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青海玉树MS 7.1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

2011-12-06齐文华苏桂武魏本勇杰尕松拉达才旦卓玛

地震地质 2011年3期
关键词:玉树灾区灾害

齐文华 苏桂武* 魏本勇 达 杰尕松拉达 才旦卓玛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2)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震局,玉树 815000

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

齐文华1)苏桂武1)*魏本勇1)达 杰2)尕松拉达2)才旦卓玛2)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2)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地震局,玉树 815000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救援与重建难度的特点是:地震震中与居民点间的叠加效应和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明显,灾害严重,灾区广大,重灾区集中;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救灾难度大;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破坏严重;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生命线震害的连带影响大;城镇人口建筑密集,缺乏避难场地;民众受教育水平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防震减灾知识匮乏,影响救灾效率。利于减轻灾害影响和利于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的特点主要是:民众自有帐篷多且游牧民族习惯于帐篷生活,便于安置,并能很快适应;宗教氛围浓郁,当地僧侣和寺院在抗震救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宗教信仰在精神层面的影响将更加持久、深远。初步归纳总结了减轻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灾害的部分经验与启示。

玉树MS7.1地震 震害现象 震害特点

0 引言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发生MS7.1强烈地震(简称玉树7.1级地震,下同),地震造成2,600余人遇难,大量房屋倒塌,生命线系统严重受损。震灾波及玉树县、称多县、治多县、杂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及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广大地区。

玉树地震灾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气候环境恶劣,经济落后,藏族人口集中,宗教氛围浓郁。玉树7.1级地震灾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社会经济与人文环境,使得该次地震呈现出了不少值得分析总结的整体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加深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破坏性地震的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震后重建等的认识,均有重要意义。

玉树7.1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于第一时间即组织了现场应急工作队。笔者之一作为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的成员,于地震当天即到达灾区现场,并全程参加了该次地震的现场考察工作。2010年7月和12月,我们又先后2次赴灾区进行了灾害考察。本文将以这些考察所积累资料和所见所闻为基础,对该次地震灾害的整体特点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旨在为不断加深对本次地震灾害的全面系统认识,提供一些借鉴。

1 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及其灾害概况

1.1 玉树7.1级地震震情概况

玉树7.1级地震发生于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震源深度14km,仪器震中位于33.2°N,96.6°E(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10)(图1)。此次地震表现为典型的主震余震型序列特征。主震发生后,截至2010年9月29日15时00分,共发生余震3 262次,最大余震为4月14日9时25分发生的6.3级地震。余震主要发生在玉树主震的南东侧,余震震中呈NWW向分布。

图1 玉树7.1级地震受灾区域范围分布简图Fig.1 Sketch map of seismic disaster distribution of the MS 7.1 Yushu earthquake.

1.2 地震构造背景和地表破裂

玉树7.1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带(陈立春等,2010;陈正位等,2010;李金臣等,2010)。甘孜-玉树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地块南边界之一,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内部的一条NWW—NW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西起青海治多县那王草曲塘,向东南经当江、玉树、邓柯、玉隆,至四川甘孜县城南,全长约500km(闻学泽等,1985;李闽峰等,1995;周荣军等,1997)。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的NW段,即玉树—治多段(陈正位等,2010)。

地震产生了两段同震地表破裂带 (图1),总体走向310°~320°,总长约65km。此次地震的实测最大水平位移约1.8m,位于长约16km的甘达村西—杂朗达南破裂段上的果庆益荣松多附近(陈立春等,2010;孙鑫喆等,2010)。

1.3 玉树7.1级地震灾情概况

玉树7.1级地震属浅源强震,其造成的地震灾情特别严重,极震区烈度达Ⅸ。中国地震局玉树7.1级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根据地震灾区人口分布、受灾严重程度等,将地震灾区分为极重灾区、重灾区和一般灾区 (图1,表1)。

