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化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2011-12-09陈昌杰杨清玲蚌埠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安徽省蚌埠市233000
马 佳 陈昌杰 杨清玲 蚌埠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人类历史上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1088年在意大利成立的波洛尼亚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学,从11世纪的波洛尼亚大学至今,大学走过了九百多年的漫长历程。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的功能和使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已经逐步拓展到了科学研究领域。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洪堡认为“科学研究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在大学中,发展科学和人才培养是统一的”,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这样,就把大学的基本功能延伸到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促进了大学从单纯的教学型转向为研究型,拓展了大学的职能。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世界性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人们对大学功能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深化。以美国的范海斯为代表,提出了大学有这样3项基本功能即“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服务)”。教学是指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成果和经验心得的过程,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的一种双向互动的共同行为活动。科研是指人们根据已经取得的知识及所具备的条件,去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获取或创造新的知识,也即是发展知识的过程。大学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优秀人才,在科研活动中发展、创新知识,取得科研成果,这些优秀人才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直接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发展。可见,现代大学的“服务”功能是以其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为基础的,具有很强的学术性[1]。由此可见,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个重要职能,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多年来我教研室教师既从事教学,又进行科研,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又能发现问题,拓宽科研思路。其实施方法主要包括:积极开展学术报告、营造学术氛围、开放实验室、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等。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科研成果、科研仪器、科研过程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1 以科研促教学,可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
1.1 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可以逐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现代科技的发展向大学教师提出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本学科领域专业知识的更新;二是新兴学科不断产生。教师获取新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从事科学研究。教师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而及时获得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最新发展趋势,专业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丰富。此外,科研还是一项实践活动,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逐步培养出严密的科学思维、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科研实践能力。科研活动同样也是知识更新、知识积累的过程。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知识结构的完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科学思维的培养、学术水平都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得到逐步地提高。但凡一流大学,总是不乏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卓越的学术研究,培养优秀师资和提高学术研究之间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2 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科研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第一促进力,科研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推动力。随着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在授课时自然而然将书本中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结合起来,在教学环节中会将国内外乃至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思想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很显然,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避免照本宣科,把死的课本知识教活。教学内容的更新往往会促进教师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搞科研的教师,其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纵观本教研室乃至本校,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往往还承担教学研究课题,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拓宽科研思路 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在教学中会自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学科前沿丰富教学内容,同样他们又能在教学中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宽广的思路,在教学中也能发现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2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一切都离不开知识。在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人们对于知识的拥有与掌握又显得力不从心,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到今天已不是汗牛充栋可以形容,一个最博学的人,其终生所学也只能是知识沧海之一粟。从这一点来说,知识的掌握已不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不断获取知识的本领,在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冲动,学生只有参与到创新研究的过程之中,才能更方便的面对真实诱人的未知世界,走进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启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冲动[2]。高校应营造出浓郁的科研与创新环境,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从事与所学专业领域有关或跨学科的科研活动,从中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科研活动,是一种以科学研究促进和带动学生的实践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强调教与学的动态结合,强调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三位一体”,有利于拉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 科研促教学的实施办法
3.1 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是以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形成的良好学术风气。学术气氛浓郁,有利于教师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会激活创新意识,勇于发现课题、研究课题,多出科研成果。学院搭建一系列的学术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供全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沟通。首先学术报告厅里会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活动,除了本院的专家教授外,学院还聘请了国内外在各专业领域有着丰富成果的专家教授来做学术报告,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皮肤病学研究室何天源博士是生化教研室的客座教授,每年都会来我院讲学,其间会将其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其研究思路做一个学术报告。除了学术报告外,还可以参加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科研实验室的定期例会、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虽然参会的每个人研究方向不同,但是通过这样活动,互相交流学术成果,借鉴其有用的研究方法、可以了解到更多最新的科学技术,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对于日常的科研工作非常有启发。
3.2 鼓励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 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科研是展示其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过程。只有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才能真正培养其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开阔视野,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某些先进的实验操作技术,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等,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中,考虑到医学院校的课程很重,主要是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这样一是解决了本科生的科研经费问题,二来也为老师科研工作解决了人手不足的的问题。例如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生物化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实验学时数也多于其他专业学生,动手机会较多,实验基础较好,笔者便鼓励一些本科生参与到“糖尿病致病基因筛选”的科研工作中去,让学生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立题-设计小实验-完成实验操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全过程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的训练。此外,《蚌埠医学院学报》还专门开辟了一块专栏为本科生发表其科研论文。
3.3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独立实验提供场所 医学院校进行科研活动要有配套的科研实验室,配套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科研楼的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中心主要是为支持检验性教师及研究生进行日常科研工作,为了使本科生的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实验中心建立了本科生实验室开放制度,鼓励本科生在其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中心完成科研工作。
4 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教师从科研中获得的创新思维习惯和科学素养,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最新的科学前沿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材中、课堂上,从而提高授课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和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生物化学》的DNA复制一章中,需要向学生解释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复制问题并介绍端粒酶的定义及作用。结合教研室的肿瘤分子生物学科研方向,将多年研究“三氧化二砷对HL-60、恶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指出如果细胞内端粒酶活性异常表达,就会使细胞获得“永生性”,进而转化为癌细胞。因此,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近年来,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热点,也是人类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靶点”。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三氧化二砷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中的疗效已得到公认,近年研究发现三氧化二砷不仅对血液系统肿瘤有治疗作用,而且对实体瘤如胃癌、食管癌、肝癌等亦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将这些最新研究进展及相关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砒霜可以治疗肿瘤这一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热情和向往。
[1] 谭志松.大学功能研究及其反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5):78-82.
[2] 郭传杰.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