质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环境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正确、合理、科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将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常州大学在多年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凝炼出高素质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

一个理念:工程应用创新能力教育理念。

二个知识结构:(1)环境安全类基础知识结构;(2)环境安全类专业知识结构。

三个学会: (1)学会做人; (2)学会学习;(3)学会创业。

四个一致:(1)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与环境安全责任相一致;(2)学习环境安全理论知识与环境安全实践相一致;(3)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环境安全相一致;(4)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一致。

五个能力:(1)观察分析解决环境安全问题的思维能力;(2)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力;(3)适应环境、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外在能力;(4)团结协作、积极竞争、艰苦创业的综合能力;(5)现代环境安全技术知识获取、应用和实践能力。

六个意识:(1)环境与安全意识;(2)终身学习意识; (3)创新、创业意识; (4)合作意识;(5)竞争意识;(6)开放意识。

2.高素质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分门别类,又要交融综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框架格式”,是对培养目标的分解与落实。通过“框架格式”能够清晰地反映教育活动的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运行机制,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活动发挥着指导、规范、促进、改善、不断提升的作用。环境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模式以“人格品质的塑造、工程应用思维与工程方法的形成、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培育”为四个立足点,[3]形成教育活动应该做什么、如何做、落脚点在哪里,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特色鲜明、易于操作、效果显著。

(1)人格品质的塑造。马克思曾说过,特殊的人格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性。孟子说,“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其放心”,通过内在的修养恢复人的先天本性。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主观修养,从人文教育自我修养出发,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达到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2)工程应用思维与工程方法的形成。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与掌握的工程方法是人才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学校就是通过教学来实现这一能力的培养。常州大学以省级精品课程《系统安全工程》课程为中心,构建专业基础课程群。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生产的“环境”与“安全”问题,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将工程应用思维与工程方法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抽象的工程应用思维与工程方法的客观性。

(3)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技术能力是工程实施的保证,主要包括技能与经验,也就是理论能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以《化工安全工程学》为中心的专业技术课程群是进行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该课程群提供的系统的工程技术学习与应用训练,使学生获得从事工程活动的基本技术技能。

(4)工程应用创新能力的培育。建立安全第一网、各级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网、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网络课堂网等其他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安全评价资质平台、常州市安全生产协会、市和区安监局相关企业实习基地、全国安全生产月等方式进行开放性实践,综合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3.“五元”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该模式关注如何发展学生特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睿智的行为”能力”,形成“提出问题 (对事物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与实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建立自信心与新的目标 (形成创新的原动力)”不断促进人才“成长”的教育活动。

二、“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解析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着重于理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的结果,知识的应用就是一种“研究”与“再创造”过程。教育活动要充分体现其社会性,从社会的客体中抽取“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刻而细致的思考、想象和反省,再反过来指导社会实践。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4年的教育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路径,[4]如图2所示。

1.提出问题 (对事物的认识)

“问题”是人在与社会的交互活动中产生的,是人对社会认识、理解的产物。提出问题是人积极感受、认识世界的“冲动”,推动人类不断的去感知、探索、改造未知世界。在大学4年的人才教育培养活动中要挖掘学生的“逆反”、“好奇”的潜能,培养他们怀疑和批判的意识,铸就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研究性学习)

提出了问题,如何解决?要有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就是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也称之为解决问题的“设计”。这种“设计”是一种模拟解决问题的“纸上谈兵”,要受到设计者自身知识、智能、经验、心理等主观因素和自然、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研究性学习中要能够从具体的自然、社会现象→抽象出问题→思维中的设计→社会现象的提升。这一过程不断循环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启发与讨论式教学是进行研究学习的有效手段,设计启发的原点,诱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讨论,构成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能够从具体的客观感知事物出发,应用事实、语言或者其他表达方式进行启发、引申,诱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与积极的讨论 (包括自我讨论和交互讨论),从而使受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质的飞跃,同时在意识、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内在的变化,形成“设计”解决问题的潜能。

