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 永留人间
2011-12-08文陈世基黄方生
文 陈世基 黄方生
广东人民称赞梁老是人民的好省长,在侨界和港澳同胞中他也享有盛誉。这里我们仅就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梁老关心改革开放,关心广东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关心广东人民和海外华人的赤子情怀。
一、小平点将,梁灵光和任仲夷衔命入主南粤,促进改革开放
1979年4月,中央赞同和支持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代表省委提出的建议,决定发挥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广东、福建两个省委的报告,正式批准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走一步,和试办四个出口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广东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80年11月,中央决定调习仲勋、杨尚昆回北京工作,由任仲夷和梁灵光分别接替他们的工作。任仲夷任省委第一书记;梁灵光任省委书记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后又兼市长,以后又任省长。中央文件还指出,做好广州的工作,等于做好广东的50%。离京前,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等9位中央领导人先后接见了他们,作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讲话。特别是邓小平明确指出:“特区不仅仅是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此前他还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他俩决心尽职尽责,不辱使命。
有人问梁灵光,听说你从国家轻工部部长的位置调到广东工作是小平同志点将,中央常委一致同意的,是不是这么回事?梁灵光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坦言:“1977年我从福建奉调到京,到新组建的轻工部工作以前,我在部队和地方并没有在邓小平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过。‘文革期间,‘四人帮把轻工系统看作是‘封、资、修的集中地,大肆摧残破坏。我上任后,和部里其他领导一道大力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坚决调整、整顿,使轻工系统重现生机。1978年2月,我们在北京展出了以工艺美术品为主的展览会,这是‘十年动乱后北京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展览会。我最初的想法,是从工艺美术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入手,扩大轻工业在国内的影响,没想到吸引那么多观众、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前来参观。特别是复出不久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也来参观。我陪同他仔细看了10多年来没有看见过的琳琅满目的实物,他认真听取了我的简要汇报和解说员的讲解,微笑着连连点头。他肯定了这个展览的重要意义并给予鼓励,他说:‘你们搞这个展览,不仅对轻工系统,对其他行业的工作也会有不小的推动作用。这是我第一次和邓小平同志近距离地接触,使我对办展览会意义的认识也升华了。
于是,我进一步地思考,并着手筹办另一个用对比方法,看中外轻工展品优劣的展览。我们的用意是想用生动、形象的中外对比去冲击和荡涤过去国内长期存在的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夜郎自大的思想观念,放开眼光看世界,加快轻工的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强出口竞争力。当时,由于‘四人帮‘左的阴魂没有消散,为减少工作的阻力,我们把这次展览会定名为‘全国轻工产品汇报展览。这样的展览在当时国务院各部委还没有先例。
这两次体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精神很有影响的展览,使我受到正在思考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转移全党工作重点,实行改革开放等重大政策的小平等中央领导的关注,是很自然的事。”
二、从打好“侨牌”入手,全面落实侨务政策,人财物俱来
“华侨是革命之母”,这是孙中山先生从革命实践中亲身感受的肺腑之言。梁老给我们说过不少华侨支持中国革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故事,他说当年新四军中就有不少华侨子弟。可是,在“文革”期间,“四人帮”竟把归侨、侨属列入专政对象:地、富、反、坏、右,还有一个“侨”。谁沾了一个“侨”字,有海外关系,都会无端受到歧视和迫害。梁老说,当时他在福建工作就被关押、批斗、挨整长达8年之久,妻女四散,衣物被搜刮一空。对此,他深有体会。他知道,广东是“侨”字号大省,广东籍人士在海外的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一半。要发挥广东优势,应该肃清“左”的流毒,拨乱反正,从打好“侨牌”入手,认真全面落实侨务政策。任仲夷同志非常赞同此意,省委领导分工并支持他抓这方面工作。他大刀阔斧,平反冤假错案,全面落实侨务政策。
梁灵光同志说,他去侨乡台山检查工作时,县委书记对他说,台山在港澳和海外的乡亲比在台山的人还多10多万,落实侨务政策,效果立竿见影。县委书记举了一个典型例子,移居美国的陈子超先生祖祠被拆,他很不满意,说自己是“有国无家”,根本不愿意回乡。后来县里为他落实政策、修复祖祠后,他马上带孙子回乡,并联合几个朋友一道捐资,兴办中学、医院等。县委书记很有感受地对梁灵光说:“过去人们常讲‘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我看还要加一句‘无侨不快!”
