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2011-12-14周晓玲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11年5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语文

周晓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动”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动感,是教师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在这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 让学生动脑

教育理论指出:智能是一个人在认识活动中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对学生来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的综合,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动”起来的首要任务。

1. 问题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可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比如,教学《七颗钻石》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根据“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一句,要求学生去琢磨母亲和小姑娘当时的心情。学生结合这个问题阅读课文、交流体会。课堂讨论中,很多学生抓住“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等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感情。这样的问题探究学习,能引领学生深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语文课所学的每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不同。学生所写的每篇作文,甚至是同一题目的,都有不同的观点及表现。因此,我在讲课时从不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拓宽思路,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氛围。如,教《黔之驴》这则寓言,我先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则寓言改写成一篇现代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问他们从这篇寓言中得到什么教训时,学生们的眼光都局限在虎这个形象上,我于是问:“这则寓言描写了哪几个形象?从它们身上是否都能学到一些东西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得出如下结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做事要小心谨慎,有勇有谋,知己知彼。这是从虎方面说的。从驴这方面说,虚有其表,装腔作势必会遭可悲下场。而“好事者”呢,实为“坏事者”!把驴运来了,就要善待它。既不能因“至则无可用”就忽视它真正的价值,更不能“放之山下”任其自生自灭!想来,“好事者”事前没有认真分析:我要这驴做什么?它确实又能做什么?即使什么也不能做,也不能“驴放南山”以致“驴入虎口”啊!你是解决了虎的一日三餐,却也伤了驴的一命哟!……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让学生动口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单指说话的技能、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根据语文是交际工具的特点,充分利用45分钟,让学生多开口说话。

1. 结合语文课的教学特点,进行口语训练。如,学习《狼》专题时,我以“狼该斩尽杀绝还是保留”为题,组织学生作专题辩论。辩论前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辩论的知识,明确要求,指出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加以引导、点拨。辩论后做好总结、点评。

2. 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说话活动。安排“课前一分钟口语练习”,让学生说说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儿及大家关心的校园热点,讲故事,猜谜语,自我介绍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有争辩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周必上一节语文实践课,内容包括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赛、讲故事大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示口才。

3. 在作文课中,我也让学生“说话”:或安排学生先说作文,再写作文;或选择一个作文题目,按一定顺序,进行作文接龙,要求首尾呼应;或让学生互听互评,先听后评。这些方式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说话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给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三、 让学生动情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

1. 要善于创设唤起学生情感的环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端午节的习俗,再结合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沈从文的《端午日》,让学生去感受端午节的民乐,学生情不自禁地就想到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这种情境氛围带给学生的是极大的感染和熏陶。

2. 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学习《沁园春·雪》时,我介绍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后,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强大的气势,进行配乐朗诵,再对文字作简单的分析,把学生带入到壮丽的北国雪景中,体会作者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接下来的学生朗读、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无不是在自己的激情诱导下进行的。这样,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

3. 注重让学生体味、感受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谓的“个性化行为”指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原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新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投入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而升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带领学生去体味“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去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在品读这篇文章最后三个比喻句时,学生受文章的感染,饶有兴致地试着用其他的比喻来赞美春天。

四、 让学生动手

在动脑、动口、动情的同时,我还注重训练学生大胆动手的能力,以增强其生活体验。

1. 表演。初中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适当组织学生表演,使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我在上《话须形象才动人》一课时,把课堂变舞台,让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我告诉他的成语,下面的同学根据他的动作表情来猜测他表演的是什么成语。边让学生猜测、边考他们的成语积累情况,这一节口语交际课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开始了。

2. 练笔。以课文为例子,组织一些改写、补白、续写、仿写等形式的小练笔。如,教学《一面》,在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进行外貌描写的方法后,我当堂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肖像描写的方法,描写熟悉的一个人(老师、同学),写后在全班朗读(展示),并请同学们猜猜写的是谁。

3. 实践体验。教学说明文时,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动手制作模型或同类物品,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在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我让每位学生都制作一块小纪念碑或画一个,意在使学生通过动手加深对课文中说明顺序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适时安排学生动手活动,既能搞活课堂,调动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大兴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语文
情感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