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沁县草地退化现状及治理建议
2011-12-09旦正措
旦正措
青海省玛沁县草原站,青海玛沁 814000
玛沁县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境内,以传统牧业为主要经济模式,但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和人为破坏的影响,导致全县退化草地面积迅速增加,退化草地面积约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8%。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危及到玛沁人民的生存,并阻碍着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笔者通过对玛沁县草地退化现状的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治理建议,以期能为实现玛沁县畜牧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玛沁县自然条件
玛沁县平均海拔在4 100 m以上,年均降水量423~565 mm,属高寒草原气候,年均气温-3.8~3.5℃,年蒸发量1 363 mm,年日照时数2 313~2 607 h,光照充足、太阳辐射量大、气温低、水热同季、灾害频繁是其显著的气候特点。
2 草地基本情况
玛沁县土地面积13 307万km2,其中草场面积11 696万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7.9%;可利用草场面积10 795万km2,占草场面积的92.3%。草地种类组成比较单一,全县以二等和三等草地为主,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7.2%和23.2%。从草地生产力来看,多为五级和六级,产量比较低,但适口性好,营养成分高。
3 草地生态存在的问题
从60年代末至今,由于过度放牧、乱采乱挖等原因,玛沁县草地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进程加剧,草地生态系统已到了崩溃边缘,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巨大冲击,牧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化,生态治理建设远远跟不上生态恶化的速度,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逐渐加重
1973年和1998年玛沁县2次进行草地资源普查,结果表明,1973年退化草地面积137.4万km2,1998年退化草地面积521.6万km2,退化草地面积以每年15.4万km2的速度增加,其中大部分草地退化为黑土滩草地,草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
3.2 天然草地沙化日益严重
据2009年统计,玛沁县共有沙漠化天然土地70.8万 km2,其中中度沙漠化天然土地37.4万km2、重度沙漠化天然土地33.4万km2。天然草地沙漠化,使优良牧草产量不断减少,客观上使单位面积草地载畜量增加,造成草地严重超载的不良后果,且已严重威胁到牧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
3.3 对草地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
地处青藏高原的玛沁县,盛产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草药,农牧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在采挖过程中,疏松了地表土壤,破坏了草皮土壤结构及天然草地植被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疏松的土壤为鼠害的猖獗埋下了隐患。
4 生态治理对策及建议
国家积极对三江源进行生态治理,玛沁县应抓住机遇,积极进行退化草地恢复技术研究和工程实施工作。
4.1 加强围栏建设,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
对于目前掠夺性开发草地资源的行为应坚决制止,配合相关生态治理工程对退化草地逐步进行围栏封育,并由草原技术部门进行合理载畜量的评定,根据载畜量标准进行放牧,杜绝无序、粗放的草地经营模式,使玛沁县天然草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4.2 改善畜群结构,实现生态系统良好循环
采取以草定畜、改善畜群结构的措施,畜牧技术部门结合牧民生产实际,积极引进优良种畜,牧民留取部分生产母畜和基础母畜群,减轻天然草地的载畜压力,使草场群落中优良牧草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促使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实现良好循环。实践证明,适度放牧对维系草原生态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这一措施,必须按照可利用草场的单位产草量,把牲畜总量限定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内,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确定牧户牲畜总量,限定载畜量。
4.3 加强湿地保护,改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意义重大,保护湿地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目前青海省气象局在三江源地区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对增加三江源水域面积、改善湿地生态系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4 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目前青海省已经完成天然草地的承包到户工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奠定了基础。玛沁县应积极帮助牧民成立专业合作社,这是推动牧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生态畜牧业、效益畜牧业、科技畜牧业的桥梁纽带,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并积极引导、扶持、教育牧民群众积极参与。
[1]华青措.对牧区实行草场流转的几点思考[J].青海草业,2010(3):49-51.
[2]韩建国.草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