1985年,广东提出《华侨投资优惠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实施。1991年,梁灵光同志又协助叶飞同志起草《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获全国人大批准。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侨务立法,受到海外侨胞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外资70%是港澳同胞与侨胞投资的。他们除兴办企业外,还捐赠几百亿人民币兴办学校、医院及其它公益事业,有力地支持了广东社会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所以小平同志盛赞:“华侨是个宝!”
以办电为例,广东实行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电力供应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广州、珠江三角洲的不少工厂每星期开工三四天,居民照明用电也不保证,工厂暗暗叫苦,居民怨声不绝。缓解电力供应紧张成了燃眉之急。梁灵光找来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共商计策,决定采取水、火、核并举和大、中、小结合的方针;同时,打破常规向香港买电。在大抓几个电力骨干工程建设中,沙角电厂的A厂一期60万千瓦工程,本来是中央批准投资的,后来广东实行财政大包干,中央有关部门便不再给钱了。经过梁灵光等据理力争,沙角A厂才能继续建设下去。
沙角A厂从动工到全部投产差不多用了10年时间。梁灵光看来,这样蜗行牛步,速度太慢了,即便再搞几个A厂,也远水救不了近火。梁灵光把香港的老朋友胡应湘先生请来广州洽谈合作办火力发电厂,在A厂旁边再建一座B厂,胡先生愉快答应了。为了尽快扭转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梁灵光催促胡先生加快上马,特事特办。第一台35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仅用了22个月,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这个速度创造了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沙角电厂的建成,对广东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在全国创造了快速施工、快速办电的一个好经验。广东利用外资办电厂的办法,成为发展电力事业的一个新突破。后来,中央大力推广广东的办电经验。
三、放开物价,再现“山间铃响马帮来”是大好事
1988年8月中旬,梁灵光夫妇到江西省南昌,住省委招待所。当晚毛书记、吴省长等宴请梁老夫妇。席间有位领导说:“梁省长,你们广东开放粮食市场,江西的粮食大量流向广东,车运的、肩挑的,什么运输工具都用上,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现象又出现了,我们堵也堵不住。我们打算适当提高粮价,试行开放粮食市场,可是上面一天两三次电话追查,说是搞乱了粮食市场,唯你是问!”听完后梁老淡然一笑,说:“江西用粮食支持了广东的发展,江西粮农卖出了好价钱,收入增多了。这是互利互惠的好事嘛!”晚上散步时,随行的作者说:“看来,他们对广东有意见!”梁老说,这不奇怪!不仅江西,湖南、广西也有反映。事实上,再现“山间铃响马帮来”是好事。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是常理。任何改革,头三脚难踢。事物的发展有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也有个转变的过程,关键是要重实践、看实效。
