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

2011-12-07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辛 利

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

辛 利

为使一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晰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中不断深入,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体育课程评价和体育教学评价的关系、体育课程编制主体与体育教学主体的关系等进行区分,并对这几个关系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即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建立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通过体育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1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受前苏联教育理论影响,把课程看作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割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体育教育中更多强调教与学的意义,较少关注课程理论及其应用。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继而试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由于其目标体系的编制特点,使体育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显得十分的迫切。然而,在近10年的体育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理想的要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常常出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无论在概念上、层次及其使用上都存在互相混用的状况,比如体育教师常常用体育课程目标代替体育教学目标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对课程与教学认识和理解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特别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1-2]。随着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我们看到,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人们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理解,并没有因为自上而下的培训塑造而达成一致,而仍然处在模糊甚至混乱之中。因此,进一步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不仅对体育教育的理论建设有价值,而且对体育教育实践也有重要意义。

2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及其在理解上的不足

关系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3]。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指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统一形式。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4]。它的特点是“具有计划性和方案性,它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提供方案[5]。”在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体育课程是学生所要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等比较稳定的静态形式。而“体育教学是指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要求,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一定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以课堂为主渠道相互交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身体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对体育课程特定内容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6]可见,体育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课程计划中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

在过去的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论述中更多的是从课程和教学“谁大、谁小”,或“谁包含谁”为视角进行阐述,如大课程观、大教学观、分离观、整合观等。本文从课程改革以来体育教育实践者在工作中,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关系理解上易于混淆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关系

落实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任务,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由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在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往往在广大的体育教育实践者中被混用。但在含义、指导对象、实施主体、概括程度等方面又有区别。从哲学角度看,“课程目标是一个应然概念,需要回答课程应当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反映了某种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这种价值和理念体现在学科的教材选择上,也为学科教材编制提供依据。相比之下,教学目标是一个“实然”概念”[7],它关注学生在体育方面实际的发展,它的制定和实现要以体育具体教材为载体。从而我们不难发现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目标转化为体育教学目标的桥梁。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二者关系的清晰明确对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应当注意区别。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主动性。

实践中,经常出现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代替体育教学目标的现象。由于我国之前多用“教学任务”来表示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教师要完成的任务,多从教师是否“教”了的角度来表述,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人们才更多使用“教学目标”这一术语,但广大的体育教师在如何将课程目标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方面感到困惑,有些体育教师机械地理解课程标准中各层次目标的字面意义,照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为教学目标,这似乎是严格执行了课程标准,其实并没有认识到课程标准的深层思想,更没能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在对学生已有体育水平的假设之上,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就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基础,在课标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具体的若干层次的体育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由低向高,形成层次体系,最终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2.2 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

体育课程内容是根据体育课程目标从人类积累的千千万万体育动作、技术和经验中选择出来、并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或心理顺序组织编排而成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体育项目体系,而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具体的身体练习,它是在教师对课程内容钻研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开发和“加工”实际传授给学生的多种形式的、具体的身体动作;课程内容是提供给师生的基本的、共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及体育和健康知识,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某一项具体技能和技术,而且也可能涉及师生的生活经验等更多情景性的内容;课程内容是比较静态的、稳定的,教学内容则结合具体的师生经验和多种身体活动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课程内容,这就形成了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遵从”和发展的关系。如果体育教学内容不经过师生的重构和转化,而是照搬体育课程内容,就会使体育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固然体现着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但追求特色和个性也应该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因此,教学内容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都离不开课程内容的“约束”,都必须以课程标准提供的“内容标准”为基本导向。新体育课程提倡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师要对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基于对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领会和把握,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体育教材,以生成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这实际上是将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体育教学等不同的层面贯通起来,从而将专家设计的“理想的体育课程”转化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

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把体育课程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体育课程内容多是一些大范围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武术、田径;甚至以模块的形式表现,而《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更只是强调如“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来描述体育课程内容。很多体育教师在《课标》面前束手无策,他们认为教体育就是教体育项目,没能从教育的视角看待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对各体育项目的简化、重组、创造、挖掘和丰富。我们常常看到体育课堂中,教师枯燥的按竞技体育的规则、思维教体育教材、学生机械地学教材,完全不顾学生的体育兴趣需要和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2.3 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评价的关系

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8]。体育课程评价主要是判断体育课程目标或方案的一致性程度。而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学校体育的目标主要是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课程和教学是学生发展的桥梁。在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时既不能离开课程来评价教学,也不能离开教学去评价课程。我们在确定体育课程评价方案时要考虑到体育教学评价时的操作化和细化要求,而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要反思是否与课程评价的要求一致[9]。在对体育课程进行评价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和检讨,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时对体育课程方案进行审视和检讨。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在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中究竟是谁、在哪些方面阻碍或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所关注的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找准问题之源,然后着力研究和解决。因此,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评价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只有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使无论是课程还使教学评价均能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服务。

学校体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在表现体育课程评价和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果时,以教学评价代替课程评价,如课程标准解读中在解释课程评价时,多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评价两大块代替了课程评价。然而,尽管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课程评价不仅包括教和学的评价,还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实施中除教学外其他因素评价、课程管理评价等等。因此,以教学评价代替课程评价是不完整的,忽略了课程隐含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取向以及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组织和设计等的课程本质问题,减弱了体育课程在整个体育教育中的作用。没能认识到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是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将体育和健康统整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这种合二而一课程和教学的有效评价方法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2.4 体育课程设计主体与体育教学主体的关系