图2 “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实践 (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践是一种以主体 (学生)和客体 (问题所代表的客观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具有物质表现并可感知的客观过程,同时实践又表现为能力的活动。在上面所进行的解决问题的“设计”能否实现(成功的解决问题),就要依赖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能力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会不断产生,要随之修改原来的“设计”,调整实践过程,使之向问题的原点靠近。实践是对人综合能力的考核,也是对人意志的磨炼与铸就。实践是“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中的中心与重要落脚点。在大学的4年中要安排足够的实践内容、时间和有效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志,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体验顿悟瞬间)

从量变到质变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拐点,这个拐点的到来是事物发展过程的积累、成长与另一新过程的起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是通过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加上主体自身的能动作用,生产一个个不断上升的拐点,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解决问题需要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和主体自身的能动作用,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就是一个上升的拐点。学生能否抓住并主动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是人才培养教育的关注点,要培养学生主动体验这一拐点的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5.创新的原动力 (自信心与不断向上的目标)

创新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行为的产生需要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的产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自信心与目标需求就是两个重要因素。在教育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不断向上的目标需求,可以通过成功解决问题的心理体验,形成一种心理向上的冲动,并指向新的目标,形成新一轮的行为循环。该心理向上的冲动就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原动力。

三、“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一)“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活动路径的特质

1.“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活动路径面向“问题”的特质。人才培养教育活动从“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践→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培养创新的原动力,形成系统、闭路、持续改进的教育活动过程。

2.教育活动过程模拟社会生产活动的相似特质。图2所示的教育活动过程在模拟社会生产过程的相似性,意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与社会生产过程相一致的思维模式与行为程序。

3.量变到质变的主观体验特质。在“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活动路径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学生主动体验成功的顿悟瞬间,使学生能够把握健康成长的关键拐点,领会“成长的密码”,筑就工程应用创新思想与综合能力。

(二)“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活动路径的实践

图2所示的“五元”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是一个系统、闭路、持续改进的教育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应用于教育过程的任何环节,对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指导性与规范性。在具体实践时,可根据实施的客观体灵活展开,即使是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也可以加以应用。[5]如在《系统安全工程》课程中讲授安全概念时,应用“五元”模式收到良好地教学效果。“安全意味着可以容忍的风险程度”,同学对这一枯燥的理论难以理解,我们就以“过马路斑马线”人人都经历过的问题展开讨论。

1.问题的提出。提问:当你来到马路斑马线前需要过去时如何做?斑马线都走过,但谁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大家反应激烈,马上七嘴八舌的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都有过主观经历,只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现在提起,引起同学极大的兴趣,问题里潜藏着过马路的安全问题。

2.过斑马线的思想 (或方法)。作为人的本能反应,过马路首先是保证自身的安全,来到斑马线前都会下意识的停顿下来,因此要认识自己所处的马路环境,是否有车辆通过、信号灯状态如何、有无其他状态等,并依据自己对所处系统的认识,做出过马路的“设计”,如:是马上过、还是稍等、过马路的方式、速度等,在这个设计中还涉及到如交通法规的意识、对环境系统的认识、判断能力等人的其他素质,虽然这个“设计”是瞬间完成的,但这个过程对每个人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3.过斑马线的实施过程。依据“设计”好的方案,就会进行过斑马线的实施。如果“设计”正确并与个人能力相匹配,就会安全的通过。如果“设计”错误或与个人能力出现偏差,就会发生意外,如“设计方案”是这样的,这时人行信号灯是红色 (禁行),而斑马线附近没有车辆通过,目测在左侧100米左右有车辆驶来,并根据对车速 (40公理/小时)的主观判断,得出车辆到达斑马线需要9秒,而本人过斑马线需要5秒时间,就认为这时过马路是安全,不顾人行信号灯是红色 (禁行)就实施过马路,就在同时,驶过来的车辆为了在红灯前通过,突然加大了车速,结果造成人和车辆在斑马线上相遇,造成交通事故,同样还会出现其他情景。过马路看似简单的问题,实质是包含人 (自己、他人)的一个复杂环境安全系统。那么人的其他生产(或活动)系统也是如此,其关系更加复杂。

