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并发症护理体会
2011-12-10仇雪祎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301900
仇雪祎 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301900
脑血管病护理工作,目前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通过进行相应健康教育,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患者中男30例,女 30例;年龄 55~76岁;脑出血恢复期30例,脑梗死30例。以上病种并发症以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肢体障碍、心理改变多见,因此笔者在护理程序上针对以上症状采取了相应措施。
2 护理
2.1 语言障碍 由于脑血管病后多并发语言障碍,患者多因失语产生自卑心理或不愿说话,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有耐心,鼓励患者多说话,患者进行尝试和成功后要及时表扬。语言交流:失语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语言训练,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发音及语言清晰度。当患者呈嗜睡状时,指导患者家属多与其对话,问简单的问题,引导患者多说话。多听音乐、广播,练习辨认人,并与人打招呼,在语言训练过程中,教导患者注意对方的口型,对着镜子练习发音,先从简单处入手,如数数字和说出自己的名字,由易到难,达到恢复语言功能的目的。
2.2 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通过鼻饲预防吸入性肺炎。保持呼吸道通畅,临床上一直使用翻(翻身)、叩(叩背)、点(点药)、吸(吸痰)、喷(喷雾)的方法。由于用吸管饮水需较复杂的口腔肌肉功能,吞咽困难的患者不应使用吸管饮水。如果用杯子饮水,杯中的水应至少保留半杯,因为当杯中的水少于半杯时,患者需低头进行饮水,这个体位增加了误吸的危险。患者进食时应坐起,一般采用软食、糊状或冻状的黏稠食物,将食物做成“中药丸”大小,并将食物置于口腔健侧的后部以促进吞咽。为预防食道返流,进食后应保持坐立位0.5~1h以上。
2.3 肢体功能障碍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便开始肢体康复训练。训练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软肌肉力量训练。训练次数与时间视患者自身状况而定。告知患者有关自身疾病治愈后的可靠信息,积极鼓励患者以便增进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耐心为患者讲解肢体活动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利用健侧肢体协助患侧肢体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以提高自护能力。活动时要循序渐进,防止碰伤,对患者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不能自己翻身的患者,严格做到定时翻身,更换体位,严密观察患侧肢体受压情况并及时给予肢体按摩,防止肌肉萎缩。鼓励患者随时提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早期活动能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脑血管患者急性期过后可逐步增加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上通过对瘫痪肢体的按摩及活动,可防止肢体的萎缩和畸形。
2.4 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重者终日卧床,轻者肢体活动不便,尤其是瘫痪者,常有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精神萎靡,容易悲观、失望。所以,责任护士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解释、安慰、鼓励、保证),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尽量消除其存在的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认识疾病,要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积极帮助患者度过心理调适期,使患者完善自身人格修养,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状态,以便使治疗取得理想效果,降低致残程度。
尽早进行康复锻炼,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本组60例患者除了肌力在科学的指导下有了明显提高外,还提高了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增加了回归社会的信心,减轻了病情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