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011-12-07魏佳巍崔小良张海张宝华范晓明卢佳伟段庆忠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魏佳巍,崔小良,张海,张宝华,范晓明,卢佳伟,段庆忠

(佳木斯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健康教育是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是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影响维度,以及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高等教育的特定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通过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完整教育过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课程,是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中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它与德育、智育、美育课程等相结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完成高校教育任务,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课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课及课外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体育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和锻炼活动的总体规划依据。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2 高校体育教育的特点

2.1 高校体育教育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过渡时期,更是建设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的同时,使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2 高校体育教育是生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表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观点之一是“学会生存”。该报告认为,学会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内容极其深广,包括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生理上的强健、心理上的健康及对自然、社会的适应能力。在生存教育中,学校体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哪门学科像体育一样与人类的生存有密切和最直接的联系。我们的祖先在生存与发展中,发现了走、跑、跳、投、攀、游戏、水上求生等基本生存技能,至今现代体育中还有许多技能、技巧仍在人类的生存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提高及改善人类生存质量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城市化速度在不断提高,传统的居民环境被高楼大厦取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成为社会家庭构成的主要形式,人们劳动的主要形式是使用脑力,生活处于自动化、电气化的高竞争、快节奏的现代环境中,以致体力活动越来越少,情感危机加重,心态不够平衡稳定等,出现了现代“文明病”,亚健康的人群也在不断地增加。现在保持健康的三大基本要素是科学的体育锻炼、合理的营养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从高校体育的任务可以看出,通过生存教育,学校体育将交给学生,把提高生存质量、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

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世纪,未来生存竞争的成功并不只取决于智力因素,它还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关学术研究认为,人群中智力因素呈“橄榄型”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中间大部分智力差别不大的人群中,谁的非智力因素具有优势,谁就可能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据资料记载,部分外企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喜欢兴趣广泛、乐观向上、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的学生,因为兴趣广泛的学生好学,比较有创造力,而员工的乐观向上和朝气蓬勃可以在公司树立好的形象、带来好的影响。发展非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学校体育在这方面有着非凡的优势——学生在体育锻炼时可以锻炼不怕困难、战胜自身和外界阻力的能力,在群体练习时激发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绪,在体育竞赛时,可以经历协调合作、拼搏进取等心理体验,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竞争。

2.3 高校体育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体育教育离不开学生品德修养培养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心理、生理负担,需要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一些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

现代体育教学与竞赛要求学生听指挥、守规则,注意体育卫生和安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不屈不挠、拼搏进取、争先创优的竞争精神,这些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体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如健美运动、体育舞蹈、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冰上运动等项目以及各类体育竞赛,使人们在练就灵活肢体动作的同时,也练出健壮匀称、端庄健美的体态。体育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动作、美的仪态、美的心灵,从而培养其科学的审美观,提高鉴赏、表达和创造能力。

2.4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摇篮

大学生自我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体质的发展和文化知识、性格、品德的发展,即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占第一位,居里夫人说过:“健康的身体是科学的基础。”身体体质不好,也就没有能力和精力进行其他方面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是在生理发展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学校体育是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提高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开始,通过锻炼把未被充分发挥出来的内在力量调动起来。在这方面体育运动有着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2.5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加速剂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踏入社会体育的过渡阶段,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此阶段的体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既是对以往12年学校体育的总结和提高,又是培养体育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体育教育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有用人才,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2.6 高校体育教育是预防职业病的有效方法

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将来担任社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获得自身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实践能力;培养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高自觉参与体育的意识,所以当学生具备以上体育基础和体育素养,步入社会工作时便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身体锻炼,有效地预防职业病。

