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苑的熊猫
2011-12-08文李钟声
文 李钟声
他真诚地在做学问,面壁30年。他在探索中孤独地前行,只想留下浸满心血的作品,让后人评说。
你说,他像不像岭南画苑里难得一见的罕有的熊猫?
约见画家陈新华,实在是不容易。
了解他的人都说,不易找到他(通过他的好朋友、新华社著名摄影记者陈学思约见他,也整整等了一个月),因为他手机不开。他排除一切心理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他说,清静和画画,就是生活中最大的享受。
见到这位银须飘拂的智者,话很多,侃侃而谈。谈社会,谈人生,谈对财富、对艺术的看法。他自小喜欢默默地画而不喜欢张扬,也不在乎人家对他的看法。在他看来,画,就是一切,就是他的生命。画来做什么?他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管人家看法如何,只管自己看。怎么看?反正想画想看。对外部世界,他有像托尔斯泰晚年的人生观和财富观。他知道名利有用而不动心追求。他可以富有却看淡富有,毫不追求富有,甘心情愿过着清贫的日子。他是岭南画苑中罕见的独行者。1980年代年轻时,他在香港办过一次独立画展出版过一本画册,引起关注,香港有名的画廊都在追逐他。这给他带来的不是高兴而是引起他的警觉,从此,他决心放弃市场,不让市场牵着鼻子走。他真诚地在做学问,面壁30年。他在探索中孤独地前行,只想留下浸满心血的作品,让后人评说。
你说,他像不像岭南画苑里难得一见的罕有的熊猫?
他自幼在海南长大,在广州美院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读完大学,在广州轻工学院当教师5年,又重回国画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这种“学院派”式的经历,打开了他眼前的艺术视野。起点高,这使他的国画创作,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敬畏心和虔诚感。每一幅作品,都能看到他沉下心来气定神闲地吸收传统经典的影子。他不想像当下许多画家那样,在前人创造的传统路上,轻车熟路地走。他说,中国画是需要磨炼的。在形式上探索,在水墨和色彩上打磨。用传统笔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加入现代造型技法。他的画,充满民俗趣味、装饰性和童趣气氛,水墨中喜欢运用重彩。不重复前人,避开前人常规画法。磨炼着,探索着,纵然经历着挫折也不回头。
认识陈新华前,我就十分叹服他在中国画的画面上给我们创造的恢宏和大气。他的大画《西北墟集》营造的黄土高原苍凉、古拙的环境,画面上如蚁般密密麻麻集合于道路上赶集的人群、骡马,透发出宏大的气息和西北民俗气氛,使我们很容易想起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整个俯瞰式的构图的每一个局部,山镇、土坡,还有浸满黄土味的民居,都经过画家用心的经营、点染,笔墨显有极重的分量。这样的大创作,对画家的技法和创造力,富有挑战性。无疑,像这一幅难得、耐看和充满震撼力之作,在他的创作中还有很多。
我常常在陈新华的中国画前沉思:他同其他画家一样都使用着传统的宣纸、水墨和颜料,为什么能画出时下少见的那么厚重的作品?这关键在于,他同常人的追求不同。他追求的构思、画面、思想和画法都不同。有人说,他是用画油画的手法在打磨国画。我觉得,也许这只说出了事物的表象,事实上,他打磨的是自己的意志、创造力、理念和价值观。
他有很深的海南乡土情结。在他炽热的画面中,洋溢着宝岛的阳光和繁茂的植物的交响。他说,海南是一个色彩浓烈的地方,在这里与中原和其它地方不同,植物茂密生长,视野中十几平方米的地方,就生长有十几种植物。他想探索一种手法把这种复杂丰富的情景,表现出来。这就要求陈新华另辟蹊径,用另一种思维、另一种方法、另一种模式去画。这样,《宝岛飘香》、《山家》、《野趣》和《海南写生》系列,都画出了风物的强烈质感和洋溢着陈新华的面目。
这就是艺术家的可贵的独创。为了这自己的面目和独创精神,陈新华可以甘心情愿地被冷落一辈子探索一辈子。我们注意到他的每一幅画,都是画有经年(有的甚至十几年),都是长期处于未完成的状态,都是画画停停,不断思索,不断涂抹,不断补充,而不是一挥而就,也不是一气呵成。在时下商品画充斥的浮躁社会,这种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提倡。
但愿陈新华这个岭南画苑中罕见的熊猫,能早日为更多人所认识、所珍惜。我们今天寻找陈新华、重视陈新华,就是寻找中国画革新之路,重视中国画发展的希望所在。
陈新华简介
陈新华,1950年生,海南省万宁县人,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