体育教学主体主要指参与教学活动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课程设计主体主要指从事体育课程研究、设计的课程专家、体育学科专家以及部分体育教师等。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一般在课程实施阶段会将其主体地位现实的淋漓尽致。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设计主体与教学主体之间相互“融合”和“渗透”是很重要的。如果两类主体相互参与的程度较高、沟通机制健全、具有共识性,他们之间就会更加和谐,无论是课程实施还是教学实践都会获得有效的、令人满意的结果。可见,两类主体虽然有区别,但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在学校体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的问题是:体育教学脱离课程的约束和指导,而课程又不是那么容易向教学渗透。新体育课程尽管提倡课程权力分散和下放,体育教师成为部分课程设计的主体,但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参差不齐,对多数普通教师而言,没有能力和机会参与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编制,在课程推行过程中,课程设计主体与教学主体之间缺少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渠道,致使课程中的新理念无法被体育教师理解,这样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些思想。同时,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体育课程设计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也缺乏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了解,对体育课堂没能深入地观察,从而容易出现体育课程设计主体不够关注现实体育课堂教学,而教学主体也不关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使教学工作处在比较消极、被动的状态。例如,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特别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衔接和组织方面,完全不考虑纵向、横向及其难易的关系,既不反映体育本身应有的逻辑关系,也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想上什么就上什么,出现了所谓的“放羊式”教学,其结果致使学生既没学到完整的体育动作技术、技能,也没使体质得到增强、获得人们所期待的“健康”。所以我们往往会看到小学一年级就学习的篮球项目到了大学还没能掌握。课程编制主体与教学主体之间的“隔阂”使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 重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

3.1 加强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相互适应与沟通

依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琳和扎姆沃特的理论,“课程实施有3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互相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10]。在新课程实施以前,我国体育课程以《体育教学大纲》形式出现,在《体育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是忠实课程实施取向,全国“一盘棋”。而新课程的理论和理念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设计者与教学主体之间应该是相互适应、不断沟通的新型关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甚至是课程的编织者。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体育教学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所必备的能力。同时,为了使课程编制者所设计的课程更适合教师和学生特点,课程专家也应该十分了解体育教学及其规律。这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教学型课程编织者”和“专家型体育教师”是我们对体育课程改革所寄予的希望结果之一。教学型课程编制者是指体育课程编制者不仅具备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技能,还应该十分了解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的规律,最好有体育教学实践的经历,并能在体育新课程推广中进行示范性教学。而专家型的教师就是体育教师不但具有教学专长,还必须具备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具有体育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从而形成课程和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关系,二者便于更好沟通和相互渗透。以促使体育新课程顺利实施。

3.2 建立地方性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目标完全“创生”,与课程目标毫不相干。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地方进行课程编制的依据,各地应该在这个“标准”的约束下建立体育课程体系。因此,省、地,甚至县都应建立起长期的课程咨询机构和课程实施的检测机构,为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所产生的疑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检测以发现和解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用者出现的问题。使这种机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编制者之间的“桥梁”。课程咨询机构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计各水平的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开发为教学内容帮助教师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进行单元体育课程设计。各级体育课程咨询的常设机构,成员可包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深刻理解的体育教研人员、课程和体育课程专家、教学专家、主管体育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所在地区优秀的一线体育教师。地、县一级可以聘用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理论专家长期合作,使这一机构成为一种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程的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3.3 通过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教学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细究造成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混淆的局面,与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理论不甚了解有直接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体育教学大纲的课程形式,几十年来我们更多研究教学理论,而课程理论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近10年新课程改革中才被人们重视,其研究的时间很短,还没被广大的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多地认识和熟练掌握。因此,我们认为要使广大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使体育课程改革更富有成效:一是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体育课程论》及相关课程,这是正确认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长久之计;二是在各级、各地的体育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体育课程理论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课程改革进入反思阶段的今天,其重点不应再是课程标准的解读或只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而进行体育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这样才能使在职的体育教师在中观和操作层面更好的理解新课程和使用新课程。

4 小 结

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学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教学,一定是在课程意识和课程思想的约束下的教学,相反,研究体育课程也一定是考虑到如何进行教学的课程。我们应该客观、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搭建二者之间沟通和相互适应的桥梁,使课程与教学“各尽其责”又相互联系,实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水乳交融”,以指导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正确使用课程和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1]高嵘,张建华.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质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7-130.

[2]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66-7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01.

[4]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体育课程的本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

[5]张学忠.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学,2001(体育论文特刊):392.

[6]张学忠.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3,10(2):12-15.

[7]丘细荣,刘家访.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辫[J].教育导刊,2008,7月号上半月:30-33.

[8]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99.

[9]闻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目的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90-93

[10]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On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 Curriculum and PE Teaching

XIN Li
(Dept.of PE,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510500,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deep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 curriculum and PE teaching,and promote the PE curriculum reform,the author distinguish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bjectives of PE curriculum and PE teaching,the content of PE curriculum and PE teaching,the evaluation PE curriculum and PE teaching,the subject of P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PE teaching.The author analyzed som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E curriculum reform and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 curriculum and PE teaching,includ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 curriculum establishment subject and PE teaching subject,establishing PE curriculum advisory agency to make the goal of PE teaching and PE curriculum standard homogeneous,making the PE teacher research teaching on the base of mastering the course theory through the popularity of the course theory.

PE curriculum;PE teaching;curriculum reform

G 80-05

A

1005-0000(2011)03-0273-04

2011-01-23;

2011-05-03;录用日期:2011-05-10

辛 利(1959-),女,河北承德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体育课程论。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广东广州510500。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