广东的价格改革,是从广州市放开鱼价开始的。广州人爱吃鱼,可是梁灵光同志来广州工作后,看到“鱼米之乡缺鱼吃”,老百姓对此很有意见。他想:自己这个市长连老百姓最关心的吃鱼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经过调查研究,根子就在体制不合理。生产者既没有生产自主权,又没有销售自主权,价格受限制,老百姓凭票供应,生产者哪来积极性!他和任仲夷决定像打仗一样,以放开鱼价为突破口。一时间,鱼多了些,但鱼价暴涨,群众议论纷纷,有人告状告到国务院。但他们坚信价值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必须顶住压力,做好工作。正好小平同志南下,仲夷同志向他汇报工作时,特地谈到放开鱼价问题。小平同志问:“这样做,老百姓高兴吗?”仲夷同志说:“高兴。”小平说:“老百姓高兴的事,你们就大胆去做吧!”这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渔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鱼产量很快上升,价格随之回落,老百姓的反映也好了。不久,出现了广州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吃鱼最多、价格最便宜,和“南鱼北运”的新景象。接着他们大幅度地缩小计划商品范围,并逐步放开商品价格,一直到关系千家万户的粮食价格的放开。
梁灵光没有想到突破鱼价后,很快有这么大的连锁反映,取得这么大的成果。邻省对广东放开粮价反响很大,正说明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辐射作用。因为,迟早大家都要放开商品价格,商品走向市场是客观规律,不可逆转。
四、替港商担保从香港贷款合建花园酒店,是“豁出去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都是物资紧缺。梁灵光同志刚来广东工作时,物资缺乏,令他吃惊。当时全国闻名的四大名烟在广东就奇缺,民间流传:“中华大地无‘中华,‘牡丹四季不开花,‘前门香烟后门卖,‘凤凰何时到我家!”其时,他兼任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主任,深感发挥这个连接五洲四海的“中国第一展”的作用非常重要。改革开放后,广交会客商大增,住宿成了大问题。广州仅有的宾馆,硬件、软件水平都不够高,而且床位有限。有的外商来参展,甚至要主管的副省长解决床位问题。广州住不下,只好安排在佛山、从化等地,而当时交通又不方便,有个客商生气,将交易会发给他的邀请函撕毁,声言“居住条件不改善,就不再来参加”。为此,省、市领导决心优先发展酒店业,“筑巢引凤”,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兴建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
起步早的花园酒店在建设过程中,因我国政府明确按期收回香港主权,有些港人误认为“回归”意味着资产“国有化”,一时间港资外流、地产大降、股市大跌、银行不肯贷款。花园酒店投资商集资遇到困难,准备下马。梁灵光知道,花园酒店是最早引进外资合建的中国最大五星级酒店,投资方利铭泽先生是打开国门后首先到广州投资的香港知名人士,如果对花园酒店投资半途而废,必将影响港澳和海外财团对中国投资的信心。当时他兼任广州市长,想:这个项目无论如何不能停工,应该与合作者共渡难关,给投资者以信心。因而他打电话给牵线引进这个项目的全国人大廖承志副委员长寻求支持。他又打电话给香港中银管理处主任蒋文桂,希望能贷款给港方公司,蒋没有同意。他又把蒋文桂请来面商,问由市政府担保行不行。蒋答可以,但不能由市政府属下的公司代签协议。梁灵光想了想:看来只能由政府直接担保才行,小平同志不是要他们杀出一条血路嘛!为了筑巢引凤,这次就豁出去了!他横下一条心,以市长的身份写封亲笔信,保证出了什么事,由市政府负责。就这样,中银贷给了港方公司7亿港币。还差1.5亿港币,梁灵光又打电话给谷牧副总理,请他从国内银行贷款解决。1984年2月2日,小平同志南方视察时,听说花园酒店建设中一波三折即将竣工开业,非常兴奋,破例题写了“花园酒店”四个大字。这一充分肯定,大大打消了许多外商对改革开放政策的顾虑。有了像花园酒店和以后逐步建成的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这样一些高级的“巢”,引来了更多的“凤”。参加广交会的客商不愁“住不下”了,果然纷至沓来!
