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探究
2011-12-10孙刚成
孙刚成,乔 刚
(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准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师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各级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教育实习环节的落实。“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是指高校高年级师范生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顶替未达标或长期未接受进修培训的在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进而完成教育实习任务,而被顶替的教师则在高校接受同等时间教师培训的一种换岗训练教育模式。这是基于高校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毕业生教学技能较差和我国西部农村中小学师资匮乏、质量不高的现状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模式既可以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更有利于缓解西部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巨大压力,同时也是实现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更新和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西部农村“顶岗置换”教育实习的“双赢”价值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高标准实现了“两基”任务,农村义务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在西部农村乡镇一级及乡镇以下的中小学教育中,还存在着教师第一学历偏低、数量相对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思想与业务素质偏低等诸多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以西部Z、S两县为例,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两县教师队伍中分别有62.5%和51.72%的教师第一学历是高中或中专,占到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而第一学历是本科的仅分别占教师总数的4.17%和5.73%,硕士及其以上的教师数为0,这些数据足以让我们管窥西部农村教师质量之一般。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教师很难有时间和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很难实现知识更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仍以Z县为例,调查显示该县有52.78%的教师自上岗之后没有参加过离岗培训或进修,连短期培训都很少。这也是许多老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无所适从的主要原因。与此对应的教师教育方面,众多的师范类毕业生却因为教育教学技能偏低、择业认识不足等原因,深陷找工作难、就业率低的困境之中。因此,在西部实施“顶岗置换”教育实习,不仅可以解决西部农村现存的师资问题,而且对于教师教育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顶岗置换”教育实习对西部农村教育的适时适用效能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的“城市优先”价值取向影响,国家的很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优先甚至只满足城市人的利益。教育也长期受到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国家把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城市地区,教育部门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配备等资源配置上,实行城乡不同的标准。[3]特别是在西部教育投入有限的前提下,这一现象十分明显。目前,西部地区的优秀老师主要集中在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农村中小学由于工作、生活环境较差,交通不便,待遇较低等原因,在许多学校出现了“复式教学”和“一人校”等现象;在这些“留守教师”中,又存在明显的改行动机和潜在改行。以我们调研的西部Z、S两县为例,两县分别有62.5%和75.19%的教师考虑过要改行,而且其中一部分教师已经在通过借助关系进行投资或悄悄从事第二职业来谋求更多收入。西部这种城乡师资的不均衡所导致的学生受教育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不仅能为西部中小学提供稳定的教师资源,直接缓解当地师资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而且“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工程,大批相对稳定的师范生的进入能够确保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稳定性和质量提高的连续性。同时,较之部分农村教师敬业精神不强而言,实习生有着极高的热情、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较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能够给落后的西部农村教育输送大量新鲜血液、改变原有教师面貌,有利于缩小城乡师资的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建立。同时,因岗位置换而获得进修机会的教师,可以安心到高校接受新课程解读、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现代教育媒体的理论与实践、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理想人格培养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开阔他们的教育视野,总结他们的教育经验和教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水平。
另外,农村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4]“顶岗置换”教育实习的开展,不仅可以支持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支教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社会功能。由于实习小组是由不同专业的学生所组成的,他们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以实习所在的中小学为中心,利用业余时间直接深入农村,对当地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先进生产技术培训和精神文明宣传,帮助他们发展农村产业,改变传统观念,改造农村社会,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针对农村实际进行农业科研,走一条“教—研—产”相结合的道路,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顶岗置换”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适切适用效能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率还不够高的两个主要的原因分别是学生的职业技能较差、实践经验不足和学生的择业取向有偏差。[5]半年至一年的“顶岗置换”教育实习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师范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明显不足,引发了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再加上高校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实际相脱离,使得许多师范生在实习时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由于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导致实习时学生教学情境中的应急性差,把握不好切合农村教育实际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虽然实习生有相当精深的专业知识,但是实际经验、甚至是常识性的东西缺乏,很难赢得实习学校教师的信任和学生的尊敬。“顶岗置换”教育实习的开展,是让师范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体验教师的专业特性和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实习,是让师范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形成教育经验和技能的一种教育实习。在这一教师跟踪指导、学生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求职试讲的水平和成功率,并且可以实现工作时的顺利入职;其次,实践证明,半年至一年的农村教育实习,会让一部分学生爱上自己工作的岗位和工作的学校,他们的突出表现也会让学校爱上他们,从而实现“直接就业”;第三,对于不能爱上实习岗位的实习生,在克服农村教育现实困难的过程中,在与刻苦、可爱、朴实、善良的农村孩子共处半年至一年之后,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择业取向,纠正择业取向偏差,趋于务实,便于择业;最后,还可以解决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的矛盾,促进高校与中小学的顺利对接。
二、西部农村“顶岗置换”教育实习的发展路径
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牵涉到高校、实习基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等各个方面。只有制定切合西部教育实际的实习策略,才能真正发挥优势,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构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是对高校师范生培养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因而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实施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根据西部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在西部实施“4+1+2+1”或“4+2+1+1”的培养模式。所谓“4+1+2+1”模式是指,学生用四个学期的时间完成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用一个学期进行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接受系统、全面的临床教学实践训练;剩下的一个学期,学生再回到学校总结经验,并继续完成相关方面的学习。所谓“4+2+1+1”,即用4个学期的时间完成通识教育与学科教育;2个学期进行专门的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强化专业技能;1个学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回校后再安排1个学期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并完成学业。通过以上两种模式,延长学生实习时间,培养学生的临床教学实践能力,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技能训练”的实践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优化知识结构
