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观念”——体育教育比较研究中的一把双刃剑
2011-12-07蔺新茂毛振明
蔺新茂,毛振明
●百家论坛Free Forum
“预设观念”
——体育教育比较研究中的一把双刃剑
蔺新茂1,2,毛振明2
体育比较研究是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中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世界各国、各地区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不断显现,如何在借鉴他人的同时,坚守和促进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应成为研究者必须重视的问题。本研究从这一视角出发,采用访谈法、文献法,对我国体育教育比较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调研与分析,从对隐含在研究中的“预设观念”这一哲学概念的分析出发,研究、论证了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比较研究时,由于“预设观念”错误所导致的研究结论的悖谬,以及由此给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醒研究者在进行比较研究时应首先重视反思与检验自身的“预设观念”。
体育教育;比较研究;预设观念
“预设观念”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比较研究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研究前提之一。然而,在具体研究中,人们对此的关注却付之阙如。我国目前体育教育领域中的一些比较研究便存在这样的问题。
体育教育比较研究是通过比较寻找共同点和差异,探索不同体育教育体系之间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解释体育教育的现象,研究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律,解决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的比较:一是共时性比较,即国与国之间、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或者体育教育系统内部的横向性比较;二是历时性比较,即体育教育系统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性比较。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体育教育比较研究中,由于“预设观念”的偏差所导致的错误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强调“预设观念”在比较体育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以期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1 “预设观念”的涵义
所谓“预设观念”就是当人们在关注、讨论或研究某一领域的一些现象或问题的时候,在他(她)们的思想中,事先总会有一些关于此领域的,人们普遍认可的一个或者多个“公理”、“定律”等在支配着他们的判断和决策,这些“公理”、“定律”的最大特征就是有些是被论证过的,有些是没有论证、不需论证或不可论证的,但它们却都是被人们所确信或信仰的观念,这就是“预设观念”[1]。例如,当人们在研究教育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有“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的规律是能够被我们认识或把握的”等一组或多组诸如此类的“预设观念”。“预设观念”是一种独立清晰的意识或思想,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石,它决定着研究的思想逻辑。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基于一定的“预设观念”,会形成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推理、分析、归纳与演绎时的思维方式即思想逻辑[4],如只有“教育是有规律的”、“教育的规律是能够被我们认识或把握的”这样预设观念的存在,才会产生“如何认识、总结教育的规律”这样的思想逻辑。但是“预设观念”不作为一种独立清晰的内容存在,而是隐含在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内部或核心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因此,人们进行研究时,必须首先对自身的“预设观念”进行深刻的分析。
2 我国体育教育比较研究“预设观念”的客观性与成就
2.1 选择性引入西方体育教育
鸦片战争使中国受尽西方列强的欺压和掠夺,造成泱泱华夏国贫民弱。其时,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已被打破,挽救民族危亡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当时仁人志士的共识。伴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化,中国近代体育教育比较研究也应运而生:体育教学内容的“土洋之争”和“新旧之辩”,体育教育思想的“军国民主义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激烈碰撞,“自然主义”体育教育思想的引入以及新民主主义体育的兴起等,都是体育教育比较研究的经典课题。
研究者在审视西方现代体育的优势,总结我国传统体育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需求状况,逐渐形成了比较朴素的体育教育比较研究的“预设观念”:“体育可以强国强种,尚武可以救国;体育不单是锻炼身体,又能培养人的道德精神;西体对塑造国人新形象、振兴中华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一时期体育教育比较研究促使我们理性地汲取了西方近代体育的思想,比较成功地引入了一些西方近代体育的内容与体育教育方式与方法。
2.2 系统引入前苏联体育教育体制
新中国成立之后,体育教育领域内既有“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灵动,又有“民族主义”体育思想的身影;这一时期,同属于新兴政治经济体,受到帝国主义大国的挤压和排斥的中国和苏联,都有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体质状况,展现国际实力,强化国际地位的需求。由于苏联的教育改革成就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就顺理成章成为当时唯一选择。
体育比较领域也和其他研究领域一样形成了诸如“苏联具有比较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理论与经验;苏联成功的经验能够促使我们实现发展体育运动,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等此类的“预设观念”。于是,建立在凯洛夫体育教育理论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之上的“三基”(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教学思想的确立与推广;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编写与贯彻;体育教学课堂四段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以及运动技术训练“三段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介绍和实施等等,都使我国的体育教育受益匪浅,这也是当时比较体育教育研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3 逐步确立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科技、通讯的高度发达,世界向一个高度国际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经济又给人类展现出务实、繁荣、发展、创新、高效的景象。随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渐增多、日益频繁,各种体育思想、体育主张异彩纷呈,我国的体育教育思想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这一时期体育比较研究者也逐步形成了“西方体育教育具有比较先进、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以求自身的快速发展”等“预设观念”。在此基础上,对“竞技体育”、“增强体质”、“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思想的讨论;“身、心二维体育观”、“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出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日臻成熟与完善;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体育教育内容的引入与开发、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发展等,都是体育教育比较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上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演进和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尊重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特征所形成的“预设观念”都是比较准确和合理的。然而,由于我国现代学校体育受国外学校体育教育影响的痕迹过于深刻,也养成了一些体育工作者不良的研究习惯——重模仿、移植(拿来主义),轻理解、分析。