由图1可以看出,地震灾区长轴沿甘孜-玉树断裂带呈椭圆型分布,面积广大。其中,极重灾区包括玉树县结古镇全镇,面积约940km2,人口为93 935人(含流动人口);重灾区包括玉树县隆宝镇、仲达乡、安冲乡、巴塘乡,面积约4 060km2,人口为30 490人;一般灾区包括玉树县下拉秀镇、上拉秀乡、哈秀乡、小苏莽乡,称多县称文镇、拉布乡、歇武镇、尕朵乡、珍秦镇,治多县立新乡和四川甘孜真达乡、奔达乡等,面积约21 570km2。

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或严重破坏;生命线系统严重受损,供水、供电、通讯一度中断,部分道路交通堵塞;市政公共设施破坏失效;电站水库坝体开裂变形等。

综上所述,玉树7.1级地震的总受灾面积达26 570km2,总受灾人口达195 710人。据估计,由于房屋倒塌和损坏造成的室外避难人数计143 000多人①引自中国地震局玉树MS7.1地震现场工作队资料。。截至到5月30日,地震共造成2 698人遇难,270人失踪(新华网,2010b)。

2 青海玉树7.1级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

玉树7.1级地震灾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环境恶劣,经济落后,藏族人口集中,宗教氛围浓郁,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社会经济与人文环境,使得该次地震呈现出了不少值得分析总结的整体特点。本文基于这些特点对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的利弊,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初步讨论,其中一些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了救援与重建难度,另一些特点利于减轻灾害影响和利于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

2.1 地震震中与居民点间的叠加效应和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明显,灾情严重,灾区广大,但重灾区集中

2.1.1 震中靠近城镇

本次地震仪器震中位于33.2°N,96.6°E,距离玉树县城结古镇仅40km;宏观震中位于33.06°N,96.85°E,距离玉树县城结古镇仅11.5km,加之地表破裂带从东南方向穿过结古镇(烈度达到Ⅸ度)(图1),致使震中及地面震动最强烈的部位恰与人口和建筑密集的城镇等居民点相叠加,从而造成该次地震的灾害十分严重,城镇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破坏严重,人员伤亡及室外避难人数众多,经济损失巨大。

2.1.2 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

玉树7.1级地震灾区人口稀少,但分布极不均匀,灾区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结古镇。位于扎曲河河谷的结古镇是玉树州、县府驻地,是青海西宁、四川康定和西藏拉萨三地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和贸易重镇,人口密度很大,常住和流动人口总计约10万,相当于玉树县人口的80%以上。扎曲河谷属构造峡谷,其地形地貌的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活动构造作用,由此形成的地表破裂沿断裂带穿过结古镇。发震断裂和地表破裂带走向与居民点空间展布整体上有很大一致性 (图1),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本次地震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以上2种效应相互强化,不仅加重了本次地震的灾情,而且也使本次地震呈现出了灾区广大、但重灾区特别集中的特点。整个灾区面积近3万km2,而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面积不足20%,受灾人口却占到了总受灾人口的74%(表2)。

2.2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破坏严重

玉树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兼营的地区。2006年玉树州二、三产业产值密度在全国345个地级市排序中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工业水平非常落后,第三产业很不发达,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表3)。玉树州下辖的6个县中4个是国家级贫困县,2个是省级贫困县。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该地区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低。经中国地震局玉树7.1级地震现场工作队实地调查,灾区房屋主要有砖混结构、砖木结构、空心砌块结构和土木结构4类,另有极少数为框架结构(表4)。由于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并受当地山区自然条件限制,砖的当地烧制和长途运输困难,灾区土木结构和空心砌体结构房屋所占比例很大。据现场抽样调查,这两类房屋约占当地固定房屋总面积的80%左右,而这两种房屋绝大多数属于民居,缺乏抗震设计,抗震能力低,尤其是土木结构房屋基本不具备抗震能力;而经过Ⅶ度设防的砖木、砖混和框架结构房屋所占的比例仅20%左右(表4)。总体来看,灾区房屋的抗震能力处于全国最低水平,致使本次地震的房屋破坏非常严重。

2.3 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生命线震害的连带影响大

灾区经济落后,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生命线震害的连带影响大。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灾区偏远、交通闭塞,电力系统单薄,严重影响抗震救灾效率。