要保证“顶岗置换”教育实习的质量,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尤其是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先进教育理念的确立。为此,必须在遵循灵活性、针对性等课程设置原则的基础上,首先改革作为教师教育基础环节的理论课程,在前两个学期主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类课程、理工类课程、艺体类课程。[6]并且实行主辅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即要求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理工类和艺体类课程,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史类和艺体类课程,以达到丰富知识,扩大视野的目的。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分学科专业培养,加强学生的专业针对性。在大学三年级(“4+2+1+1”)或三年级的第五学期(“4+1+2+1”)与大四的最后一学期,集中开设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研究与拓展、中小学学科课程研究、教师职业信念与养成和教师教学综合实践等模块课程,强化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7]同时,开设教师教育类的选修类课程,增设具有专题性、开放性,能供师生探讨的课程,建设由素质教育、教师职业教育、实践技能训练构成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突出实践课程,精选选修课程,加强综合课程,使师范生形成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从而为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在教学内容改革上,应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在讲授与新课程有关的内容时,应把教学内容和师范生的特点、西部中小学的现状与特点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深刻地理解新课改,才能增强他们的适应性。
(三)强化教学技能训练
实习前的培训和指导,对于师范生来说是进入实习前的一个真实的演练,是形成教师技能必不可少的途径,也是顺利完成“顶岗置换”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以及毕业后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
1.加强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所需各种技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加强实习生的职前专业技能培训,是使他们具备教师技能的重要举措,是保证他们顺利完成教育实习中各项任务的基本条件。因此,对师范生的培训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训的过程中,应着重培训实习生如何撰写教学计划、如何分析学生和教材、如何备课和上课、如何进行教育评价、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何进行班级事务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等。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中,也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三字一话”(特别是粉笔字)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把它们作为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
2.严格实习前的模拟教学。教学活动是对师范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检验。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保证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教育实习开展之前,高校应通过开展“模拟现实课堂教学”等实践活动,为师范生高质量完成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通过指导教师讲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过程中必备的知识,让师范生了解并掌握新课改的基本理论;其次,要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或现场观摩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示范课让参与实习的师范生熟悉教学环节和掌握教学技巧;同时,实习生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仔细研读教材,认真备课,加强上课技能和方法训练。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师范生现场教学体验—优秀教师指导—师范生现场教学再体验”的实践形式,提高师范生领悟新的教育理念和掌握教学技能的能力。在模拟教学结束之后,要及时召开总结会议,让参与教育实习的师范生在观看本人讲课录像和倾听参与听课的师生点评的过程中,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为了保证模拟教学的效果,高校应实行指导老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下的逐个现场考核过关制。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顶岗实习;对于表现较差、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实行反复试讲练习,直至合格方可让其参与到顶岗教育实习中去,以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四)实行严格协调的专门化管理
“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是一个涉及面较广、需要多方配合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各方严格管理,强化合作以保障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高校而言,须专门建立顶岗置换教育实习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协调教育实习。实习基地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也应相应建立高校实习工作办公室、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以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同时,各部门还应对带队教师和实习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保障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带队教师必须经常深入教室听课评课,完成一定数量的听课任务,实习结束后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学校顶岗置换教育实习办公室,以备考核奖惩。对实习生的管理,要纳入到当地中小学教师统一管理中,同时接受带队教师和高校的具体指导。实习生必须服从基层学校安排,严格遵守所在学校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履行教师职责;按时积极参加所在学校党团组织活动;对于不能执行各项规定的实习生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可以强制其退出教育实习。为此,高校、实习学校和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畅通交流渠道,密切合作,加强管理,切实保障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在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顶岗置换教育实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其成为教师教育的必要环节与长效机制。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
教育实习一旦进入实际的操作阶段,就会面临组织领导、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调、经费筹集、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是无法保证教育实习顺利进行的。
1.制度保障。“顶岗置换”教育实习既是学校行为,更是政府行为。它要求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就实习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制度安排,进而从政府层面保障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专门下发关于开展“顶岗置换”教育实习工作的相关文件,对教育实习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规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地方政府和实习学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对实习支教工作给予制度支持。高校也应从实习生课程的设置、培养、管理及带队老师的管理、奖惩措施等方面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切实从制度层面保障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和实习学校则应从教学、生活等方面出台相关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以保障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2.经费保障。顶岗实习需要相当的经费支出,必须建立稳定的专项经费保障机制。专项经费主要包括实习学生的生活补助费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费。具体包括学生生活经费补助、人身保险、交通补助、教师培训资料、住宿及生活补助与高校培训经费等。教育实习经费的投入,可以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地方政府三者之间1∶1∶1的比例投入,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配比。同时,要加强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高校和各级政府应设立“顶岗置换”教育实习专项资金,并纳入到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切实保障教育实习的顺利实施。
3.安全保障。安全问题是教育实习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为了保障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一方面,要求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一批有食宿条件的中小学作为实习学校,并创造条件为实习生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求高校对实习生进行精心组织与合理安排。对于条件相对较差,地理位置偏僻的学校要实行男女生混合编队,保证每个实习小分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男生。高校带队老师和实习学校,要加强对实习生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实习生的安全意识。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94-495.
[2]罗敏.高等师范院校推行顶岗实习的实践意义[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0):89-92.
[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5.
[4]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57-174.
[5]郑华萍,孙媛媛.当代大学生择业取向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8(2):139-141.
[6]宋爽.全方位入手——切实提高教师教育实习质量[J].平原大学学报,2008(3):101-102.
[7]祁雪晶.实践——从学生到教师的必经之路[N].光明日报,200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