4.过马路给学生带来的顿悟瞬间。通过过马路这一问题的提出,过马路的方案“设计”、过马路实施过程的分析与讨论,使同学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安全问题上对安全的认识产生了顿悟火花。同学们认为,结合大家熟悉的生活安全案例来学习安全的理念给他们留下深刻的烙印,增加了对安全的复杂性、综合性及不确定性的认识与理解,有助提高他们创新性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

5.提升了安全的意识与学好安全技术的能动性。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安全案例中,包含了安全的全过程。使同学充分认识到在人类的生产或生活的每个环节者伴有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有三个主要过程:首先是对所处的系统客观正确的认识 (找出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其次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危险性分析、再者根据危险性分析结果对系统采取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最终达到可以容忍的风险程度。这一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启发和综合能力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激发了学好安全技术的主观能动性。

四、小结

环境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教育系统工程,其人才培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工程应用创新人才的理念,从经济社会的需求与人类天资的多样性着手,研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构建并实践了适合工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研究有效地实践了“五元”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活动路径,形成了不断促进人才“成长”的教育活动过程。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严谨的人生态度、规范的行为准则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四年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中,逐渐“成长”、“成才”、“成人”。

[1]邵 辉,张 东,葛秀坤,等.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2):34-39.

[2]梁渭雄,孔棣华.现代教育哲学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6.

[3]邵 辉,葛秀坤,赵庆贤,等.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素的思考 [J].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2(1):114-116.

[4]邵 辉,龚方红,徐 萍,等.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J].中国高教研究,2010,205(9):88-90.

[5]邵 辉,葛秀坤,赵庆贤,等.启发与讨论式课程教学的探讨——在《系统安全工程》课程中的实践[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06-109.

Path Selection and Practice Analysis on Five-Un it Innovation Training M ode of Environmen t&Safety Engineer ing Specialty in the View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H IGuo-dong1,SHAO Hui2,L IDing-long2,GE Xiu-kun2,
ZHAO Qing-xian2,L IWei-m ing2,WANG Kai-quan2(1.Party Committee Office,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2.School of Environment&Safety Engineering,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In the course of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both“environment”and“safety”are always accompanied.The key to solve“environment”and“safety”questions lies in professionals.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is a comp lex system engineering that need be classified and integrated.The training mode is a“frame”of the talents training and is decomposition and implement to the training goal.The“frame”can clearly show the logical sequence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composition factors of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between these factors.The mode of professionals’training of environment&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foots on four aspects that are personality molding,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deas and project methods forming,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echnical abilities training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nnovative abilities training.The mode focuseson how develop specific cognitive abilities,comp rehension abilities,judgment abilities and wise behavior abilities of students.The education activities are formed including“putting forward a problem (to know the thing)→thought and methods of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research study)→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problem (practice and training)→experiencing epiphany moment of solving the problem successfully(a qualitative change from quantitative change to qualitative change)→establishing self-confidence and new goals(forming motive power to innovate)”.The mode can continuously promote professionals“growing”.

environment&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nnovation;five-unit training mode;training practice

刘志新)

G40-057

A

2095-042X(2011)03-0059-05

2011-04-10

史国栋 (1956—),男,江苏溧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教学研究;邵 辉 (1955—),男,安徽寿县人,教授,主要从事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 (08JA 880032);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 (苏教高 [2009]27号);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 (K 2007202);2009年江苏工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苏工教 [2009]20号);常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 (常大教 [2010]4号)

猜你喜欢

安全工程解决问题环境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通商达天下 侨心联四海 南通警侨联动打造“海外安全工程”新模式
我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前期决策阶段的建设需求分析研究——基于满足率/缺口率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