玉树地区至今不通铁路,玉树机场于2009年下半年刚刚通航,公路交通是主要的运输方式。从外界通往玉树县的公路只有国道214线(G214)、省道308线(S308)和309线(S309),从青海省会西宁驱车到玉树县城,路程800多km,最快也得15个小时以上。且灾区位于河谷地区,很多路段依山修建,桥梁较多,地震中道路桥梁极易产生破坏。地震发生后,由于路面沉陷、裂缝和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影响,造成G214线玉树机场—结古镇道路中断,S308线部分道路堵塞,玉树机场—结古镇路段大、中型桥梁不同程度发生位移,桥梁梁柱、系梁出现环状裂缝。道路的破坏致使大量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滞留于路上,无法及时到达灾区;同时,地震发生后的应急期内,极重灾区结古镇常常发生交通拥堵,灾区内伤员不能及时转移疏散,救灾物资和人员移动也常常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都显著影响了本次抗震救灾的效率。

灾区电力系统单薄。到2009年,玉树州通电乡镇有15个,通电率为33%;通电行政村有37个,通电率为12.25%(伊森昌,2009)。目前,玉树州有13座小水电站正常运营,除4座新建电站外其余大部分电站运行年限较长,设备陈旧老化,水工建筑均年久失修。各电站大多独立运行自成一片,网架尚未形成,供电线路以10kV为主,多为单回路,除玉树县与称多、治多与曲麻莱3县联网外,其余各县电网均为独立电网,相互无联系(伊森昌,2009)。

地震后,玉树州多个电站受损,其中玉树县境内的禅古、西航、当代3座水电站和称多县境内的科码水电站受损严重,无法正常运行,失去发电能力,功能丧失。玉树州电网电压等级分别为35,10,0.4kV(伊森昌,2009)。地震造成3条35kV线路中2条严重受损,9条10kV线路全部损坏,0.4 kV低压配电线路全部毁坏,进户输变设备破坏,造成供电中断;加之灾区电网联网水平低,致使极重灾区结古镇震后5天仍不能恢复电力供应。长时间的供电中断直接影响到了灾民的营救效率和妥善安置,对整个抗震救灾造成了很大困难。

除供电网络单一外,玉树地震重灾区供水途径也不多,特别是移动通讯覆盖范围有限,且普遍抗震能力不强;加之人口密集的重灾区地形破碎,各类管线沿线危岩体、不稳定坡体、活断层和其他构造面十分发育。地震发生后,生命线系统破坏严重且范围广,地震5天后极重灾区结古镇供水系统也普遍处于瘫痪状态,很多偏远灾区更是通讯困难。

生命线系统是经济社会日常生活的重要依赖,同时更是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基本保障。灾区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其破坏不仅给灾民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同时还影响了抗震救灾的效率,而且还会增加恢复重建成本,降低恢复重建的进度,不良连带影响十分明显。

2.4 极重灾区结古镇人口和建筑物密集,开阔地狭小,缺乏避难场地

极重灾区结古镇位于扎曲河谷狭小的阶地上,人口和建筑物十分密集,开阔空间狭小,缺乏临时避难场地。据中国地震局玉树7.1级地震现场工作队估计,本次地震大约造成了143,000人无家可归,其中9万多属于结古镇居民(包括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地震发生后,结古镇大量房屋倒塌或成为危房,9万多无家可归灾民使本来就显狭小的结古镇更显拥挤。图2为结古镇赛马场受灾群众集中临时安置点,该安置点是玉树灾区最大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新华网,2010a),这里帐篷连片,最多的时候居住有24 000人。据来自四川大邑县外来人员刘鹏军介绍,他的帐篷约有20m2,最多的时候里面住过20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2010)。甚至出现灾民乃至一些企事业单位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场地临时避难。例如,震后初期,不少居民甚至临时在山坡上避难(图2)。避难场地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灾区震后最初几天的混乱和无序,对灾后伤员和难民的及时救治和安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5 灾区整体防灾抗灾能力薄弱,自救和自我恢复能力差

