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盲本用于暗示治疗儿童癔症盲的体会
2011-12-09付建云张旭莲
付建云,马 波,张旭莲,金 静
(都江堰市医疗中心 眼耳鼻喉科,四川 都江堰 611830)
癔症性眼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常因精神因素或不良刺激所致,癔症性盲也称功能性盲,临床上可以呈现各种各样的症状,但本病无器质性改变,既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疾病并存[1]。暗示疗法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引导求治者顺从、被动地接受医务人员的意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我科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有两例儿童癔症盲于眼科门诊就诊,通过使用色盲本(色盲检查图(第5版)作者:俞自萍等绘著,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暗示治疗后取得很好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儿,男,藏族,7岁,从小在西藏自治区生长,祖籍西藏自治区,平时家庭交流均使用藏语,于2007年9月来我市一贵族小学就读,父母陪读1周后返西藏工作,患儿全托于学校,下课后独自玩耍,与同学日常汉语交流较困难,2天前因双眼不适曾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检查双眼球结膜充血,给予托百士眼液点双眼每天3次后因双目失明半天于2007年9月10日来院复诊,经全面的眼科检查(视力、裂隙灯、眼底、验光等)均未见器质性病变,双眼视力光感,发现老师牵着患儿行走时患儿步态非常稳健,门诊诊断为癔症性眼病。
病例2:患儿,女,汉族,13岁,在2008年3月全国免费接种麻疹疫苗期间于3月16日接种麻疹疫苗时因惧怕疼痛劝解多次才接受疫苗注射,注射后还有较长时间哭泣,同学称其为“胆小鬼”,受到同学嘲笑后1天双眼失眠3小时来我院门诊就诊,同样经过全面的眼科检查后,双眼无器质性病变,手臂注射药物处无红肿及疼痛,双眼视力光感,家长搀扶时发现患儿步态非常稳健,门诊诊断为癔症性眼病。
2 治疗
色盲本暗示治疗。治疗前均进行全面细致的眼科检查未发现眼部有器质性改变,通过询问后发现患儿均有明显的心理因素导致发病,而且色盲本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很少接触,儿童又有明显的好奇心理,通过给予积极的语言暗示后行色盲本暗示治疗,均在门诊治疗后视力完全恢复,随访1~3个月视力正常,2例均未复发。
3 治疗及护理
3.1 心理护理
患儿来院时均有老师或家长陪伴,老师和家长均表现出过度紧张及过分焦虑,担心孩子预后;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反应敏感,既对失明非常恐惧,又害怕治疗而不愿配合,拒绝回答问题。通过我们的耐心解释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家长老师情绪稳定,患儿也愿意配合医务人员的检查治疗。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态度都很亲切,不断与患儿沟通,并明确告知其双眼均无异常,鼓励患儿说出心中的秘密,耐心听其陈述,悉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充分取得患儿及家长或老师的信任,并告知以前也有成功的治疗经验,能及时给予患儿治疗,取得患儿及家长、老师的密切配合,一定能取得很好效果。
3.2 色盲本暗示治疗
使用色盲本前,先给予语言暗示,对患儿给予充分的赞扬及肯定。询问患儿后发现均喜欢图画书,告知患儿“阿姨要给看一本图画书再次进行视力检查,但书上的图案要非常聪明的孩子才能辨别出来”,先给予患儿双眼滴生理盐水一滴后让患儿闭目休息约1~2min后睁开眼睛,从色盲本的前面开始翻阅,开始辨认速度比较慢,但均能准确说出图案的名称及图片的颜色,在翻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断地对患儿进行鼓励及暗示,说:“这本书以前看过吗,这些都是聪明的孩子才能辨认出图案,后面还有更好看的图案,现在眼睛有没有不舒服,需要休息一下吗?”两个患儿出于好奇,均回答:“第一次看这本书,不需要休息。”然后继续往下看,在看的过程中,按照色盲本要求时间进行图案的辨认,并不断暗示患儿“只要能辨认出图案的眼睛都是没有问题的,不需要打针、吃药,平时只需要用眼后适当休息,保持愉快的心情,不会看不见东西的”。色盲本看完后,指导患儿休息2~3min后再次进行视力检查均正常,诉眼部不适也明显缓解。
3.3 回家指导
经色盲本暗示治疗及心理护理后,告知患儿的眼睛是没有问题的,是由于眼睛疲劳引起,指导回家用眼一段时间后要休息双眼,远眺远处的绿色植物。告知老师及家长要多体贴孩子,鼓励同学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要当众取笑孩子,鼓励参加户外活动[3],家长和老师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有不适及时就诊。同时,护理人员要把该病的特点、病因、表现、治疗方法、注意事项详细介绍给家长和老师,避免在患儿出现类似发作时表现出过度的紧张及担忧,对患儿产生不良暗示,引起疾病复发及加重[4],2例患儿回家后均未使用任何药物。
4 讨论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儿童癔症有逐年上升趋势,儿童易接受暗示,如能及时进行暗示治疗,效果较好。而且很多患儿从未接触过色盲本,出于儿童的好奇心理,治疗速度快,无任何副作用,在我科2例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很好效果。此外,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儿童的心理教育,改善周围心理环境,给孩子关心与照顾,打消其思想顾虑,减少心理不良刺激,努力为患儿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成长环境,达到社会、家庭、医院相结合的治疗目的。
[1]陈慈璇 ,罗明珠.1例双眼癔病盲患者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9(14):201.
[2]胡佩诚.医护心理学[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3-127.
[3]叶玉仙.56例小儿癔病的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J].吉林医学,2010,7(30):313。
[4]杨丽梅.暗示疗法和心理护理在儿童癔症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