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之特点在《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与应用
2011-12-08谭正新
赵 萍,谭正新
(1.云南农业大学 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0083;3.云南农业大学 后勤集团, 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普洱茶》一书(以下简称“普洱茶”),由云南省普洱茶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周红杰教授所著。全书共10个章节,约 12万字。此书自2004年出版以来,颇受读者,尤其是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已数次再版发行。许多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外国友人也对此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鉴于此,《普洱茶》一书的英译工作于2008年展开。
一、外宣翻译
要界定什么是外宣翻译,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外宣。顾名思义,外宣就是对外宣传,是针对省以外的所有对象的宣传,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境外或国外,还有一个是省外[1]。从这个角度讲,所有在此意义上的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都属于外宣翻译。更具体地说,外宣翻译是一种信息传播,是把大量的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的外宣材料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1]。由此,外宣翻译的英文界定为“The translation for China's global communication”[1]。
此外,从翻译的类别来看,外宣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的范畴。目前对翻译类别的一个简单的划分即是把翻译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前者的对象是文学论文,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影视作品等。后者亦可称为应用翻译或实用翻译,包括除文学翻译与权威性学术著作之外的所有文本的翻译[1]。
从这些界定来看,《普洱茶》本质上是说明文,是对一种物品的追宗溯源,分析说明;目的是要传递信息,对外宣传。它的的翻译应该隶属于外宣翻译。
二、外宣翻译的特点与要求在《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
(一)篇章结构
如前所述,外宣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的信息基本属于知识性、逻辑性,其特点是具有精确性和确定性,因此它的翻译重在知识和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而不在篇章结构和表现方式与原文相当或对等[1]。在《普洱茶》一书的翻译中,应用了增词、减词等一些翻译技巧来处理译文,力求最大限度体现原文的真实性,由此反映了外宣翻译对译文篇章结构处理的特点。
1.增词
《普洱茶》一书中有大量的关于普洱茶历史发展的描述,其中不乏文言文。众所周知,文言文较之现代汉语在行文、用词方面要精炼。我们在把文言文诠释为现代汉语时都需要进一步说明,更不用说将其翻译为英语。因此,在对文言文的译文进行处理时,不能太过追求和原有的行文结构一致,而应该以理解其含义,阐述其真意为主。例如:
①“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最能化物”[2],译为 “Pu-erh tea,steamed and pressed into different shapes, will be sold in Xi Fan market(today's Tibet area). The tea works best in promoting digestion.”
②“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怯热疾”[2],译为“Tea produced in Yunnan Province, a little bitter, extremely cold in nature and effective in healing heat-related illnesses.
从这些例句中可以看出,这样的翻译处理势必要以增加词汇作为基础。如第一句的“西番”,还在其后做了注解,这个问题在后面还将做进一步论述。“市之”,“化物”,这都是需要增加词汇才能解释其意义的。第二句中比较典型的是“滇”字。无论何时翻译此字,可能都要译为“Yunnan Province”(增词)才能体现其含义。
除了文言文,《普洱茶》的翻译中也有其他例子需要增词才能表述原文的真意。例如:③“——发现普洱茶具有抗菌斑形成作用,其有效浓度在0.125%~1%之间”[2]。划线句子若是逐字翻译,必定译为“—— its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ranges between 0.125%~1%。”这里“its”所指应是前面的“普洱茶”,但理解为“茶”的浓度,这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因此,这里讲的浓度应该是指“茶汤”的浓度,所以增词译为“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tea liquorranges between 0.125%~1%”。
又如谈到茶功效时,谈及茶能够“理气”。若直译为 “regulate the flow ofqi”, 似乎不能说明其意义。后增词说明何为“气”,译为“regulate the flow ofqi, say,the vital energy of people.”