一个地区自身的减灾能力是减轻该地区灾害风险和灾害损失的基本因素。一个地区的基础减灾能力可以分成如下4个部分:社会经济基础支持能力、监测预警能力、防灾工程基础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高庆华等,2006)。如前所述,玉树7.1级地震灾区经济落后,不少关键经济指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经济基础支持能力等级低。灾区居民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砖木结构缺乏抗震设防,框架和砖混结构房屋所占比例不足4%,工程性防灾基础能力低。灾区公路密度极低仅为0.008km/km2,汽车拥有总量5 347辆,平均百人汽车量不足2辆/百人;医疗能力有限,万人均医护人员数虽较全国平均水平略高 (表5),但灾区地域广阔,交通不便,服务范围有限。受经济条件和观测环境所限,灾区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十分薄弱(叶建国,2010)。这些因素相互叠加,致使灾区自身整体的防灾抗灾和自救能力薄弱。

图2 结古镇赛马场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Fig.2 Temporary settlement at Saimachang,Jiegu town.

自我恢复能力主要体现在政府和居民的财力及社会保障能力,如果某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经济社会指标高,则表明该地区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苏桂武等,2007)。玉树州经济发展落后,财政自给能力只有20%左右(王振岭,2004);表3显示:州地方财政收入分布密度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在全国排序中占倒数第一,农村人均纯收入排在倒数第25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虽较全国平均工资高(表3),但玉树州城镇人口比例只有14.5%。所有这些都表明灾区的自我恢复能力不容乐观。

2.6 灾区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救灾难度大;气象灾害频繁,暖季短,恢复重建要求紧迫

玉树7.1级地震灾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貌以高山峡谷和高原为主,平均海拔4,200m,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空气含氧量的1/2左右。高原反应是抗震救灾的一大障碍。由于外地救援队员不适应高原环境,实际抗震救灾过程中,有大量外来救灾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甚至一些救援队员因此不得不遗憾撤离灾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时有发生,救灾难度很大。

灾区气候条件恶劣,灾害发生时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且一日之内的天气也经常多变。4月下旬灾区当地的最低气温均低于0℃,昼夜温差可达20℃,所以无论是灾民还是救援人员,都面临保暖问题。震后灾区又出现大风雨雪天气(图3),致使灾区天气更加湿冷,道路湿滑,给灾民安置和物资运输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图3 震后灾区风雹天气和大雪天气Fig.3 Wind and hail weather and strong snow weather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e disaster area.

另一方面,玉树地区冷季长(约7~8个月),暖季短(约4~5个月),且灾害性天气多,是全国大雪、早霜、低温冷冻和冰雹等气象灾害的高发区域。对于以畜牧业为主的玉树来说,雪灾是影响当地生产生活最大的自然灾害,并呈现出10年一大灾、5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的总体格局。据统计,1951—1996年玉树州共发生6次大的雪灾,累计损失牲畜623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11.87亿元(陈全功,1996)。近年来,随着青南牧区防灾基地的建设,牧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雪灾等自然灾害仍严重威胁着牧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如2008年的雪灾致使玉树州50 414户243 737人严重受灾,死亡牲畜28.27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才尕,2008)。

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难,如果不能及时重建,一旦遭遇灾害性天气,势必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灾害性后果。特别是灾区冷季长,适合工程建设的暖季短,一年中有效施工时间只有暖季的4~5个月,恢复重建要求紧迫,恢复重建工作面临的时效性考验十分严峻。

2.7 民众受现代教育水平低,交流困难,防震减灾知识匮乏

2003年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91%,青海80%,而玉树州6县均没能实现“普六”目标,其中杂多、治多、囊谦、曲麻莱4县连“普三、普四”的任务都未完成;全州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只有77.67%和18.54%,最低的县仅48%和8.53%;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到2003年全州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3.4%、80%和35%(王振岭,2004)。不发达的现代教育,致使绝大部分藏民不通汉语。而各地的救援人员又不懂藏语。语言不通,交流困难,给各类抗震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玉树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底子薄”,教育仍遵循传统的模式,较重视应试教育,很少涉及素质能力教育,如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等,致使当地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往往有失偏颇,拥有的地震灾害知识也十分缺乏。例如,很多当地民众相信一切灾难都是神的惩罚(韩林等,2005)。2006年7月18—19日发生在玉树的5.0,5.6,5.4级群震,当地很多牧民就认为这是有人挖了他们的“神山”(地质工作者挖的地质探槽)而引起的“天灾”(都昌庭等,2006);本次地震发生后,这种说法在广大灾区亦有传播。

