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理念促进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2011-12-09杨建国徐荣兴丰春燕
杨建国 徐荣兴 丰春燕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畜牧兽医站,江苏苏州 215131
以科学发展理念促进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杨建国 徐荣兴 丰春燕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畜牧兽医站,江苏苏州 215131
苏州市相城区奶牛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围绕奶牛业的六大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部分散养户面临交奶困难问题,因此只有抓住当前有利时机,通过调整布局,去小保大、科学管理、强强联合,以科学发展理念,促进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奶牛业;科学发展
杨建国,男,1965年生,本科,高级畜牧师。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公认的节能、经济、高效型产业。发展奶牛业是改善城乡居民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体质的战略举措。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苏州市相城区奶牛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存栏奶牛的头数从撤市设区的1164头,快速发展到8000头以上,目前稳定在7000头左右。奶牛的品种从最初的体型较小的肉乳兼用型到目前的乳用荷斯坦奶牛。年平均产奶量从最初每头的3~4t到目前的6.5t以上,经济效益从最初的亏本经营到目前每头每年可盈利2000元左右。奶牛业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引进、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3个阶段,牛奶的质量和价格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到相城区收奶,并带动了苏州市周边养牛,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贡献。目前,围绕奶牛业发展的“二低”、“二大”、“二不”的六大问题仍没有很好地解决,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存在问题
1.1 规模化程度低
全区63户奶牛饲养户中,每户饲养50头以下的小户有32户,占总奶牛养殖户的一半以上,而且每户饲养20头以下的有19户,占总养殖户的近三分之一。
1.2 管理人员素质低
目前奶牛养殖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管理知识。不少奶牛养殖户认为牛抗病力强,因而防疫消毒意识淡薄,牛场任何人均可任意进出,门口无消毒、防疫设施,卫生条件较差,易导致奶牛发病死亡。
1.3 饲养管理不规范,设施不配套
按照奶牛标准化生产的饲养管理要求,绝大部分奶牛场都不符合标准。牛舍的布局不合理,养殖区与生活区、饲料储存区不能完全区分,清洁道和污染道不能完全分开,非管道挤奶的养殖户占81%,80%的养殖户没有资料台帐记录,配种易造成近亲繁殖。
1.4 疫病防控压力大
最近几年来,奶牛的“两病”即布病和结核病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外地引进的奶牛呈高发趋势,相城区发生的布病奶牛场全部是从外地引进的奶牛,奶牛的“两病”从2006年160头(存栏奶牛5544头,发病率2.89%)上升到2009年347头(存栏奶牛7054头,发病率4.92%),发病率提高了2.03%。造成发病率高的原因,一是人员和车辆进出没有严格执行消毒措施;二是奶牛养殖户的防疫意识淡薄,到处买牛;三是饲养管理制度不严,无隔离消毒设施;四是个别养牛户因拆迁赔偿经济利益驱动,将奶牛借进借出。从而造成奶牛疫病防控压力大、奶牛发“两病”机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5 牛粪污染对环境影响大
一头奶牛年产粪便约17t,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奶牛生产相配套的牧草地、蔬菜地、水稻田逐渐减少,牛粪的污染成为当前养牛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部分牛场严重影响了附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有些牛场的牛粪直接投入河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对 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短缺对相城区奶牛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环境的污染和恶化使奶牛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科学研究不足和推动不力制约着相城区奶牛业的发展。“三鹿事件”促使奶牛业开始重新洗牌,特别是一些饲养量不足100头,没有管道挤奶的饲养户将面临交奶困难的问题;而奶牛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奶牛的饮食、卫生、饲料、护理、防疫、温度、消毒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指导。因此,应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通过调整布局,去小保大,科学管理、强强联合,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2.1 调整布局,走区域化发展之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太湖、阳澄湖综合治理进程的加快,使苏州市奶牛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相配套的牧草地也越来越少,奶牛业的发展遭遇瓶颈,奶牛业的发展布局必须进行调整。根据相城区紧邻苏州中心城区,与太湖、阳澄湖流域水网相通,对全区应进行养殖功能的区域划分:将元和街道、黄桥街道、阳澄湖度假区列为禁养区;太平街道、渭塘镇、开发区列为限养区;黄埭镇、望亭镇、阳澄湖镇列为适度养殖区。