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走出信仰的纠结

2011-12-18邹广文

人民论坛 2011年8期

  当代中国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初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型,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前进动力。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未能有效填补人们思想上的空虚和精神上的失落,信仰危机就是其中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人生需要信仰支撑
  
  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信仰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它是人类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关乎世界与人生终极意义的选择和持有。人作为一种灵与肉的二重性存在,既要在经验世界中实现自我,更要葆有超验的精神维度,以此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就需要信仰的支撑。
  信仰并非神奇神秘的东西,它其实就是一个由价值观、人生观所构建出的精神系统。宗教信仰只是人类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一个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只要在行动,那么他就不能不进行某种价值选择、具有某种信仰、设计某种理想。不容否认,我国传统的民间信仰元素如仁爱、和谐、真诚、自强等直至今天仍然是支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
  尽管时代不同,地区不一,信仰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变化,但是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仰就从未消失过,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给人的实践以指导,赋予人的生活以意义。信仰在其终极指向上必然都要以关注人的超验世界为目的,它是指向人的可能世界的精神关怀。
  信仰总是以个体为依托而展开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信仰的确立,为社会生活的健康有序发展确立了前提和基础。在当代中国,如果说建构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则我们必须着眼于个体的信仰确立,注重社会信仰基础的培育。
  
  反思中国出现的信仰危机
  
  不可否认,处于社会转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