3 目前体育教育比较研究“预设观念”的悖论与错误结论
3.1 体育与其他学科横向比较时的盲目移植
源于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是全球性的,在此次改革中,对新教学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方式、手段的探讨最为常见,也出现了一批好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某一种文化、对象和领域来说,这些理论可能是先进和正确的,但如果被错误移植或错误运用就会造成局部的不适或错误。
例如,在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中,有人曾经对“发现学习”在体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去发现“手倒立”等体操动作的技术要领,以此论证“发现学习”这一在知识学科教学中看似时髦的方法对体育教学的普适性,经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在体操教学中比较高效。但本人对长期从事体操教育的一些专家进行访谈时发现,这一方法只能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和体操教学课堂的低效或失败,原因在于体操教学的特殊性。以“手倒立”为例,对初学者而言,当学生处于非正常体位时,几乎失去了动作结构的时空感觉,此时,学生对自己脚的方向、腿的状态、身体的位置等都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让他们通过自己练习去“发现用手来控制身体平衡的要领”的话,他们就只有以频繁的“摔背”或更为严重的伤害事故为代价来进行练习,即便教师进行保护与帮助,如果教师保护时用力过大,学生无法体会要领,如果教师用力过小等于不起作用。因此,得出“这种方法在体操教学中比较高效”的结论是不可信也是荒谬的。中央教科所吴键教授研究发现“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探究、主体、情景教学等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当前数学教学、语文教学越来越脱离社会和生活实际,一味追求死记硬背的弊端提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过度的使用情景教学、主体教学是不符合体育教学实际的。”[3]
由于体育教育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因此,体育教育研究者就有一种错觉,在进行学科间横向比较研究时,夸大教育学的思想、理论、原理以及具体教学方法等的“普适性”,忽视体育教育的特殊性,萌生出一些诸如“教育学的原理对体育教育具有绝对真理地位,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简单移植为体育教育所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必定适用于体育学科”等错误的“预设观念”。
3.2 国内外横向比较时的错误借鉴
自西方体育传入我国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从体育素材到体育教材、从场地到设施、从规则到方法、从教学到训练,我们几乎接受了一个完整的体育教育系统。目前,我们仍然不断地吸收着最新的营养[6]。因此,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在面对我国现实体育教育的重大问题时,总是想到国外的相关领域中去寻找答案,眼光总是逡巡于国外的相关研究之间,甚至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国外体育教育感悟,他们也视之为圭皋,争先恐后的进行介绍和评论[4],对于自身的具体情况,却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缺乏认真地思考和分析。
例如,对于我国高校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研究,有些研究者(甚至是专家)充分论证了一些西方国家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关系,得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学科比例偏小、术科比例偏大的结论。此结论忽视了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优质的“体育环境“,就体育的自然环境来说西方国家一般都有比较健全、发达的场馆与设施,社区体育发展水平很高,再加上西方国家较小的人口基数,人均占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比率远远高于我们国家学生或社区居民;就体育的社会环境来说,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远远优于我们国家,学生上学与就业压力均小于我国学生,没有类似我国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学生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来从事体育活动;就人文环境来说,西方国家学生及家长在潜意识中,均以不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术为耻,以自己的体育天赋和体育能力为荣,而我国大众的灵魂深处却依然深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重文轻体思想的影响。所以,在我国大部分人群的一生中,接受体育教育基本上就是在学校期间,如果在此期间,他们的体育老师由于体育技术不过硬而造成体育教学能力低下,许多体育项目无法接触,可想而知他们会不会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
在此次课程改革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伴随着“淡化运动技术”的观点,还出现了否定运动技术教学正规性、完整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倾向,如“淡化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评价的多维评价”等[5],这种无头脑改革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方便了改革者,苦了教师,害了学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因此,由于西方体育具有比较绵长的发展历史和完善的教育、教学及训练的体制,使我们许多研究者形成了“一切向西看”研究惯性,出现了“教育发达国家的体育教育制度是正确的、先进的,符合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律;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是朝着西方国家的方向发展,亦即对我们来说是适应的;我已经掌握了西方国家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律,我看到的就是西方国家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律”等,这些错误的“预设观念”。
3.3 纵向比较时的全盘否定
我们的体育教育改革需要认真审视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轨迹,理清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脉络,找准影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并结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实际情况(包括我们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改变的应试教育模式)和未来发展的要求、结合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和体育需求等,有针对性的进行。这一过程就是对改革对象进行有益的补充、完善,使其向着有益于我们改革目标的方向发展或求得平稳过渡,而不应该是“全盘否认,忽视继承”[7]。
