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初中文言文教学困境之策略
2011-12-14李南
李南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文言文没有好的方法,一般仍停留在背景介绍—理解字词—疏通文意—背诵记忆等几个固有环节。刻板的介绍,繁琐的讲解,机械的背诵,这对于思想活跃、身处“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如何突破文言文教学的“瓶颈”,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索然寡味到兴趣盎然,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活动中?近年来,笔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此不避浅陋,就教于方家。
一、 领悟文化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赋予学习对象主体地位、内发动力的过程。当学生认识到文言文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功能时,就会产生学习愿望,激起学习的“内动力”。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就是“用日常口语写成的文章”。在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都是典范的书面语言,这种书面语言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其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稳定,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正是用 “文言文”来传承的,它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正因如此,一些文言文的韵味和内涵,很难用今天的语言翻译出来,更不用说其他语言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同时我们明白,选进教材的文言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极富教育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也都有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选择恰当的背景知识,能够引起学生对那个时代有关人情世故的关注;而讲述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更会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赵普》一文,可以把涉及赵普的一些小故事引入,或是介绍宋朝修史作传的一些背景知识。有了这些铺垫,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会很高。
二、 重视涵泳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
如何做到这一点,据笔者实践,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还可以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决定何处停顿,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配乐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采用灵活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无定法,能活则灵。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能够灵活应用,相互协调,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串讲法,客观地说,教学文言文离不开串讲法,但是,串讲法决非自始至终千篇一律地解词译句,而应该根据课文的不同而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轻重之分、详略之分,要把力度放在要点、重点和难点上面,力避平均用力,即所谓“当讲则讲,会的坚决不讲”。又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多从这个角度去设计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力避文言文教学的枯燥、单调现象的出现,很多教师会将多媒体引进教学。巧用多媒体,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实用”而“轻形式”, 要围绕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来选做,而不能以大量色彩绚丽的图片、美妙动听的歌曲等来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四、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问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文言文习惯,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学生方法。
1. 学会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底的人阅读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是必要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
2.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要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可以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同时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 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这里要鼓励学生善于质难问疑,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 归类整理笔记,养成积累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要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系统掌握了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就能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口技》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中“走”字该怎么理解,在交流时,一组学生区分了“走”的古今义,给出了正确的解释;另一组则旁征博引,用成语“走马观花” “奔走相告”中“走”的意思加以比较,拓展了知识面;还有一组学生联系起曾练习过的课外语段——《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对,笔记整理,学生的记忆就会非常深刻。对于一些疑难字词,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风烟俱净”的“净”、“任意东西”的“东西”、“泉水激石”的“激”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讨论或网上搜集,得到答案并迅速记录在教材上,然后每周进行统一,再誊抄到笔记本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目前,虽然文言文教学还未走到柳暗花明的境界,但只要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勇于探索,反复实践,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育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