2. 减词
汉语行文之中常有辞藻堆砌之现象。《普洱茶》一书,全文约有12万字,如何在翻译时言简意赅显得很关键。这就需要适时地减词,在篇章结构的安排上不拘泥于与原文相当或对等,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
《普洱茶》书中包含许多的调查和研究,所以诸如“研究结果表明”的表述很多。这里不宜追求文字的对等,逐字译为“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howed”,而应减词译为“The results showed”,或 “Our findings show”,“These findings suggest”,“The study had revealed”等等,就可以了。又如:“足够充分”,若直译为“sufficient enough”,有画蛇添足之嫌,就一个词“sufficient”足够了。这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其他例子如:
① “储藏多年的老普洱”[2],有无必要译为“Aged Pu-erh teawith many years of storage” 呢?其实,“储藏多年”自然是“老”普洱茶了,所以把“Aged”删除。
②“2003年5月,在新的世纪,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云南省茶叶协会首次制定了普洱茶的云南地方标准,这对云南普洱茶的发展无疑是有划时代意义的”[2]。此句若是在”新的世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点上反复徘徊,追求结构的对等,整个句式译出来必然有繁琐之嫌。从整个句子结构来看,这个点和后面句子没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对整个句子的意思影响不大。而且,前面已有一个时间限定“2003年5月”,所以翻译时不如把这个点省略,译为“In May of 2003, Yunnan Provincial Tea Associ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regulated the local standards for Pu-erh tea, which was undoubtedly a milesto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Pu-erh tea.”
(二)避免错译
外宣翻译中要求对某一专业的概念或表达方式很熟悉,否则看得懂文字也未必理解其意义,而形成错译。《普洱茶》书中频频提及一些茶领域的术语,这时候还真不能断章取义,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而应该理解其含义,避免错译。
比较典型的例子有:①“熟茶,生茶”。一个“熟”,一个“生”,“ripe”and“raw”? “refined ”and “unrefined”? 其实,这是代表发酵茶(熟)和未发酵茶(生),所以译为“fermented”and “unfermented”即可。
②“轻潮水”。在谈到茶叶人工发酵时,提到“可通过人为轻潮水除去涩味,粗老味等”[2]。那么,“轻潮水”到底是何意义呢?取字面含义“tide water”? 肯定不妥。其实,“轻潮水”就是指给茶叶洒水,使其湿润,促进发酵。所以译为:“slightly do artificial wetting of tea leaves”.
③“叶底”,何意?叶子的底部?是否译为“the bottom of tea leaves”? 非也,“叶底”在这是指冲泡后留在杯底的茶叶,所以选用“dregs”(渣滓)一词。后经确认,茶学专业英语选修课上介绍“叶底”时也是用这个词。
④“杀青”。这个词让外行来看,还真是有些难以理解,摸不着头脑。按字面似乎译不出来。其实,“杀青”就是指茶制作中的一个工序,即把茶叶中的水分除去。可译为 water-removing, 或“fixing, fixation”。目前,后者译法在茶领域用得较多,逐渐得到认可。
其他例子如:“外销”,实际上就是指“出口”,译为“export”;“男女老少”, 不必去追求字面意思逐字翻译,那样反而容易错译,而译为“both men and women at different ages”即可。又如:
⑤“云南茶人”。“茶人”一说,不宜直译为“tea man”。它应是指直接从事茶叶采制生产的人,继而又发展为从事茶叶贸易或茶叶产业科研和教育的人员。所以译为“the people who are engaged in tea production or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tea industry”。
⑦“公道杯”一词,是音译为 “Gongdao Cup”呢,还是取字面意思译为“Fair Cup” ?两者似乎都不能诠释其意义,有错译之嫌。其实,“公道杯”是指用于均匀茶汤浓度,并将茶汤分匀至品茶人品杯的一种器具,故曰为“公道”。所以译为“A kind of tea utensils, which mainly funcions as balanc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ea liquor, and evenly dividing them into the cup for each drinker. Hence the name “Gongdao”, suggesting “fairness” in English.”
⑧ 又如文言文:“费容斋子患此,已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2]。“黑暗”在此不能取字面含义,否则必将错译。其应该是暗示某人将不久于人世,所以译为“The son of Fei Rongzhai got the disease andwas dying, but was brought back to life after trying the method.”
再举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普洱茶》书中有一茶谓之“龙虎斗”,是云南纳西族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饮茶法,属于烤茶的一种。若只是取字面含义,译为“ the fighting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 一则没有茶品名的美感,二则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其内涵。此茶何以得名?原来,此茶的制作方法是:先将茶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叶焦黄后,冲入开水,同时在茶杯内盛上半小杯白酒,然后将煮好的茶水冲入盛酒的茶杯内,顿时杯内发出悦耳的响声,闹腾得就像龙虎在争斗,遂得此名。根据此意,译为“Longhudou,a legendary tea drinking method of Naxi nationality, suggests that the scene of making the tea in tea ceremony is so lively that it is just like a fight between a dragon and a tiger. Its main procedure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put tea leaves into some little pots for baking. Then, after the tea leaves turn brown, pour boiling water into the pots to prepare for tea liquor. After while, pour the tea liquor into the tea cups that have contained some wine inside. At that moment, people will hear some euphonious sounds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ine and the boiling tea liquor, as lively as the fight between a dragon and a tiger. Hence the name(the Chinese character“Long” means“dragon” in English, and“Hu” means “tiger, and“dou” means “fight”).
