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维碘酮液、硝酸咪康唑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78例体会
2011-12-09曹素兰
曹素兰
(东台市五烈医院,江苏 东台 224217)
真菌性外耳道炎为耳鼻喉科常见病,是指真菌感染外耳道皮肤所致的外耳道急性或慢性炎症。患者常出现患耳瘙痒不适,夜间尤甚,外耳道皮肤膜片状坏死、渗出、糜烂或呈苔藓样变,严重时,可累及中耳、耳廓及颈部。我院自2006年6月-2010年2月应用聚维碘酮液、硝酸咪康唑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7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患者中,男47例,女31例;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6个月至1年;单耳发病52例,双耳发病26例;并发外耳道湿疹3例,炎症均波及鼓膜。
1.2 诊断标准
根据外耳道真菌病诊断标准[1],且所有病例均做真菌学检查,检出菌丝体或孢子。
1.3 治疗方法
均在直视下先行外耳道清理,尽量取净外耳道及鼓膜表面肉眼能看到的真菌痂皮、脓苔、耵聍样物。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性分泌物,擦拭净外耳道,再用浸有聚维酮碘液的消毒棉片湿敷,5min后取出,用棉签拭干外耳道之后将硝酸咪康唑乳膏均匀涂布于感染面,每天两次,连用2~3周(一般症状完全缓解后一周),严重患者每隔20天再次治疗7天,连续治疗2次。每次用药前均应彻底清理,耳道清洁要轻柔,避免新的创伤,并嘱患者保持外耳道干燥,严禁挖耳,定期随访,观察6~12个月。
1.4 疗效标准
治愈:外耳道无渗出、脱落痂皮及瘙痒,真菌检查阴性;显效:外耳道渗出及痂皮脱落明显减轻,无瘙痒,真菌检查阴性;无效:外耳道仍有渗出及瘙痒,真菌检查阳性。
2 结果
治愈:患者听力恢复,耳痛、耳痒、耳闷胀感、耳内流脓现象消失,外耳道肿胀消退,渗液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鼓膜完整,色泽正常,光锥再现;显效:患者耳痒减轻,耳内流脓基本消失,外耳道皮肤稍粗糙,上附少量痂皮,色泽基本正常,鼓膜浑浊,光锥消失;无效:症状、体征未得到任何改善。随访6个月至1年,治愈69例,好转9例,其中5例复发。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多因进水或不适当地点药、反复挖耳致外耳道的正常防疫功能受到破坏,全身性慢性疾病、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应用肾上性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使全身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与真菌相拮抗的细菌族受到抑制而致病。真菌性外耳道炎通常是由真菌感染外耳道皮肤的角质层,造成大量上皮脱落,出现耳痒、耳痛或流水,听力下降等;而上皮脱屑及霉样痂皮造成外耳道堵塞,形成潮湿、温热的环境而加速真菌繁殖所致的外耳道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多为外耳道深部皮肤感染,一般治疗很难奏效,病情易反复发作,彻底根治却较为棘手。
传统的局部治疗药物如4%硼酸酒精滴耳液仅有较弱的抑制真菌作用[2],且在滴耳时可有短时间刺痛感;其他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全身用药,通过血液到达耳部药量微乎其微,且其毒性反应大,不适合院外治疗。咪康唑为人工合成的I-苯乙基咪唑衍生物,为广谱抗真菌药,对各种浅部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同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杆菌也有很强的抗菌力,但用药后几天才显效。聚维酮碘是聚乙烯吡咯酮和碘的有机复合物,其强大的杀菌机制是氧化病原体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团,并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其变性,因而能有效杀死细菌、芽孢、真菌、病毒及原虫等病原体,是一种广谱消毒液,能迅速彻底杀灭皮肤黏膜表面的多种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具有杀菌力强、杀菌范围广、刺激性极小、黄染轻、易清洗、无过敏反应等特点。笔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聚维酮碘液、硝酸咪康唑乳膏两药联合使用能迅速缓解耳部症状,一般治疗7~1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治疗2~3周后真菌检查全阴。本组经治疗后随访有5例复发,均为好转患者,经询问该5例患者均有明显挖耳习惯,故不排除有再次感染的可能。因此,笔者认为用聚维碘酮液加硝酸咪康唑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确切可靠,具有使用方便、安全速效、无不良反应、价廉易得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良好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外耳道狭长、弯曲的解剖特点,部分患者自行用药不到位,致使病情迁延不愈,因此首次治疗应尽量在医院完成,时间应在症状完全缓解后1周,严重患者即使症状缓解,也容易复发。故建议用药时间不应少于1个疗程。聚维酮碘液中的碘吸收后可使胎儿或新生儿出现甲状腺肿及甲状腺机能降低,因此孕妇、4岁以下小儿及甲亢患者禁用,碘过敏者禁用。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13.
[2]农辉图,李菊裳,黄光武,等.耳真菌病的真菌学与治疗方法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3(1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