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陕西经验”

2011-12-18余娆

人民论坛 2011年8期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建机制、抓重点、破难点等得力措施,加强了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多数村做到决策民主、公开重点、程序规范、群众满意,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村务公开:让“后进”变“先进”
  
  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很多,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由于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监督不得力而导致不少村级领导班子涣散、干群关系紧张、各种矛盾突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变成“后进村”、“难点村”,成为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块“心病”。
  陕西省按照中央部署,从1998年以来在全省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制定了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法》,从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和公开形式三方面予以规范,经过多年努力,此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促进全省各村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不少后进村通过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发生了较大变化。
  西安市东韩村是中国农民画乡——户县“第一画庄”,就是这个文化底蕴深厚蜚声中外的村庄曾走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弯路。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经济不透明,村干部无人监督,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部分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到镇、县、市、省上访不断,成了有名的“上访村”。2008年12月,吃尽村务不公开苦头的东韩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帮助下,采取“两推一选”和村民直选的办法,果断选举产生了作风民主、办事公道、敢于创新的两委班子。新班子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总结反思过去村务不公开、财务不清、事务不明、管理不力的沉痛教训,建立了严格的村务管理制度,村干部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东韩村一改往日后进面貌,群众高兴地夸奖两委会成了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集中整治“难点村”:基础牢则大局稳
  
  陕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过十年时间的推进,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到2009年全省仍有400多个行政村,工作进展缓慢、干群关系紧张、经济发展滞后,成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村”,这些村多数仍存在村务不公开、假公开,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等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在个别地方“村民自治”演化成了“村委会自治”,甚至变为“村官自治”。这部分“难点村”虽占比重不是很大,但关系全局,影响很大,从民生角度讲,如果没有这部分村子的小康,就不会有全省的小康;从政治大局讲,没有这部分村子的和谐稳定,就不可能有全省大局的和谐稳定。
  能否从根本上建立起治理此类“难点村”的长效机制,提上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通过规范管理,实行“一村一策”、“一事一议”的治理办法和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解决了一批“难点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争先创优活动,将全省村级组织按工作现状分为四类,采取量化分值考核评比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全省村级组织“难点村”的治理。全省“四类村”由16812个减少到7332个,减少了56.4%。
  户县草堂镇李家岩村是西安市有着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名村,但2006年前十年多时间里村干部没给群众办一件像样的事,成了本县有名的“难点村”。群众对村干部由气愤、动怒到寒心、失望。2006年4月,在全县集中治理“难点村”工作中,下决心重新选举产生了新的两委会班子,面对这个烂摊子,两委会亮出了三招,一是做出“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的庄重承诺;二是健全严格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三是由村民代表选出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实行财务报销双签制,杜绝审批“一支笔”。并组成理财小组对近十年财务进行清查,追回几任村干部拖欠、挪用公款40多万元;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15户低保户重新确认,更换了5户不符合条件的所谓低保户,赢得群众信任;与万业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环山旅游第一村项目,组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开办农家乐的经验以及拆旧村建新村发展旅游业等举措,由于村务公开,全程有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项目建成后没有一封举报信,没有一例群众上访。
  
  民主监督:“金钥匙”开启“锈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农村,千千万万个行政村,农民如何才能作主,如何来监督村委会,这一直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
  2006年9月,在渭南市澄城县杨家陇村,一个渭北高原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敲锣打鼓建起全省第一个村民监督委员会,村监会在党支部领导下、与村委会成为村级组织中的三驾马车之一。杨家陇村监会虽然是村干部主动要求群众监督、在党支部领导下选举产生的,看起来是个特例,但实际上是多数地方长期以来由于对村干部缺乏有效监督,各种矛盾多发的必然结果。杨家陇村监会从建立到运行形成了一套规范、完整的制度,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了这项制度。
  陕西省委常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郭永平在渭南下乡调研时,发现了杨家陇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这一典型,他立即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基层民主管理机制的一大创新,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治理“难点村”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一把能打开“锈锁”的“金钥匙”。他及时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后得到高度重视并同意立即在渭南市开展全面试点,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完善,2009年初取得成功经验后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村民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的意见》,在省纪委三次全会上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对全省107个县纪委书记、1705个乡镇党委书记、2.5万名村支部和村委会主任,1.9万余名村监会成员进行培训。这一制度迅速在全省推开,已建村民监督委员会2703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8.7%。两年多以来村监会作用初步显现,全省“薄弱村”由7332个减少到2900个,减少了56.4%,“难点村”由447个减少到207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0.75%,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践证明,村民监督委员会已成为整治“难点村”,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有效抓手,这一制度的诞生和推广将大大推进中国农村民主监督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首先,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提升了村民监督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和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村级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破解了对村级事务缺乏有效监督的难题;其次,这一制度使村务公开找到了监督平台和有力的抓手,确保了村务公开的全面落实、及时准确、规范有效;其三,这一制度的建立真正落实了村级事务民主管理的要求,实现了村务管理三个转变,即思想观念由“为民作主”转向“让民作主”,工作方式由“干部包办”转向“群众自治”,工作作风由“发号施令”转向“依靠群众”;其四,这一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陕西省全面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着监委会制度的不断深化完善,陕西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将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陕西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警示训诫室)
  ■(责编/周晓燕美编/叶锐)
  
  典型案例
  
  江西瑞金:“五行拳”破解“难点村”
  
  2009年以来,瑞金市通过开展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将全市26个农村党组织建设“难点村”列为重点管理对象,并将“难点村”分为“组织涣散型”、“管理混乱型”、“宗派复杂型”、“经济滞后型”、“监督弱化型”等五种类型,实行一村一策,各个突破,用“五行拳法”确保实效。
  
  浙江杭州:实现村务财务的透明化
  
  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原则,余杭区进一步优化了村务公开形式,扩大公开的范围、加大公开的浓度,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一年两次向每家农户发放《村务财务公告书》、《村务简报》等形式告知所有农户。同时还抓住村干部报酬的逐人公开与村级招待费的逐一整改,并把落实情况与驻村干部实绩考核挂钩。目前,余杭区村干部报酬全部实行了逐人公开,村级招待费基本实现逐笔公开,真正做到了村务财务的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