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干部”考验公众腐败容忍底线
2011-12-18刘玉瑛
人民论坛 2011年8期
评述由头
日前,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原郑州市副市长、郑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庆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在谴责贪官的同时,人们也看到了王庆海的各种政绩,唏嘘不已……近期,一些高官腐败也相继进入公众视野,如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等,这些官员也曾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的业绩。究竟应如何看待这些政绩丰富但搞腐败也有一手的“两手干部”贪腐问题?又如何防止这些腐败的发生?这些都是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问题。
所谓“两手干部”,是指“抓政绩有一手,搞腐败也有一手”的官员。最近,人们对这一问题,讨论得颇多。从总体上看,对“两手干部”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绝对不能因为做出了“政绩”就姑息养奸。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人对作出“政绩”的腐败官员并不排斥,相反倒是报以宽容。有人说,“贪点不要紧,只要能干点实事就行。”笔者在泰安与当地基层干部还有出租司机关于胡建学问题的谈话,也佐证了上述观点。
胡建学是中共泰安原市委书记。因其利用职务之便,收受巨额贿赂, 1996年6月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按说,对胡建学,泰安人应该唾而弃之才对,但我却听到了相反的声音。一位基层干部对我讲:“胡建学还真干事,可惜了。”如果说那位基层干部的话还比较含蓄,出租司机的话就很直接了:“胡建学给泰安办了许多好事,他每年向全市拜年的时候,承诺办的事情都兑现了,那时候泰安发展很快。”最后,他还补充一句:“宁要贪污犯,不要大笨蛋”。
而有的腐败官员本身也认为,自己为当地、本部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自己腐败所得是应得的。
到底该如何看“两手干部”?泰安之行后,笔者一直在分析思考这个问题。分析思考之后,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两手干部”要不得,“两手干部”的存在是一种不正常的官场现象。
为什么“两手干部”要不得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分析“抓政绩有一手”的本质。为什么有的民众对“两手干部”报以宽容?答案就是被他们“抓政绩有一手”的表象所迷惑。有的“两手干部”抓“政绩”是有一手,但要看清他们为谁而抓,为什么而抓?
为谁而抓?为他自身而抓。通过抓“政绩”,他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群众的信任,组织的重用。于是,“腐败着也能升迁着”。为什么而抓?为自身腐败而抓。通过抓“政绩”,为自身腐败的行为打掩护,为自身腐败的行为找切入口。
其次,“两手干部”的存在会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破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既然是党的执政骨干,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宗旨。“一手抓政绩,一手抓腐败”就是背离了这一宗旨。要知道,人民群众总是通过身边的党员领导干部来看党的形象的。
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这种特殊,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这一点上。为了保证公共权力的行使真正用于公共目的,使社会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用于为自己谋取私利,就要求领导干部具有高于一般社会道德水准的道德素养,从而来内在地保证公共权力行使的公利性。如果领导干部的道德实践与道德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甚至完全背离了道德要求,就将失去公信力。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道德底线。“一手抓政绩,一手抓腐败”就突破了这一底线,从而完全背离了道德要求,失去公信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两手干部”的存在会带坏官场风气,破坏社会风气。“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两手干部”多是位高权重,主政一方者。其腐败往往会带动他的下属“腐”,推动他的上司“腐”,从而使官场的风气败坏。
不仅如此,“两手干部”还会给社会风气带来恶劣的影响。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表率,“官风”决定民风。“官德毁,则民德降”。
对“两手干部”的宽容反映民众对部分官员的失望
既然“两手干部”要不得,“两手干部”的存在是一种不正常的官场现象。那么,为什么会有民众对“两手干部”报以宽容?我认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两手干部”具有迷惑性。这种迷惑性主要表现为其所谓的“政绩”上。这种“政绩”给了民众一个假象,让民众误以为“两手干部”是真抓实干,是为民众谋福利。
此外,对“两手干部”的不排斥,反映出民众对一些官员的失望并导致期望值的降低。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群众对自己不担任公职,不一定感觉懊恼”,“但一听到公务人员正在侵蚀公款,他们就深恶痛绝。”
现在,民众之所以对“两手干部”报以“宽容”,与民众对一些官员的失望并导致期望值的降低密不可分。虽然这个答案让人心凉、心痛,但即使心凉、心痛,我们也必须说出来。
对“两手干部”的不排斥,也反映出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还有着“庸官”、不干事官员的存在。一些人的不干事,一杯茶喝半天,一张报纸看半天,让民众宽容了抓“政绩”而腐败的官员。
如何预防 “两手干部”的产生
既然“两手干部”要不得,那么,如何预防“两手干部”的产生?
要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选才用人,才华固然重要,但品德更为关键。“德是才之本”,“才为德之资”。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道德品质是人才的成事之基、立业之本。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陈云同志也说过:“现在有同志常说,要开拓型干部。开拓型也要,但首先要强调有德、有党性。德才兼备,才干固然重要,但德还是第一。”
要处理好“使用”与“教育”的关系。我们不仅要正确地使用干部,还要注意教育干部。虽然我们进行过“三讲教育”,进行过“先进性”教育,当前又在开展“建设学习型政党”活动,但实事求是地讲,有的领导干部并没有真学、真用。有的领导干部说的比唱得还好听。说得是一套,做得是另一套。比如,成克杰,他在大会、小会上,总是反复地讲:“钱这个东西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要那么多干啥”。然而,成克杰实际上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贪赃枉法、道德败坏的腐败堕落分子。
领导干部的素质是动态的、开放性的。选拔任用之初好,不等于会永远好。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执政为民教育。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
要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教育干部是为了促进干部的自律,但仅有自律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建设来进行他律,从而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形成有效的制约。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是防范“两手干部”产生的重要手段。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也如西方人所言:“总统是靠不住的,唯一可靠的是制度。”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导)
■(责编/李逸浩 美编/叶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