此外,玉树州以牧业为主,牧民多过着游牧生活,居住以帐篷为主,多无固定房舍,因此地震一般不会对居住帐篷的牧民造成伤亡或过多的经济损失。这也是造成当地民众防震减灾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

2.8 全民信教,当地僧侣和寺院在救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恢复重建阶段所起的作用将更加持久和深远

玉树地震后,政府即调集了大批军警和专业救灾队伍展开救援行动。除了这些专业救援队外,灾区还聚集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僧侣约4万余人。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救援工作当中的各个环节。由于当地居民以藏族为主,并全民信教,因此僧侣们在搜救、医疗、物资分发和精神抚慰等方面均发挥了及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成为救灾工作的重要力量。

例如,位于结古镇的结古寺,震后立即派出大批僧侣参加救援工作。由于没有救灾工具,他们徒手挖刨被埋压人员。更重要的是结古寺僧侣熟知当地的情况,他们主动向其他寺院领队和民间救援组织介绍灾情,把外地救援力量带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就避免了局面混乱,有力促进了救灾工作的进行。不少僧侣是寺院藏医院的学生,他们能对伤员进行及时的救治,一些有条件的寺院和僧侣还自带药品和帐篷支援灾区。

再如,来自周边藏区的僧侣将大量的食品和物资运往灾区,并配合其他救援人员向受灾民众分发物资。僧人在当地受到特别的尊敬,一些民间救援组织主动联系寺院,要求联合发放物资,以免哄抢。寺院在救灾工作中的积极配合,对保障受灾民众的生活和维持灾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财新网,2010)。

又如,玉树灾区空间狭小,地震中遇难的千具尸体无安放之处,结古寺僧众主动说服遇难者家属,将尸体集体火葬,为后续的灾民安置和防止灾区发生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宗教和宗教人士在本次地震的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中的作用,还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强大作用。在灾区藏族人的思想观念中宗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教思想影响着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观,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支柱(藏拉,2009)。宗教在灾区人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僧侣和宗教信仰在精神层面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震后应急期,僧侣们妥善处理遇难者遗体,为死者诵经祈祷,超度亡灵,同时还抚慰生还者受伤的心灵,使他们从地震的恐惧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尽快解脱出来。更为重要的是,玉树7.1级地震最为惨痛的经历虽成为过去,但人们心理的恢复和生活信心的重建却刚刚开始,在玉树这个全民虔诚信仰佛教的地区,宗教力量无疑可以发挥更加持久和更加深远的影响。

2.9 土木、空心砌块和砖木结构房屋多,次生灾害少,被埋压人员被救出率高,失踪率低

地震中,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从房屋结构特点来看,汶川地震灾区农村民居多为单层砖木或砖混结构,乡镇房屋结构主要为2~4层砖混结构,城区房屋主要为多层砖混结构、多层框架结构(底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陈肇元等,2008)。在倒塌的砖混或框架结构房屋中救援被埋压人员,往往需要大型或专业的工具,施救难度大,时间长。从而造成施救难度加大,被埋压人员生还几率的下降。再者,汶川地震灾区有很多楼房,营救被埋压在下层的人员的难度更大,生还的几率进一步受到影响。

