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2011-12-07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竞技学科优化

刘 彬

(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刘 彬

(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咨询法对新时期体育观的转变进行深入的剖析,指明了新时期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重点分析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等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从结构到功能的研究思路,对新时期我国体育学科结构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体育学科的良好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高校;体育学科;学科结构优化

1 前言

体育学科是人们研究体育现象及规律的知识单元,是人们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是解决体育实践发展问题的根本所在。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为我国体育学科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标志着我国体育的发展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96年体育学科被列为一级学科,成为中国体育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998年教育部进行了专业调整,将体育学科划分为:社会体育、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体育四个专业。新时期我国体育学科已形成包含体育自然科学、体育社会科学、体育人文科学和体育综合科学4大分支学科,各分支均有20门左右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

但毋庸置疑我国体育学科还处在发展阶段,随着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人们对体育认识的逐渐加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主导”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要求[1]。传统体育观念影响下的学科专业结构在日益复杂的体育现象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体育实践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这正是我国体育学科的生存现实,也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优化我国体育学科结构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试图以新时期体育观转变为切入点,对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四个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一种适合现代经济发展以及体育学科自身需要的体育学科结构。

2 我国体育实践领域现存的主要问题

2.1学校体育基础研究水平低,学科应用性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学校教育与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学作为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交叉所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呈现出良好趋势。各种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推新,然而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却仍呈下降趋势,成为我国学校体育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受到传统学科发展模式的深刻影响,学校体育学科基础研究过多局限于宏观理念或观点研究;微观应用性研究较少,基础学科研究水平低,应用学科应用性不强,严重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已经成为超越教育本身的、需要多学科支撑的复杂的对象化实践活动,青少年的体质研究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医学、生理学、训练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综合研究才能完成。学校体育单从教育学和训练学角度出发对体育本质、功能、规律进行研究,已经无法切实的履行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体质。因此,学校体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与优化自身结构。

2.2竞技体育跨学科研究较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纵观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从训练到比赛,无论是训练方法、体能监控、营养恢复,还是技术手段研究,训练设备的仪器开发,都渗透着现代化学工程、数字信息、机械设计等其他学科里的高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竞技体育竞争的日益激烈,运动员的生物潜能逐渐达到极限,竞技比赛的竞争,已不再是运动员之间体能、技术、战术、心理的竞争,而是边缘学科的介入和多学科中高端科技综合运用能力的竞争。竞技体育的发展应借助于高新科技成果、科学的方法、先进的器材以及边缘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存在一种跨学科少,知识结构性单一的错误方式,仅局限于运动训练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领域。在人才培养任务上主要靠体育专业院校来完成,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对高科技成果研发与运用能力差。可见,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复合型学科专业人才和边缘学科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并逐渐成为其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我国体育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3社会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会扩大体育在我国社会的影响力;加之现代不良生活方式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现代文明病等社会现象的愈演愈烈,导致了社会对体育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商品元素充斥着人们的健康视野,导致人们将健康希望寄托于营养保健品、医疗药物;人们求助于被动的健康治疗,而不是主动地参与体育,现代人类健康问题令人堪忧,尤其是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2]但是我国社会体育学科专业建设还不成熟,学科体系不完备。社会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关于妇女体育、残疾人体育、老年人体育等学科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课程门类多,专业设置不合理,主导方向不明,社体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低,不能科学地指导社会体育工作。因此新时期我们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角度来促进社会体育学科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的功能和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3 优化我国体育学科结构的对策

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就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从结构到功能的研究思路,运用系统分析法、跨学科法等新型科学方法,解决现实体育中因体育学科结构分布不合理而导致的问题。体育学科结构优化是实现体育科学化的现实需要,要体现出新时期体育发展特征,将现代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融入到体育学科的建设当中。体育学科结构优化是实现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手段,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人才。如:未来学校体育方面急需研究型体育人才,体育产业方面急需创新与应用型体育人才,社会体育方面急需指导型体育人才,竞技体育方面急需能够研究与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新型体育人才。体育学科结构优化就是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科发展趋势,建立起有利于体育学科发展的合理结构。结构的优化是以功能的选择为前提的,又是实现功能的基础。

3.1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实现体育学科科学化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科在继续分化的同时,正朝着高度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4]体育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经渗透到教育、经济、文化、艺术等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学科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对象越来越复杂,仅靠单一学科很难解决体育学科领域难题,只有通过跨学科研究才能解决复杂的体育问题。例如,学生体质问题研究已以涉及到人体生理学、解剖学、医学、训练学、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理论,仅从教育学与训练学角度进行研究,根本无法解释和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因此,体育学科要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加强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体育学科跨学科研究,创新文化价值体系,促进新型体育学科理论体系形成。如:信息体育学、信息研究方法学、体育动画学、老年人体育方法学等。在产业方面,要注重信息价值与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信息产业与体育学科之间,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逐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特色,更好地为体育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振兴服务。在应用技术开发利用方面,加速体育科研成果的科技转化,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计算机软件技术(3Dmaya和Ansys)参与训练,声像、多媒体技术参与体育教学等。

3.2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调整体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目标,再次突出了教育的重要地位。[5]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应按照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若体育学科还局限于传统的教育观,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就不能满足当今体育发展的多维视野与现代新型体育人才需求;就势必会受到时代的抛弃。因此,新时期体育学科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调整体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教育转向智能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能力强的专业素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学校体育应加强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口、字、说、教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设置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和专业的实用性,从过去盲目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盲目的扩招,向关注普通群众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转变。打造课程建设的新体系,构建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3合理规划学科布局,推动体育学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时期体育学科结构优化要充分考虑地域、资源、人才、等要素的综合影响,合理规划学科专业布局,有序的推动我国体育学科的均衡、协调发展。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合理规划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体育学科专业布局,通过优势学科来带动促进其他学科整体水平。坚持文理并重的发展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各大体育专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与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专业发展对策,从比较优势出发,集中人力、物力,建设出能够社会所认可的、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品牌学科专业。

3.4优化政府调控政策与手段,遵循体育学科自然发展规律

体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新时期我国体育学科结构优化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合理配置,避免多重投人和分散投人造成的浪费,如:国家体育总局可以通过对体育科研经费的宏观调控,合理分配体育各学科科研比例,制定和实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学科发展政策,实现学科结构优化的战略性调整。在加大宏观调控的强度与力度的同时,政府还要兼顾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自然规律,为体育学科自由探索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1] 张细谦.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J].体育学刊2009,16(4).

[2] 张国俊,宛钟娜.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教学整合的探索[J].甘肃体育科技纵横,2006(2):154.

[3] 李建英,石晓峰,王飞,等.对体育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探讨[J].体育科学,2007,27(5):83-87.

[4] 鲁长芬.中国体育学科体系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7,14(6):1-6.

TheStructureOptimizingofOurCountry’sSportsSubjectinNewPeriod

Liu Bin

(P.E.Department,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116025,Liaoning,China)

Using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consult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orts concept deeply in new era,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s of sports subject in new period,and puts stress on analyzing the main developing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school sports,athletic sports,social sports and sports industry,etc.

university;sports subject;the optimization of subject structure

G807.0

A

1672-1365(2011)06-0024-02

2011-11-02;

2011-11-30

吉林省体育局课题(08B2)。

刘彬(1980-),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

猜你喜欢

竞技学科优化
【学科新书导览】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超学科”来啦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