(三)术语的一致性
外宣翻译中的又一特点即是翻译的一贯性。一贯性又称一致性,即一旦确定标准译文,就不容随意增补、删减或随意变动[1]。在《普洱茶》一书的翻译中,我们以术语的一致性来探讨这个特点。
《普洱茶》全书共10个章节,几乎每个章节都涉及到大量的有关茶叶的专业术语。而且,每一章节中对有些术语的提法不同,有些是不同的术语表达一个含义,而有些则是一个术语表达不同的含义。因此,如何处理术语的翻译成了一个难题。如前所述,《普洱茶》一书是对普洱茶这种物品的一种诠释,一种说明,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因此,它的翻译应最大限度体现一种准确性。这点表现在术语的处理上,就应是术语的一致性,以免造成理解的混乱。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有必要先提出两个概念,即术语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下面谈谈在《普洱茶》一书中这两大类术语的翻译及如何保持术语翻译的一致性。
1.绝对术语
这里谈的是术语的绝对性,即有些术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其特定的领域里有固定的提法,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如,药物名称,植物名称,微生物名称,元素名称等。像这样的术语,一般是采用这个领域对其固定的称谓,如各类微生物: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青霉属(Penicillum),根霉属(Rhizopus) 灰绿曲霉(Aspergillusgloucus)等;又如普洱茶化学成分的术语:茶黄素(TF),茶红素(TR), 茶褐素(TB),儿茶素(catechin)等;元素名称:铜(cuprum), 铅(plumbum), 汞(hectogram), 镉(cadmium) and铬(chromium) 等。以上所述均可列为绝对术语之范畴,在翻译中保持其一致性应是不争的事实。
为了能使3种DSP分离开,通过流动相条件的筛选,最终选择梯度洗脱的方式分离毒素。流动相A:水溶液,流动相B:乙腈溶液,二者均含有2 mmol/L甲酸铵和0.1%甲酸;0.01~7.00 min流动相B的比例从20%升高至90%;7.00~10.00 min,维持90%流动相B;10.00~10.01 min,流动相B降为20%,平衡色谱柱2 min。流动相梯度洗脱条件见表2,在此流动相洗脱梯度下的3种DSP的总离子流图见图1。
2. 相对术语
这里谈的是术语的相对性,即有些术语在该学科领域里还未形成固定的提法,不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还未得到普遍认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对这种物质本质的理解,最大限度地表现其意义,并统一提法。
且看这些术语:“后发酵,后熟,渥堆”,它们是否代表同一个事物,还是有不同的含义?这样的词汇在文中反复出现,若不统一,难免有混乱之感。最后,在《普洱茶》作者周红杰教授的认可下,统一了这几个术语的含义,即“发酵”。 “发酵”是普洱茶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无所谓前、后。作为传递给目的语读者的信息,只要描述为“fermentation”即可。当然,有些材料中也会把“渥堆”翻译为“pile-fermentation”,但在普洱茶一书中,统一译为“fermentation”。
再看:“晒青,杀青”,这就有不同的含义了。“晒青和杀青”同为普洱茶制作时的工序,但前者是指在阳光下晒茶叶,后者则强调要去除茶叶中的水分。所以,分别采用“sunning”和“water-removing”(或“fixing”)一词。“杀青”这个词前面已经谈过,作为术语,现在普遍认可“fixing”一词,但“water-removing”也可作为解释使用。此外在提到“晒青茶”一语时,《普洱茶》翻译中主张使用“sun-dried tea”的表述,而非前面提到的“sunning”一词。因为“sunning”更多的是描述制作过程。其他例子如:蒸青“steaming”,炒青“stir fixation”,烘青“baking”等表述,在《普洱茶》翻译中也取得了一致。
此外,针对术语问题,《普洱书》一书的翻译过程中碰到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各类茶称呼的翻译了。如:砖茶,圆茶,方茶,沱茶等。看得出来,这和茶的形状有关,可相应译为“brick-shaped, round-shaped, square-shaped”等。 但“沱茶 ”,此状在英语中可不好找到相应的形状。后多方查证,目前在茶行业中普遍认可的称谓就是直接称之为“Tuo tea”。所以,《普洱茶》的翻译中沿用了这种称谓。
(四)文化因素的影响
外宣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外宣传,避免误解。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因素,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显得尤为关键。《普洱茶》一书的翻译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1.注解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普洱茶》一书自然要对普洱茶的发展追宗溯源,其中不乏许多人名,地名,俗语,典故,历史事件或某些专有名词。在翻译这类行文时,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为了能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这些行文代表的含义,采用在译文旁作注解的方式。
