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2011-12-08

关键词:聚居区跨文化少数民族

马 丽 王 莅

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马 丽 王 莅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高校培养什么样人的一种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及人才观的集中反映,更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不同类型高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民族聚居区高校为样本,在这方面做一探讨,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高校培养什么样人的一种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及人才观的集中反映,更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关系到学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关系到高校各项功能的发挥,是高校制订发展规划、拟定各项制度的依据,也是高校沿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任务。

一 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性质因其在民族意识、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居住区特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来理解。我国民族高校的任务在于结合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培养大批合格的各类人才,振兴民族地区的经济,使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既是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民族聚居区高校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不仅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看,人才培养目标问题属于大学人才培养理念的问题,对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会给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增添一些新的内容;从实践层面上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是高校进行各种教学和管理活动的现实依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需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适合某种类型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促进该类高校的发展,才能保证它在这充满竞争的高等教育界,保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民族聚居区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初步探讨。

二 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情况如何呢?下表是部分民族聚居区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的规定。

序号院校名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努力培养适应民族地区要求的政治可靠、业务适切、扎根基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四川民族学院培养政治觉悟高、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扎根民族地区的管理人才、教育师资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3喀什师范学院培养扎根边疆的、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4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藏汉双语师资和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

资料来源:根据4所院校调研资料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目前民族聚居区高校的实际,根据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从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看,人才培养目标最基本由品德、知识和能力基本要素构成。

1.在品德方面,从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的规定性和高等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来看,民族聚居区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突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态度和信仰的形成。由于这类学校所处特殊的区位特点和面向民族聚居区培养人才的办学要求,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所在地——甘南,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和安多藏区民族宗教文化中心,在战略上具有特殊意义,费孝通先生曾在甘南考察时说:“这里地处藏汉接触的前哨,它有条件成为藏族现代化的跳板”;“甘南藏族现代化可能是整个藏族现代化的先行者,而走这条道路的第一步是培养人才,教育要先行”;喀什师范学院作为新疆南疆唯一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交汇点,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方面战略地位突出;四川民族学院在历史上是“汉藏走廊”,“治藏依托”的战略地位也十分突出,担负国家“稳藏安康”的重任,样本的三所高校分别用“政治可靠”“政治觉悟高”和“靠得住”来描述,首先把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的人才作为自己培养的人才的重要任务。

2.在知识方面,从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掌握那些必备的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看,由于人才培养的特色是高校追求的首要目标,这类高校坚持人才培养服务民族地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按照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特点,坚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所学知识“用得上”的“业务适切”的“藏汉双语师资”和“应用型”等人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体现了这类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又基于准确的对民族聚居区人才需求预测的适切性。

3.在能力方面,由于能力是个体独立完成活动任务的本领,没有独立性就无所谓能力,能力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认识来看,这类高校所处地域一般生活、工作条件艰苦,除具有同层次高校学生的能力外,这类高校对身体素质等适应民族地区气候环境等也有要求,因此从适应民族地区工作、生活和学习方面作出“适应能力强”的定位,实现人才培养上培养的“扎根民族地区”最“基层”,使其成为“留得住”的“永久牌”人才。

在看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为准确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的存在的不足。

1.突出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态度和信仰的人才定位的同时,在培养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与意向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合理的价值观等方面略显不足。从政治的视角来看,由于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需要,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民族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建设者的重要使命,而民族人才又是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民族高等教育必然成为支撑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工程。因此,随着国内、国际新形势的发展,民族聚居区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政治态度和信仰更应坚持首位,但个体思想品德目标的形成是以心理的情感因素为基础的,在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由具体的行为到自觉的信念逐步递进。

2.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应该明确进入这类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条文包含在培养目标的质性上,区别于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直接、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照民族聚居区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感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定位略显缺失。

3.坚持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定位有待凸显。民族聚居区高校民族的多样性,更显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从民族聚居区高校的办学任务和使命看,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是学校履行传承民族文化使命的必然选择。历史赋予民族聚居区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为和谐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发展作贡献。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道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民族人才,是实现教育平等,保持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战略举措,也是民族院校坚守办学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民族聚居区高校在多元文化理念下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定位要凸显。

三 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对策与建议

与普通高校不同,民族聚居区高校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以当地学生为招生对象,应该培养为本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本民族区域特色、适应本民族区域特色的民族人才。

1.民族聚居区高校培养的人才定位上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态度和信仰。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是社会生产力和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培育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民族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高等教育受国家政治方向、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政治的稳定、发展、改革起作用。民族高等教育具有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政治功能。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措施;更是我国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因此,民族聚居区高校要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需要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出发,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宗旨、教育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等方面的特殊性,将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民族教育特殊规律的有机结合,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的有机结合,把握“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服务方向,要以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为最终目标,培养和造就具有坚定的政治态度和信仰以及政治责任感的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同时,在培养形成少数民族大学而生健康的情感与意向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合理的价值观等方面也应有要求。

2.民族聚居区高校培养的人才定位上也要凸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高级专门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概念,它具有全面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一是高等教育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其培养的对象是人,因此,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人的培养,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受教育者首先必须具备作为一个国民的基本素质。二是人才是人群中比较优秀的部分。“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从整个社会的资源来说,人才并不限于有一定学历的人,况且有一定学历的人不一定是人才。尤其民族高校是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摇篮,他所培养的更应是在人品、学问上具备人才素质,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三是创造劳动是对人才的普遍要求,作为高级人才,对其创造性应有更高的要求,理应成为社会创造人才的主体。因此民族聚居区高校培养的人才定位上也应做出明确定位,以此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3.民族聚居区高校培养的人才定位上应始终坚持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

民族聚居区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表明:“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理解。”民族院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加强对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而且可以使其他民族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促进社会繁荣与稳定。民族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多民族、多种文化共存背景下的教育选择模式。保护、继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高等人才,为民族地区事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服务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具体目标。我国现阶段民族高等教育是指以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特色,以促进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的高等专门教育。我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民族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具备跨越文化边界、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与理解的能力及在多元文化场景中的适应能力的大学生。这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在民族教育中,要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在了解和欣赏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精粹的同时,也能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不仅具有对本民族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意识,而且具有对所有文化的尊重、宽容与接纳的意识;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情感的熏陶,既不沉醉于本民族文化而盲目排外,也不羡慕其他民族文化而崇洋媚外,养成自尊、自爱、平等、开放、互尊的文化态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理解能力,提高在多元文化碰撞与冲突的局面下能够敏锐把握文化动向、调整自身观念与行为的全面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使其具有现代意识,适应现代生活。

总之,由于民族聚居区高校作为民族聚居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基于民族的、历史的和地域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其对于促进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科学定位民族聚居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改变我国民族聚居区的落后面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民族聚居区稳定发展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4-1-1.

[2]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王处辉.高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6]陈·巴特.亚太地区原住民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ClassNo.:G64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杨永清 蔡雪岚)

ResearchingonTargetLocationofPersonnelTrainingofUniversityinMinorityAreas

Ma Li Wang Li

The goa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the specification and standard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 is a value proposition and a specific requirement for university education . It is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home to return and the philosophy for which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to seek . Furthermore, it i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miss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have different goal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article takes the university located in minority areas as a sample to analyzed the problems concerned .

university in Minority Areas;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 location;research

马丽,讲师,宁夏大学,宁夏·银川。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研究。邮政编码:750021

王莅,讲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合作。研究方向:民族高等教育研究。邮政编码:747000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西北民族聚居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07JJD880239)

1672-6758(2011)02-0012-3

G640

A

猜你喜欢

聚居区跨文化少数民族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