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的初步探讨*
2011-12-09冯胜军赵汉宁
冯胜军 米 娜 吴 瑗 赵汉宁 赵 毅 刘 仿
广东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广东省东莞市 523808
由于本科生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学时限制,本教研室在本校学生中开展了部分课外活动,对课外活动的开展内容、合理性及效果等在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更好地补充和提高医学免疫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与其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作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之一,在临床医疗、检验检疫等领域中均有重要地位。我校的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安排在第4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和第2学期(护理专业),由于上述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尚在初步构建阶段,许多与医学免疫学相关的知识还很不完备。经过调查和分析,学生普遍反映本学科具有系统性强,概念多、太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1]。第一次课还有新鲜感,随着课程进展,伴随概念增多、发生机制深入,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临床疾病等的内容结合越多,学生逐渐产生了千头万绪感、复杂感,逐渐演变为疲劳感、失落感、失败感,最终失去兴趣,导致后2/3的内容相当多的学生感受就是被动挨打状态。再加上英文专业术语的不断出现,更使学生沮丧。
医学免疫学本科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熟悉常见免疫学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发病机理及免疫学诊断的临床意义。因此,为达到该目标,首先分析了产生上述负面效应的原因,源于学科本身硬性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等三大主体,其中,作为教师主体,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主体由教师自身的学科结构与相关知识的丰富程度,以及教学方式、教学技巧、表达水平等关键因素构成。籍此,近年来,我科室从教师的教案、讲稿、高年资教师参与的备课、课前试讲的同行评议、课堂同行监督、课堂学生的意见反馈、教师的课后整改等方面均做了努力和改进,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较大激发,知识点之间的理解能力、融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成绩也有明显提高。但是,系统性、抽象性、枯燥乏味的特点尚在相当多学生中存在,这是学科硬性特点,也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使课程、学生、教师三个主体的更好地融合,选择何种途径或手段成为必然。并且,本课程理论学时只有36学时,与教学大纲规定的53学时有较大不足,因此,开展与学科相关的课外活动确是必要。本学科进行了系列的探索。
1 课堂教学与课外BBS论坛结合
近5年来,本学科在学校的办公网开辟“免疫学论坛”,对全校学生开放,主要内容为免疫学教学、前沿理论、免疫相关性疾病(如AIDS)的研究进展、重要学术突破、国内外研究进展、链接重要的免疫学学习网站等。对“论坛”的内容不加限制,除了本专业领域外,还可涉及自然、社会以及人文学科等各方面。论坛坚持畅所欲言、实事求是、匿名自由发言的原则,尤其教学工作方面,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学科知识、教学方式、教学特点、学习方法等各方面发表意见、建议、体会、感想,也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知识点、课堂表现、特定问题的解释、阐述、提示、启发、总结、纠正。论坛回复、发言等由教学工作中相关内容的教师进行发贴,每天要求至少浏览1次当日发言。由于发言采用匿名不见面方式,使学生更能真实地表达对某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特点的意见、建议,使教师也感到切身的压力,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方便老师更真实地对学生进行各类课堂教学的调查与反馈,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2]。本“免疫学论坛”自开办以来,深受学生的关注,浏览量、发帖量和影响力已经列为本校众多论坛中的前列,其中主题就超过了990条。论坛的开展发挥了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互补作用。将来还将进行发言量统计、追踪、以学术报告、专题研讨、名师讲座、研究生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
2 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教学结合
由于高校学生自身的思想较成熟、作息时间较自由、鉴别能力和自学能力也较高等特点,而高校的良好师资配置和教学环境使得高校学生的学习对任课教师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小,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越来越体现其创造性。而21世纪已经是信息时代,由于网络技术所具有的自由性、集成性、交互性、可控性、信息空间主体化和非线性等特点使其与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媒体有质的区别。同时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后使学生的人数大量增加,师生比例也越来越大,常常200多人坐在一起听课,而老师也是教学任务繁重,周学时数接近30,这势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压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基本能够保证有自己的个人电脑,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这些特点均有助于开展网络教学。从2007年开始,我教研室就进行校级《医学免疫学》网络课程建设,成功建设了医学免疫学的网络教学课程。内容涵盖了课程简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在线测试等,尤其是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在线测试等,通过学生的浏览、学习,使课堂教学的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和特点差异等不足得到更好的弥补和增加,同时通过在线测试,学生对重点、难点把握更全面、深入和细致。而教学录像则具有生动逼真、便于控制,易于控制的特点,通过视觉和听觉所获取到的信息最容易被人接受而且容易记忆,也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学生通过课外的网络教学学习,以及通过网络教学的提前学习,对课堂的学习常带着问题来听、学、记,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学习效率,减少了课堂听讲的紧迫感和迷茫感。这种课外网络教学的学习环境是属于自主性、课外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目前,网络教学已成为了我校学生医学免疫学学习重要的课外途径和热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这种课外学习模式[3]。
