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的煎煮与服用方法探析
2011-12-09李知行
李知行
(广州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中药汤剂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适用范围很广、疗效快、易吸收的特点。中药汤剂的疗效不仅决定于药材,同时也受煎煮方法的影响。《炮灸大法》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说明汤药煎煮不当,则药物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所以服用中药汤剂,需要掌握汤剂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
1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如今不少患者为求方便,将中药汤剂用电药褒煎煮,或要求医院或药房代煎,结果往往疗效不佳。沈括在《苏沈良方》中指出:“古之饮药者,煮炼有节,饮啜有宜,药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炽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宜温宜寒,或缓或速,或乘饮食喜怒,而饮食喜怒为用者;有违饮食喜怒,而饮食喜怒为敌者;此饮啜之宜也。而水泉有美恶,操药之人有勤惰,如此而责药之不效者,非药之罪也。”说明影响煮药的因素有很多,而药方的疗效又依赖于煮药的整个过程,可见中药汤剂煎煮方法的重要性。
1.1 煎煮器皿的选择
对于煮药器的选择,唐恕斋在《原病集》中提到:“银者为上,瓷者次之。”说明煮药最好的材料是银。清代名医尤乘在《寿世青编》中补充道:“必用砂铫瓦罐,如富贵家,净银之器煎之更妙。切忌油秽腥气,铜锡铁锅,或煎过他药者,必涤洁净,器口用纸蘸水封之。”由此可知,煎煮中药最为合适的器皿为陶瓷,其中尤以砂锅为好。砂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破坏中药疗效,且砂锅导热性好,是最佳的中药煎煮器皿。中药煎煮切忌使用铜铁锡等金属器皿,一是因为铜铁锡的氧化物及盐类本身也是中药,会带有药效,恐与病情不和;二是因其可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不仅降低药效,甚至会产生毒副作用。同时,煮药的器皿必须要求干净,以免污垢影响药效。
除此,煮药器皿容量需大,以利于药物沸腾时不断翻滚,促使有效成分加速浸出,并可避免外溢耗损药液。
1.2 煎煮用水的选择及用水量的控制
古人煮药用水甚为讲究,《灵枢》提倡煮药之水乃千里之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而医圣仲景指出:甘澜水、潦水、泉水、东流水,盖皆取熟淡不助里饮。《本草纲目》也记载有:“立春雨水宜煎发散及补中益气药”、“腊雪化水宜煎伤寒火喝之药”、“长流水煮药最验”、“井泉水宜煎补阴及一切痰火气血药”等。然而对于现今社会,这种要求未免过高,但煮药用水至少要水质纯净,最好选用纯净水、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水质清纯可以大大减少药物与水中微量元素的化学反应,保证药效。
煎煮中药用水一般要求要没过药物2~3cm为宜,可根据药物及功用来适当增减,如质地疏松或易挥发的药物,可适当减少用水量;坚硬的药物可以适当增加用水量。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经过反复实验,整理出一个中药煎煮的加水公式,这使得中药煎煮加水更加科学可控,公式为:第一煎加水量=方中各药物总量(g)+150mL+服用量(成人服用量一般为150~300mL),第二煎加水量=服用量+200mL。
1.3 药物的浸泡
某些用于煎煮的中药饮片是经过干燥加工的,这使得药物的细胞壁与导管皱缩,细胞液干涸形成结晶,煎煮之前需要对药物进行浸泡,使得细胞中的物质溶解通过细胞膜或溶解后浓度增加,形成高渗使得细胞破裂,有利于加热时有效成分迅速溶出。中药浸泡一般用温水浸泡20~30min即可。
1.4 中药煎煮的火候、时间和次数
煮药之法最为讲究,方药的功败垂成往往在于煮药方法是否得当。煮药之法一般取决于药物的性味与疗效。中药煎煮之前一般需要充分浸泡,以利于中药的有效成分溶出。特殊的煮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炖、烊化等。效仲景法,《伤寒论》中已经提到很多煮药需注意的细项。如麻黄汤,先煮麻黄,去沫,然后加余药同煎,此主药当先煎之法;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甘澜水先煎茯苓,考虑茯苓气味薄,倘淡煮之,则力不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煎药成而后纳大黄,因大黄气味厚,倘若煮之,则势必缓。煮药之法,不可胜数,皆各有意义。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他更作了形象的比喻:“烹饪禽鱼羊豚,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不可讲乎?”。可见煎药的时间和温度十分重要,那么煎药的火候、时间和次数要如何掌握呢?
煮药的火候有“武火”与“文火”之分,李念莪在《本草通玄》中曰:“补药须封固,文火细煎,利药宜露顶,武火速煎。”说明了方药的功效决定了火候的大小。一般中药的煎煮火候可以按照先武后文的原则,即先用大火、猛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慢煮,在此过程中药物的有效成分逐渐渗出,当内外浓度达到平衡时,即可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进行第二煎,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第二煎完成后,将两次药液合并,分次服用。一般的药物经过两次煎煮,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大部分溶出,对于某些坚硬的补药剂,则需要多次煎煮。
由于不同药物的药性不同,煎药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第一煎的时间为15min左右,第二煎控制在10min左右即可;对于滋补类的中药煎煮时间需长一些,第一煎20~30min,第二煎的时间为30min左右,以保证药效充分溶出;对于一般的复方药剂,第一煎时间为20~30min即可,第二煎10~15min即能使得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2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
中药的服用方法也很有讲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来确定。中药汤剂的服用一般要遵循一定的时间和方式。
2.1 服药的时间
适时服药能降低不良反应,《汤液本草》中记载:“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可见服药与进食需间隔一段时间。《本草纲目》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液。”这说明服药的时间和患病部位相关,同时,服药时间还要结合病情需要和药物特性。为了充分发挥药液对胃肠道的局部作用,同时避免食物对某些药液吸收的干扰,使药力速达病所,一般汤剂大多在饭前服用,如补益药、利气药等,另泻下药、通便药及作用于四肢血脉的药,宜空腹时服,利于药物迅速进入肠内,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2]。而对于刺激胃黏膜的汤剂,可餐后服用,如利导药、消食化积药等。
2.2 服药的方式
一般危重病患者或病在下焦患者需顿服、急服。对于病在上焦,胃气不和,呕吐或妊娠恶阻或年高体虚不能耐受药力者适宜徐徐温服。
3 结语
综上所述,患者应在煮药过程中,依法煎煮,否则疗效不至,拖延病程,医生也应提醒病人煮药时的注意事项。只有这样,中药在煎煮后才能发挥其最优的疗效。
[1]王玫,邹咏.浅析中药汤剂煎煮法[J].中医中药,2010,4(8):195-196.
[2]朱道勤,雷超,徐惠芳,等.谈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2010,10(28):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