五、目光远大,提出建立珠江三角洲模式
邓小平曾告诉梁灵光,深圳特区的发展要和香港密切联系,互为依托,要促进香港将来的稳定和繁荣。这使梁灵光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想:深圳已显示了特区的强大生命力,但毕竟经济底气有限,如果把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与商贸金融发达的香港密切协作,那么,深圳就会像大鹏那样振翅长空。
于是,梁灵光提出了建立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设想。在他的构想中,是搞比地理概念更大的大珠江三角洲,结合香港、澳门回归后,以广州为中心,以深圳、珠海为前沿阵地,包括省、港、澳在内的大三角洲。这样三地结合,在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方面,可能赶不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但在其他方面,如金融、交通、国际贸易、信息、电子、家电等,都有超过上海经济特区的优势。
1983年冬,省委、省政府向南下视察珠江三角洲的谷牧汇报了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后定稿的《珠江三角洲经济特区规划的初步设想》和需要请示中央帮助解决的一些经济工作问题。1984年1月,谷牧向中央和国务院上报了《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1985年1月,梁灵光率领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向与会的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负责人汇报了珠江三角洲开发区的发展目标和将采取的相应措施。同年2月18日,北京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地区座谈会纪要〉的通知》。
由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在不断发展。经中央认可,1986年、1987年,珠三角开发区扩大到梁灵光原来设想的“大三角”范围。开放区享受国家和省给予的优惠政策,走一条贸工农并进的道路,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开发区内的南海、顺德、中山、东莞四个市、县,被人们誉为广东“四小虎”。珠三角开放区的发展模式,被国内外称之为“珠江三角洲模式”。联系到今天广东发展的形势,不能不赞赏梁老的目光远大,高瞻远瞩。
六、把“臭老九”这顶帽子扔进大海,以发展教育、科技,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
梁灵光本是一介书生,哥哥梁披云是福建和东南亚有名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梁老从小受哥哥的影响,爱写诗,当过教师和记者。“四人帮”说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树立“白卷英雄”,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视作“封、资、修”,把知识分子贬为“臭老九”等等。梁老从心底里反感。他和我们谈到这方面的话题时曾说,批林批孔时很多人用不同方式抵制批孔。老知识分子梁漱溟写了一首《咏“臭老九”》的讽刺诗:“九儒十丐古已有,而今又名臭老九。古之老九犹如人,今之老九不如狗。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文化有。假若马列生今世,也要揪出满街走。”梁老有点激动地说:“振兴中华,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怎么行?!应该把‘臭老九这顶帽子扔进大海,葬身鱼腹!”
在广东省和广州市工作时,梁老都是以发展教育、科技,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影响和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他担任暨南大学校长、董事长、副董事长长达8年。泉州黎明大学是他哥哥一手创办起来的,他哥哥因年事太高行动不便,筹集资金困难重重,一时无人接替,梁老不顾家人反对,担任董事长。他病重时,老部下——福建省原省长、国家商业部原部长胡平特地从北京飞来看望他,梁老把黎明大学的事托付胡平,希望他能担任董事长,把工作接下去。梁老经常鼓励教师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勉励学生要有理想、有道德、好好学习,还要锻炼身体。师生们知道了这位老省长从马来西亚归来,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又弃军从政搞建设,现在还关心教育事业,80多岁还能打网球,大家都受到鼓舞。广州市东环中学、97中学等中小学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去顺德北滘镇参观时,特地参观了碧桂园学校,对他们的办学模式和个性化教育给以鼓励。这些年来,广东一些传统的工艺,像广彩、广绣、广雕等面临困境,梁老都前往参观过,了解他们的难题,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以引起重视,帮助解决问题。梁老还殷殷嘱托老艺人搞好传、帮、带,千万不要让这些南粤瑰宝失传。他很重视文物收藏事业。
七、平易近人,关爱百姓,改善疍民生活,赢来美誉
梁灵光同志具有许多优秀品德、性格和作风,同时又有一般人缺少的素质,这就是他平易近民、和蔼可亲、深入群众、关爱百姓,享有平民省长美誉。
他到广州后,常常利用节假日,穿着便装到大街小巷、肉菜市场,明查暗访。还经常轻车简从到工厂去,事先不招呼有关领导,不告诉新闻记者,只带着秘书和个别参加调研的干部,到现场视察,找职工交谈。有时还深入到车间、宿舍、饭堂去,看看那里的生产情况,听听工人群众的意见、呼声。有的时候还挤上公共汽车亲身体验群众坐车难的苦衷。往往在走走看看中发现了在办公室里发现不了的问题,想到了在办公室里想不到的大事。
