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晓山名老中医针刺治疗呃逆临床经验

2011-12-09健,丁敏,杨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时用气机针刺

李 健,丁 敏,杨 帆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杜晓山 (1923~2010)老中医为“杜氏金针”创始人,江苏省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带教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杜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近70载,医术精湛,对针刺手法能够博采众长、师古创新,尤其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我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杜老针灸治疗呃逆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审病求因,辨证论治

呃逆一证多由于饮食不节、胃中受寒,或肝气郁结,以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成,杜老认为治疗呃逆当先辨虚实、寒热,进而选取不同的穴位及补泻手法进行治疗。呃逆初起,声响有力,连续不断,形神未衰者多为实证,虚证呃逆多见于久病或病重患者,脾胃阳虚或胃阴亏虚,其呃声多低而无力,时断时续,神疲形枯。呃逆在临床上以实证为多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如在久病或重病时突然出现呃逆不止,常提示疾病危重,预后多不良。实证呃逆证型多为:

(1)胃中寒冷: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尤甚,喜食热饮,舌苔白润,脉迟缓。杜老认为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以及受凉等是此型呃逆发生的主要原因,治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呃。

(2)胃火上逆: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躁,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杜老认为,此型的发生皆因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常由于嗜食肥甘厚味、温补之品,而燥热内生,胃失和降,气逆与上,发为呃逆,治以清胃降逆,通腑止呃。

(3)气机郁滞:呃逆连声,胸胁胀痛,烦闷不舒,嗳气纳减,苔薄,脉弦。此型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治以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针灸处方:主穴:足三里,天突,内关,中脘。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中脘为胃经的募穴,两穴相配可和胃降逆,天突、内关通阴维脉,用之可降逆止呃、宽胸利膈。胃中寒冷加脾俞、章门,可针灸并用。脾俞为背俞穴、章门为脾之募穴,俞募相配调理肠胃气机、祛寒止呃;胃火上逆可加公孙,内庭,针用泻法。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能清泻胃热,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经穴,通于冲脉,与内关相配,可降上逆之胃气;气机郁滞可加合谷、太冲,针用泻法。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合谷大肠经原穴,两穴相配调理肝经气机,使郁滞得解,呃逆得止。

2 注重手法,务求得气

针刺手法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杜老强调呃逆的手法要注重3个方面:进针、动留针、出针。古人云“针入贵速,即入徐进”,针刺时,可用押手爪切穴位,刺手快速刺入,尽量做到手法轻巧无痛,可使患者充分放松,从而容易得气,而得气亦是实施补泻手法的关键,可直接决定治疗效果,一般来说,针刺后采取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仍不得气时,可采取搓针法,一般多可较快得气。

杜老认为,呃逆的治疗需适当延长留针时间以增强疗效,可留针30~60min,具体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及补泻的强度。而留针一般采取动留针,体质强者每10min行捻转补泻手法1次,留针时间适当延长,年老体弱者应适当减少留针时间及相应减少行针次数。

出针时要注意双手协同、轻捻缓提。用押手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旁,刺手作小幅度轻捻转,同时边捻边提,轻轻将针提出皮肤,押手按揉针孔,此为补法,可使精气内存。而摇大针孔,不闭其孔为泻法,可使邪气得出。

3 呼吸补泻,调畅气机

呼吸补泻是一种传统的补泻手法,最早见于《内经》[1],后世医家又对其手法进行了不同的论述,它对于呃逆的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杜老认为,呃逆虽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与肺的关系却是极其密切的。从经脉循行来看,肺经“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也就是说,肺胃分居膈之上下,如肺胃之气失于和降,则膈间气机不畅,发为呃逆,所以《内经》有取嚏宣肺治疗呃逆的方法。从肺的功能上看,肺主气、司呼吸,“诸气皆属于肺”,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针刺得气后,让患者随其口令做深而长的呼吸,同时配合捻转补泻法,患者呼气时用捻转泻法,吸气时用捻转补法,此为补法;患者呼气时用捻转补法,吸气时用捻转泻法,此为泻法。通过如此反复的做深长呼吸,配合针灸补泻即是通过自主地调节呼吸,使肺的呼吸均匀,以调动加强肺气之运行,气机调畅,则呃逆得止。

4 典型病例

张某,男,43岁,2008年9月19日初诊,诉2d前聚餐后出现打嗝不止,曾到某医院消化科治疗,症情缓解不明显,现症见:呃呃连声,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杜老认为,饮食不节为其主要病因,过食肥甘而致燥热内生,胃失和降,气逆与上,发为呃逆。辨证当为实证、热证,治以清胃降逆,通腑止呃。处方:足三里,天突,内关,中脘,公孙,内庭。针刺时,押手指切穴位稍重,随其吸气时进针,得气后,嘱患者随其口令做深而长的呼吸,患者呼气时用捻转补法,吸气时用捻转泻法,每10min行捻转补泻手法1次,留针40min,待做完第2次呼吸补泻手法后,此患者呃逆即止。第2天重复治疗1次后,呃逆痊愈。7d后,电话随访,未再复发。

[1]李铁,高颖,王富春.古代呼吸补泻针法对比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7,(5):5-7.

猜你喜欢

时用气机针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离心机转速的写法及相对离心力的正确表示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百病生于气”与升降散之应用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