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到综合信息业务烽火品牌强势延伸
2011-12-17倪兰
本刊记者 | 倪兰
从网络到综合信息业务烽火品牌强势延伸
本刊记者 | 倪兰
从生产局端产品到生产终端产品,从提供光通信设备到提供综合信息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烽火通信在转型升级中拓展企业发展新空间。
五年间,销售额由不足20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近60亿元,对于全球通信设备的巨头们而言这种规模或许不值一提,但对一家从国有科研院所转制而来的企业而言,呈现出的则是连续五年的持续增长——仅201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就同比分别增长21.2%和43.97%。
这仅是烽火通信五年成长的缩影,毕竟数字不能代表全部,更重要的是烽火在国内光通信市场已经稳占领先地位,又为下一阶段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其在光网络、光纤接入、光纤光缆、数据通信四大产品线同时处在第一集团军的位置,这必然会加速未来五年该公司的发展。
融合通信发展的需求使得未来数年国内市场各相关领域对于光通信的需求已成为刚性需求,不过在这巨大机遇下,仍显现出越来越多的竞争难点和挑战。因此当面向未来发展时,烽火通信有着两个层面的“新”考虑——最大限度地挖掘光纤潜力,提供契合客户需求的信息通信网络解决方案和服务,实现客户与企业的价值创造;另一方面,把握信息化及运营商转型的市场机会,大力发展业务与终端类产品,向信息化“蓝海”挺进。
主业进一步提升
对光网络产品,实现产品的系列化和精品化;对光接入产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对光纤光缆产品,加快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核心技术、工艺、产品开发的实力和水平。
面向未来,更深地挖掘光纤潜力,以及把握信息化市场机会,都是烽火的重中之重。
有的放矢 挖潜需求
解读五年来的快速稳健增长,烽火通信总裁何书平表示,烽火通信之所以能以中型企业的规模在主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光通信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原创能力。
经过长期的市场研究和竞争对手分析之后,烽火通信采取了将精力、资源集中在光通信领域,形成相对竞争优势的策略。对于定位“光通信专家”的烽火而言,光网络、光接入、光纤光缆是三大支柱性产品,也仍是其未来研发投入的聚焦重点,继续挖掘光纤潜力,提供更加契合客户需求的信息通信网络解决方案和服务,是其发展的后劲所在。
“为保持光通信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会结合网络转型的新特点与新变化,聚焦客户需求,适时优化老产品,不断推出新产品。对于光网络产品,一方面要做好现有产品的系列化和精品化,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客户网络演进,研究主流技术变化,加大对前沿技术的跟踪及预研力度;对光接入产品,要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对光纤光缆产品,要加快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核心技术、工艺、产品开发的实力和水平。”烽火通信总裁何书平表示。
2010年,光配线系统ODN业务的增长是最好的例证。原本光配线系统只是烽火通信接入产品体系的一个子业务模块,去年借助FTTH全球范围大规模建设启动的机遇,仅10余人的小部门就创造了过亿元的产品市场,更牵头制定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了进一步做强做优ODN产品,在2010年末,烽火将其提升为独立产品线,单独组建经营管理体系,一则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更加专注ODN的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另一方面,面对客户的需求,能够及时快速地响应,从而打造在该领域的整体优势。
烽火在三大支柱系列的老产品优化和新产品研发上,显示出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较强的自主创新实力,比如在光网络领域,面对电信网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趋势,成功开发出全系列化的CiTRANS PTN全系列产品,并成功实现了对原有产品的替代,广泛应用于国内30多个省级运营商;在光纤接入方面,抓住“光进铜退”的发展趋势,推出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客户需求的FTTx建设模式,在国内外市场获得规模应用,特别是过去五年FTTx出货量累计突破2000万线;在光纤光缆领域,建立了从制棒、拉丝到成缆和配套材料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武汉本部、华东、西南、西北、东北五大产业基地,总体产能超过千万芯公里。
在三大主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烽火依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主业的总体规模依然偏小,市场份额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国际化程度还相对较低,那么在未来的五年,烽火通信将如何突围呢?