有一天,他走到珠江北岸的沿江路一带,向江面望去,在熙来攘往的人流中,看到了许多被称为“疍民”的水上居民。他们世世代代以小木船为家,生活艰辛,尤其是翻风起浪的时候很不安全。天寒地冻、刮风下雨也要到很远的地方肩挑生活用水,苦不堪言。梁灵光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到办公室,当机立断,首先责成城建部门尽快铺设自来水管到江边去,暂时解决水上人家的生活用水困难。接下来,建议由市政府投资建设“解困”住宅,好让疍民们全部搬迁上岸。当这些疍民乔迁新居的时候,无不热泪盈眶,衷心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赞颂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结束了他们祖祖辈辈水上居住的辛酸史。
梁灵光在心里放下了一块石头,对我们说,他算是在福建筑起厦门海堤、修建鹰厦铁路之后,而今又在广州做了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
老省长对那些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平民百姓,也是深深地关爱。2003年夏天,他在医院留医治疗。一个中年妇女来到他的病房,诉说儿子患了很重的脑炎,经济又困难,不知如何是好。梁灵光从来没有见过她,但很理解一个母亲的感情和困境。他正好认识一个脑科医疗研究所的所长,便抱病写了一封介绍信请求为患儿医治。经过专家精心治疗,病情明显好转,研究所还承诺全免医疗费,并使病人康复。其间,热心肠的老省长曾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当知患病男孩已开始苏醒过来的时候,心里十分高兴。此事在海内外报刊上广泛报道。
八、“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任梁时代,彪炳千秋
梁灵光作为省长,和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配合非常默契,被人称为“最佳组合”、“黄金拍挡”。他俩有很多共同点: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阅历丰富,心胸豁达,好学深思,勇于开拓,长于工作。他俩都敢于直言,敢挑担子,敢于负责。任老主政辽宁,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力主为张志新平反,开全国平反冤假错案的先河,一石激起千层浪。梁老在厦门工作时,纠正省有关部门对厦门市制造的一桩冤假错案,挽救了准备枪毙的23名“罪犯”的生命,也为人称道。
他们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比如谈到开放鱼市、放开粮价等等,他都会说这事“我和仲夷同志商量过”、“仲夷同志支持这样做”、“仲夷同志很重视这个问题”等等。任老也说过,当年省委书记处排名时,本来是灵光同志放在前面,自己外出时,省委工作通常由灵光同志牵头。后来胡耀邦同志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提出可以把一个年轻点的同志放在前面,这样灵光同志成为三把手。但任老外出时,还是提出省委工作由二把手和灵光同志共同牵头,可见任老对梁老的倚重。
他俩各有不同的特点:任老更善于“举重若轻”,常常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广东的实际巧妙地结合,用形象的语言、幽默的譬喻加以概括,言简意赅,有些需要“变通”的就“变通”处理,而不是毫无异议地照搬照套。梁老更善于“举轻若重”。他当过参谋长,“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他说“抓工作绝不能做‘天桥的把式玩花架子。要真抓实干,抓深、抓细、抓落实。工作不落实,打仗会打败仗,搞建设也会失误”。他俩优势组合,相得益彰,必然是配合默契,事业成功。
梁灵光受命南下5年间,是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由起步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这历史转换时刻,梁灵光与任仲夷亲密合作,组成了众口称誉的“最佳拍档”,共襄盛举,带领全省人民艰苦拼博,并得到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广东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这几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城乡市场繁荣,商品日益丰富,扭转了长期以来供应紧张的状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广东的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也有了较大发展。作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摸索出一系列新经验,正如中央期望的“杀出一条血路”!有识人士认为,任仲夷和梁灵光在短短几年间功业彪炳映千秋,可称为“任梁时代”载入史册。可是,梁灵光说:“广东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很多曲折,但最终成功了。很多同志都有功。我认为任仲夷作出了最大贡献,他是第一功。”
在广东省委为他举行的九十寿宴上,他深情地说:“我有幸参加了党,参加了伟大的革命,一切成绩都应归功于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我只是革命洪流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梁老的女儿梁抗告诉我们:“爸爸临终前对家事没有留下一句话。”梁老在九昼夜滴水未进,处于半昏迷状态时,对来看望他的老部下、老战友断断续续很艰难说出的话,竟然还是未完成的工作,告诉大家“抓紧继续搞,不要等”。这是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伟大的胸襟,他的赤子情怀必将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