3 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体育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概括起来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三方面。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参与者的个性心理也涉及这些方面,因而体育锻炼能起到调节心理需求、塑造健康的心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体育健康教育能满足人类心理能量释放的需要据精神分析专家解释,在人类行为中,有一个“紧张—释放”模型。人类总是通过能量释放从紧张走向松弛,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但是,并非所有的能量都能直接释放,它会遇到来自社会的各种禁忌和压力,于是,人类采取了一种迂回的办法,从而达到一种间接的满足。体育运动就是在这种办法下进行的,越是争斗激烈的项目,如足球、拳击等,人们就越是趋之若鹜,无论是竞赛者还是旁观者,都在通过某种能量的释放而取得新的心理平衡。

3.1.2 体育健康教育能间接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的心理需要多种多样,其中自我实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需要。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开拓自身固有的潜能,走向自己能及的高度。奥林匹克运动会之所以受到全人类的关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关注人类能否突破自身。另外,参与体育锻炼能培养自信心,克服畏难情绪。

3.1.3 体育健康教育能满足人们心理刺激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压力,会使人产生烦躁或麻木的情绪,甚至是枯燥、乏味,无聊便可想而知。寻求良性的心理刺激,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需求。所以,无论是参加体育运动,还是在一旁观看体育比赛,人们都能感受到这种良性的心理刺激:激动——紧张——扣人心弦——放松——胜出—开心等心理刺激和心理感受,能提高应急能力、减少紧张情绪、刺激大脑神经、产生兴奋感。

3.1.4 体育健康教育能满足人们提高心理素质的需要人们热衷于体育活动,不仅是因为它能增强体质、祛病强身,而且还能提高心理素质。蹦极、攀岩、冲浪、帆船、帆板等项目,可以克服害怕风险的胆怯心理;铁人三项、马拉松长跑等项目,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射箭、射击、击剑、跳马、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可以强化人的果断性;太极拳、平衡木、高低杠、鞍马等项目有利于增强自我控制和平衡能力;跆拳道、健身瑜伽、武术等项目有利于培养自制力、修身养性;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运动、慢跑、远足等项目有利于提高自信心和降低抑郁情绪;足球、排球、篮球等球类项目的对抗赛有利于培养团队和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流,降低自闭症和孤独感,有效预防精神病等症。

3.2 体育运动能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需要长期的锻炼培养,体育运动是知、情、意等心理活动更为明显的活动形式,对培养和形成良好心理素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培养:

3.2.1 良好的认知过程健全的认知,即有自知之明,对于自己的气质特征、智能结构、潜在能力以及在集体中的位置等,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评价;正确认识他人,多看别人的长处,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3.2.2 适当的情绪调节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将劣性情绪强行积郁在胸,显然是不妥的。消极情绪产生时,可以设法调节,如做一些自己爱做的事情、参加娱乐活动等。

3.2.3 培养积极的个性培养具有宽广的胸怀,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又实事求是地着眼于现在,分清主次,做好每一件工作,对人坦诚而不是虚伪的浮夸或自命清高。

3.2.4 增强意志的磨炼意志的磨炼可以从多方面做起,诸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受流言蜚语和社会偏见的束缚,培养韧性和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去实现。有时,为了目标的实现,要控制一时的感情冲动,约束自己的言行。

3.2.5 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人应该乐于交际,接触别人时应持积极态度,要能够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集体中,既有广泛的朋友,又有一两位知己。

4 结语

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教师培训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紧密结合。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我国体育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与冲击。

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质研究中心理与社会指标的研究工作,逐步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测量和评价纳入全国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体质调研中,以完善学生体质研究体系,全面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推进我国学生体育卫生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系统而科学的研究保障。

[1]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5 (4): 12-13.

[2]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8-30.

[3]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65-167.

[4]岑国真.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辅导[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89-90.

[5]陈安福.高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2-33.

[6]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56.

[7]董齐,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01-203.

[8]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0-22.

[9]季浏.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78-77.

[10]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6.

[11]教育部、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0-22.

[12]任勇.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 28 (1): 107-109.

[13]许磊,范晓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8 (4):62-64.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