新成长目标已设定
何书平指出,烽火当前的资源有限,专注于光通信领域,不断做强做大,才能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有一个立足的根基。“我们要沉下心来,拒绝诱惑,眼光聚焦,时刻把握光通信技术演进的脚步,掌握好发展的节奏,保持并不断巩固在光通信领域的局部高地优势。”何书平强调。
目前烽火在光通信三大主业方面的发展策略已经设定。光网络和光接入领域,在进一步做好现有产品的系列化、精品化改进的同时,将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大投入,针对海外市场的需求开发产品,使海外市场销售占比逐年增加,在国际上塑造“光通信专家”的品牌形象。
光纤光缆领域,以全球行业顶级企业为追赶目标,努力打造光棒、光纤、光缆及材料成型配套、产业链完备、产品系列丰富以及核心竞争力突出的完整产业体系,并通过软光缆、特种光纤等新产品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摆脱“价格战”的困境,努力成为全球同行中有影响力的产业集团。
在烽火通信方面看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犯下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增长的诱惑之下,拓展了太多并不是自己擅长的业务。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这些业务渐渐成为企业成长道路上的包袱,甚至危及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在烽火通信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专注于光通信,做大做强,正是这种专业主义的坚持奠定了烽火通信在该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向综合信息网络解决方案转型
烽火通信的综合家庭网关产品已在国内外运营商应用中获得首肯。
对于身为中型企业的烽火而言,研究人士认为新业务拓展还是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免拉大战局,牵扯精力而不能实现重点突破。
毋庸置疑,传统电信业务领域需求正在逼近增长饱和状态,电信运营商在谋求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国家层面正大力推动三网融合、两化融合等信息化领域的大发展,市场需求的巨变促使传统设备商向综合信息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十一五”期间,烽火在做大做强三大主业的同时,面向企业、行业、家庭以及个人三大类客户,开始进行新业务布局,目前已形成了家庭网络、综合视讯、移动信息化、电信增值业务等新业务产品,在市场上开始规模销售。为了积极构建面向市场的快速反应组织系统,2008年,烽火成立了业务与产品应用部,以开拓家庭网络市场。今年初,又针对广电、电力、高铁等行业信息化市场蓬勃增长的趋势,成立了行业网营销中心。
经过三年多的有效运作,烽火通信的业务与终端类产品开始显露锋芒。在去年上海世博会上,上海电信展示了自己正在当地试点的三网融合数字家庭网络,其中的核心综合家庭网关,即由烽火提供,而这一产品不仅在国内得到应用,在去年西班牙电信的全球集采中也成功中标,拿下不菲订单,应用于意大利、巴西、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智利等国家。
从生产局端产品到进军终端产品,从提供光通信设备到提供信息通信网络综合解决方案,烽火正在转型升级中拓展企业发展新空间。
未来五年,烽火通信将依托已有网络设备和技术优势,面向熟悉的运营商,围绕全业务运营及固定移动网络融合(FMC),业务方向基于企业/行业、家庭以及个人用户,将具有烽火特色的新产品做精做强,实现公司从基础网络向终端和业务类产品的品牌移植。
不过,对于身为中型企业的烽火而言,接受记者采访的电信研究人士认为还是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免拉大战局,牵扯精力而不能实现重点突破。烽火通信总裁何书平也表示该公司的新业务拓展将秉承三大基本原则——熟悉的客户、熟悉的技术以及“小产品、大市场”,以此来降低新业务拓展的风险。
受访电信研究人士还建议烽火在实现新业务部署规模的同时,更要关注对于运作模式的优化,提升新业务盈利能力。
规模提升后的挑战
“适时推进管理变革,推进流程化建设,对一家希望在国际市场有更大发展的企业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下一代信息通信领域的市场机遇巨大,烽火也为传统主业的进一步提升和转型新业务的拓展进行了布局,但仍无法避免一些难点与挑战的存在,这将考验烽火弥补自身不足与短板的能力。
在何书平看来,主要竞争对手快速成长,其速度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等将进一步加大公司的竞争压力;同时,通信市场技术变化日益加快,使未来的技术创新风险越来越大;此外,中国通信市场的非理性价格竞争将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空间,而国际市场因为地区冲突加剧将导致市场推广风险进一步放大。
在这一背景下,前述接受记者采访的电信研究人士认为,烽火首先应对自身进行一系列调整。
“经过一些年的发展,烽火规模上来了,却也意味着组织架构开始庞大复杂,管理流程滞后业务发展等现象和问题也开始显露。”该人士指出,“适时推进管理变革、推进流程化建设,对于一家希望在国际市场有更大发展的企业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多年不懈的探索,烽火通信在持续的变革中已寻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管理模式和工具,那便是国际上通行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不断优化企业运营管理,达到对内与员工高度契合、对外与顾客高度契合的目标。
为此,烽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学习和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包括:持续推动管理变革,塑造强势企业文化,让管理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制定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引导企业掌握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以客户为导向,以与客户高度契合为目标,持续改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以人为本,聚焦员工发展,不断激发员工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不断优化企业流程等等。
随着公司规模的增长,健全和强化支撑运营的基础管理职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也日益显现。烽火通信从2008年开始大力推行流程的优化和建设,对公司现有流程和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废除不适应企业发展的旧流程,摸索建立支撑企业当前业务需要的新流程和制度。未来的五年,烽火通信还将进一步加强流程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全业务范围的端到端流程并有效运行,形成高效低成本运营能力,提升企业运营绩效;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公司主业务和平台的完整信息化系统,形成可视化的决策支持能力,为运营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