a. 历史年代。书中涉及大量的历史年代、朝代,翻译时一律在其后注明具体的时间或加以文字作为解释。如:①“清顺治18年” 译为“In the 18th year of the reign of Qing Emperor Shunzhi(1661)”;②“天启年间”译为“Tianqi Period,Ming Dynasty (1621~1627);③“民国”,the Repbulic of China(1912~1949);④“解放后”没有简单地译为“after the liberation”,处理为“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或 “after 1949”;⑤“文化大革命”,“the Perio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1966~1976)”。
b. 人名。如:①“诸葛亮”译为“Zhu Geliang(181~234),a great sage at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220~280 )”; ②“陆羽”译为“Lu Yu(733~804),known as the Tea Saint in ancient China”;③“李时珍”译为“Li Shizhen (1518~1593),known as the originator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c. 地名。如:①“西藩”,做注解译为:“Xifan,today's Tibet area”; ②“孔明山”,译为“ Mountain Kongming (Kongming is a nickname of Zhu Geliang)”
d. 专有名词。如:①“革委会”,译为“ Revolutionary Committee,the key govering institute at all level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1966~1976)”;②“茶马古道”, 译为“the Ancient Tea-Horse Road,a major route through which tea products were ever transported home and abroad by horse caravan.
其他例子如:“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贡献[2]”,此句可直译为“Tea would be regarded asthe fifth contributionChina has made to the world besides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但考虑到文化因素的介入,应注解说明何谓四大发明,所以译为“tea would be regarded as the fifth contribution China has made to the world besides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paper, printing, compass and gunpowder).
2.换位思维法
出于对文化差异的考虑,译者在翻译时应换位思考,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来审思译文。因此,翻译中应尽量采用符合读者语言(目的语)习惯的词语,或尽量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①《普洱茶》第9章谈及普洱茶功效时,其中有一点是“兴奋中枢神经”,直译则为“excite central nervous system”。换位思考后,这样的译法是否会让外国读者误以为茶就是一种类似兴奋剂,甚至是类似毒品的东西呢?这就是文化差异。其实,此功效无非想说明普洱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不如改译为“make mind refreshed”。
又如:②“……喝上半口也就足够解渴了”[2],若译为“……andonly half of mouthfulwill be enough to quench thirst”,这“半口”之译总有Chinglish(中国式英语)之嫌, 按照目的语读者的习惯,译为“and onlya small sip…….”更为妥当。
③“换汤不换药”,这句话有不同的译法,如:“old wine in new bottles;a change in form but not in content;the mixture as before;the same medicine with a different name”等。在《普洱茶》翻译中,首选“old wine in new bottles”一句。此句本就源自英语谚语,会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当然,“a change in form but not in content;the mixture as before”也可采纳,作为解释说明。但最后一句“the same medicine with a different name”不宜采用。
三、结语
外宣翻译作为非文学翻译的一种类型,其译文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方式,对概念、术语和范畴体系的译词的选用,对文化因素的介入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翻译特点与要求。本文以《普洱茶》一书的英译为模本,以大量的例句,佐证外宣翻译的特点与要求。
目前,《普洱茶》一书的翻译工作尚未最终结束,文章所用例句,虽几经改正,也未必能尽人意,在此也只是抛砖引玉,作为探讨外宣翻译的特点与要求之用,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很多地方仍需商榷,许多译文也待改进。
[参考文献]
[1]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22-25,85.
[2]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66-129
[3]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