3 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结合
采用课后固定地点辅导、课间十分钟、E-mail邮件辅导以及群体性辅导的公开答疑等多样化模式。传统的课外辅导形式为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疑问的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解惑,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一般是好学或者好问的学生才来,而且所提问题多是课堂上没能理解或作业完成中所遇到问题。也就是说答疑这种形式总体上还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层面,很少辐射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这种辅导方式学生往往有压力,担心辅导涉及到的一些简单的知识点不懂而被笑话,尤其是90后学生,自尊心强,这些特点常常让更多学生害怕与老师面对面的辅导和沟通。因此,利用课后E-mail邮件辅导又有了优势,是学生随时可以提出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学生和老师直接面对面的不适和害怕。此外,对于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或确定一个课外时间及地点(教室或教师办公室),对学生提出了问题梳理后,根据涉及的相关知识,统一回答,这样学生也可以面对面对老师的解答进行提问和理解。根据最近2年来的尝试,本课程学生非常喜欢课间十分钟、E-mail邮件辅导以及群体性辅导的公开答疑等方式的课外辅导。尤其是高中文科起步的护理专业学生,由于理科思维的欠缺,课堂上不理解的地方很多,学习更是吃力,而利用课后辅导方式更受欢迎。实现课外辅导的模式多样化,适合了不同专业、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等学生的自由选择。相互结合,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对疑问解答及时性的需要。同时对于教师,要求做到耐心、细心、及时地回答,在语言的使用上,要鼓励、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课堂教学与教材选择结合
医学免疫学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问题,由于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同时又要达到教学大纲的标准,迫切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此,先后采用了陈慰峰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4版、吕世静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2版(案例版),这些教材各有优势,均能切合教学大纲的需要。但是,由于本校学生专业设置多,有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要求不一样。同时,本校尚为二类本科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重点院校学生接受能力上也有差异。学生反映人卫版较难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尚无深入的解释和注释,举例不深入,无法理解。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案例版教材在案例方面有了突破,结合了免疫功能异常导致临床病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医学免疫学的特点、机制、作用。但是,由于学生还未学习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引用的案例也使大二年级的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年级学习),更是困难。根据本教研室多年教学研究的经验,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本科室教师参编和主编了武汉大学出版社(刘仿等主编)医学免疫学教材,突出了医学免疫学教材章节的设置、内容编排和取舍、文-图配合,每章的开篇紧扣大纲要求写出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使学生对章节学习的知识点程度把握一目了然,同时坚持了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基础内容的精炼,举例尽量采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举例理解学科内容。通过最近2年的使用,学生反映良好。
为了更好地系统学好医学免疫学的理论,近几年来,本教研室还配合教材自编了医学免疫学的习题集,进行跟章训练,每章有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多种题型,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通过课外做练习题的方式,非常有助于学习效益的提高和检验。
5 结束语
医学免疫学作为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交叉学科,其基础性和重要性日趋显著。而由于新技术、新方式、新理论的推陈出新、日益丰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合理实施,同时又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越来越多的要求,使我们对课外活动的探索和开展务必更加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更好地提高医学免疫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1] 秦娣,卢春.提高医学免疫学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054-1057.
[2] 杨国士,姜安,贺祥.以开设学术论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6):586-589.
[3] 梁洪峰.高校中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0):8596-8597,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