例如,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变我国基础体育课程单一集权型课程管理体制的弊端,2001年,我国决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改革举措原本是为了改变单一体制下,体育基础教育缺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制,忽视了体育教师的独立判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问题[8]。然而我们的改革确实全盘否定了集权型的管理体制,国家与地方的作用形同虚设,从以前的规定与制定变成了目前的提供参考然后作壁上观,失去了监督和监管应有的作用,再加上应试教育、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体育教师敬业精神、教师对新体制的适应能力等不利因素对学校体育的冲击,目前看来,这一体制对其他课程的损伤均较小,因为其他课程都有应试这一指挥棒来统领,但体育却不一样,“考什么练什么”,“不考试就放羊”[9],体育技能教学与身体练习没有了规定性也就没有了强制性,由于学生在各个学段学校间的流动性,体育技术学习没有了统一性也就无法使学生形成系统性与完整性运动技术与技能,体育、艺术“2+1工程”就可能落空,体育教学效果的低下并导致学校体育教育的失败就成为了一种趋势。此次改革中,提出的诸如“为充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过去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进行了批评,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出现的“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颠倒正常的师生关系,混淆教学活动中教与学这两个不同的过程,否定教学过程的“三段论”、否定队列队形的教学意义”等[5],却有否定一切传统体育教学之势。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改革不是对改革对象“以往存在”的全盘否定,而是科学地“扬弃”。所谓“科学地‘扬弃’”体现在对待传统和历史应该表现出一种敬畏、一种尊重的态度。所谓“敬畏”,就体育教育改革来说,表现为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方式、方法等的正确态度,对其存在的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存在的合理性有正确的认识,要肯定其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所谓“尊重”,表现为要认真研究与权衡传统体育教育模式、方法、方式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的利与弊,而后对其进行有益的补充与发展,使其更能适应目前学校教育的需要。但由于我们的体育教育缺乏一种主体文化的支撑,也没有一个理性的起点,所以对一些“缺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改革者来说,我们的体育教育仅仅是从欧、美、日到苏俄,再从苏俄到欧、美等引入的问题,对我们历史传统的关注少之又少,形成了“历史是在进步的;传统的就是过时的;现代的优于传统的;现代的要替代传统的”等等诸如此类错误的“预设观念”,并在此“预设观念”统领下,做出了“轻易地推翻,简单、盲目甚至错误地重建”这一“大胆”举措。
4 结语
比较体育研究是在充满差异性的文化环境中,研究体育本质、体育关系、体育价值、体育目标、体育文化等的一个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研究健康、深入地进行,使之能够成为推动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不断进步的重要方法,研究者必须做到在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时,在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时,保持更多的理性,以科学的、审慎的态度使研究确立正确的“预设观念”,具有科学的“思想逻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利益至上,也才能做到以科学理性和忧患意识,克服功利主义、实力主义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1]彭加勒.科学与假设[M].李醒民,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13-159.
[2]任海.“比较体育”与“体育比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1(1):44-47.
[3]吴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困惑[J].学校教育,2008(10):17-18.
[4]李醒民.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J].学术界,2008(2):20-23.
[5]高嵘,张建华,毛振明.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74-76.
[6]胡小明.一种基于当代现实的体育理论眺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20-22.
[7]赖天德,于述平.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百年演进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学校体育,2003(3):7-9.
[8]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83-85.
[9]滕子敬.如何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4(5):8-9.
“Presupposed Belief”:A Double-Edged Sword in PE Comparative Study
LIN Xinmao1,2,MAO Zhenming2
(1.SchoolofPE,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2.SchoolofPEand Sports,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Sports comparative research is a common kind of researchmethod in the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field.At present,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the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s of sports culture appearworldwide.To stick to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of th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should become the issues the researchersmust pay great attention,while learning from other countries.From the angle of view,this study adopted interview method,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from starting of introducing the"presupposed belief",this philosophy conception,to analyze that the errors in sport comparative study which had led the paradox of research conclusion,and the harms that were been given our enterprise of PE.As to remind the researchers should first test their own"presupposed belief"in their comparative study.
physical education;comparative study;presupposed belief paradox
G 80-05
A
1005-0000(2011)05-0405-04
2011-05-27;
2011-09-14;录用日期:2011-09-15
蔺新茂(1969-),男,河南洛阳人,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1.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100875。
体育教育比较研究更应如此,由于体育教育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现代体育,而现代体育的大部分内容又以西方近代体育为原点,作为西方强势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深、传播方式之复杂、传播速度之快、在各种文化中引起的冲突之剧烈、融合之广泛都是空前的[2]。它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也濡化着研究者的“预设观念”,使他们无意识的和不自觉的产生某种偏见性的“预设观念”,这些“预设观念”进一步影响到研究者研究的客观性。普通研究者有此类“预设”,影像范围是有限的,但当我们的某些决策者、专家也有此“预设”且不能自省时,由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将为宏观政策、战略发展、体制改革以及教学科研提供权威性的理论依据,可想而知,我们的学校体育将会被引入何等危险的境地。因此,我们认为“预设观念”是体育教育比较研究中的一把双刃剑,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并最终影响到体育教育改革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