由于鲜奶不易长途运输,为加快区域化发展步伐,应充分依托苏州本地的乳品企业,如双喜、苏州伊利、云兰及上海光明等大中型企业,做大做强奶牛业,提高牛奶产品质量,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本地人民的食奶供给。同时应加快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的转变,有效应对国际和国内奶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促进奶牛业的区域化发展。2.2 去小保大,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自“三鹿事件”以来,各乳品厂加大了监管力度,也对各奶牛养殖户的牛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一些饲养数量不足100头,没有管道挤奶的养殖户将面临交奶困难的问题。前一阶段相城区对全区的奶牛养殖户进行摸底调查,50头以下的养殖户有32户占总养殖户的一半以上,因此,按照去小保大的原则,对部分散养户抓住目前有利时机进行预拆迁,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由奶牛散养户提出申请,镇政府验收合格签订合同,在约定日期前凡奶牛养殖场自行关闭、不再养殖其他畜禽或租赁给他人养殖畜禽、奶牛卖出相城区以外的每头奶牛补贴2000元,奶牛棚拆除,再补贴2000元。对50头以上的养殖户,按照规模场标准安装管道挤奶设备的,区财政给予每户一次性补助5万元,如不按照规定处理,导致无法交奶,其后果自负。通过去小保大后,使全区的奶牛养殖户从目前的63户压缩到30户以下,使全区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比率达100%。
2.3 强化管理,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奶牛养殖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且劳动密集型的产业。1头低产奶牛与1头高产奶牛消耗的饲料相当,但经济效益相差巨大。奶牛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奶牛的饮食、卫生、饲料、护理、防疫、温度、消毒等各环节都具有很高的要求,且每天挤奶3次、不分昼夜,劳动强度相当大。因此,奶牛业的发展必须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以规模化为载体,实现集约化,达到目标化。相城区目前1头奶牛的年平均产奶量6.5t以上,与发达国家如以色列、美国等年平均产奶量10t以上相差较大,与上海、北京等先进地区年产奶量达8t以上也有差距。因此,要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提升奶牛业的生态化水平,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实施种养一体化平衡管理,强调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实现废弃物与生物有机肥加工厂、种植业相匹配的专业化、区域化和生态化布局。合理考虑相城区土地的载畜量,减少奶牛饲养量,提升奶牛产量和质量,将相城区的奶牛头数控制在5000头左右。充分利用国内外特优种公牛的种质资源,加快相城区奶牛业的品种改良,利用奶牛的良种补贴项目建设,提升相城区奶牛业整体水平。加快实施标准化生产,严格投入品的监管,各种资料台帐记录,科学饲养管理促进奶牛业的健康养殖。继续开展奶牛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和畜禽粪便污水综合治理,改善养殖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防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采用低N、P或无P饲料及其添加剂,控制N、P的排放。提倡使用生物制剂、酶制剂及植物提取液等活性物质,减少甲烷和硫化氢等恶臭气体的排放。养殖场区、牛舍、器械等消毒采用环境友好消毒剂和消毒措施(包括紫外线、臭氧和双氧水等),防止产生氯化有机物及其他二次污染。对所有的奶牛养殖场发放标准化管理手册,推进标准化建设,使奶牛养殖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奶牛业的良性循环。
2.4 强强联合,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奶牛业的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的奶牛业面临着奶业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的奶牛业面临着长期积累矛盾的制约和产业升级压力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养殖方式落后、奶牛的单产水平还比较低、奶牛业科技进步滞后、企业家和饲养户社会责任感差、养牛的养殖效益低以及乳品市场的无序竞争等。要积极推广基地+奶农户、基地+奶农户+企业、基地+奶农户+企业+科研机构等多种形式联合体,实施好农科教、产加销等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一是利用生物基因工程,提升牛奶的科技含量,使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二是利用新型饲料生产出特种奶制品。在牛奶中添加精氨酸或饲喂富含精氨酸的饲料,不但可生产出预防动脉硬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逐步调节抑制T细胞、杀伤T细胞和辅助T细胞的功能,并增加产母率,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三是积极探索奶牛养殖场(户)预乳品加工企业紧密型合作的产业链机制,实施产加销一条龙。大力推广奶牛等畜禽粪便集中回收,加工优质有机颗粒肥料,为肥料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养殖场(户)与肥料厂组建有机肥生产联合体。
建设具有相城区特色的奶牛业,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促进奶业持续发展的意见》,以保护农民利益为根本,以科学进步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只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才能不断提升相城区奶牛业的发展是水平和质量。
2010-12-07
徐荣兴。
(责任编辑:
陆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