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灾区房屋结构以土木结构和空心砌块结构为主,砖混结构房屋只占3.5%,且砖混结构房屋倒塌较少 (表6)。玉树灾区土木结构房屋的墙体多为土坯砌筑,木屋架。土坯之间多用泥或砂浆铺砌,此类结构房屋倒塌后,废墟多呈散乱的土坯块。砖木结构房屋的情况同土木结构房屋类似,只是墙体为砖或片石砌筑。在倒塌的土木和砖木结构房屋中施救,即使没有大型和专业的工具,也能进行较快速的救援。并且这两类结构房屋多为单层,造成的人员伤亡率和失踪率本身就较多层建筑小。空心砌块结构房屋以混凝土空心砖为墙体,预制空心板或现浇混凝土板为屋顶。该类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虽较土木和砖木结构房屋大,但比砖混结构造成的人员伤亡小。这就为灾民自救以及外来救援人员营救被埋压人员争取了时间,加快了救援进度,使被埋压人员的救出率提高。据有关报道,到4月16日,救援人员已从废墟下救出6,900多人(中新网,2010)。另有不计其数的灾民则通过震后最早期的灾民自救互救得以逃生。

除房屋倒塌外,地震造成的各类次生灾害也是导致人员伤亡和失踪的重要原因,如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等)和次生火灾等。前者如在汶川地震中,除了房屋倒塌致使人员伤亡外,地震触发的大量次生地震地质灾害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山体滑坡、崩塌、碎屑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0%(袁一凡,2008),另有大量人员因此失踪。后者如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次生火灾,大火造成25万户住房全毁或半毁,45万户住房被毁,全部燃烧面积达38.3km2,占东京地区面积的⅔ ;在关东地震中死亡和失踪的14万人中,约90%是被烧死和窒息而死或者是为避火而在河里或池塘里淹死。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少且规模小,多为低位土质滑塌和滚石,造成的灾害较轻,主要是掩埋公路,造成交通堵塞,未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和失踪;相比于日本关东地震,玉树地震后基本没有次生火灾发生。

综上所述,玉树地震灾区土木、空心砌块和砖木结构房屋多,次生灾害少,被埋压人员被救出率高,失踪率低。

2.10 农村灾民,特别是牧民的家庭经济受影响较小

玉树7.1级地震灾区居民非农业人口约占16%,农牧业人口占84%。除城镇居民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为主外,广大农牧民的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的农牧业。对于农牧业来说,地震灾害一般不会对其造成过多的经济损失,其受影响较小(刘山青等,2001)。

特别是玉树灾区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地区,地震对受灾牧民的主要家庭经济影响相对较小。灾区牧民的主要家庭经济来源靠畜牧业,他们的主要财产是牲畜。离城镇较近的牧民有自己固定的居所,但大都是土木结构,屋内设施比较简陋,据我们根据2009年青海省经济统计资料的计算,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购置家庭设备的花费只占5%左右(青海省统计局等,2010)。离城镇较远的牧民有一部分没有固定的居所,过着游牧的生活,生活设施更加简单。相比内地而言,地震灾害对牧民收入途径的破坏轻,所能破坏的牧民固定财产在家庭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小,所以地震对受灾牧民的主要家庭经济影响较小。

2.11 灾区工业不发达,次生工业灾害和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相对较轻

玉树地震灾区经济以牧业为主,兼有少量农业,基本没有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不发达而且从业人员大多属于外来人口。从表7中可以看出,玉树地震灾区3个主要受灾县(玉树县、称多县和治多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很大,最大的治多县达到87.4%,最小的称多县也达到57.7%。各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很小,受灾最重的玉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1%,只有第一产业增加值的21.9%。灾区的工业都是传统工业,多为个体私营,以农牧产品加工、农机、砖瓦等小型工业为主,工企业之间的连带性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形成特定的产业链。因此,相对于全国很多地区的其他地震灾害而言,玉树地震造成的次生工业灾害和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较轻,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深度较轻。

2.12 生活习惯利于临时安置,民众自有帐篷多,游牧民族习惯于帐篷生活

玉树牧民长期以来过着“迁徙游牧,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活,帐篷在游牧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民众自有帐篷多。震后,民众自有帐篷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为帐篷所有者提供了住所,还为无帐篷的流动人口提供了方便,尤其是居住在离城镇远的牧民,其自有帐篷在震后显得更为重要(图4)。近年来,随着“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一些牧民开始向牧区城镇集中定居。但是,牧场分散定居和迁徙游牧仍然是牧民占主导地位的居住生活方式。他们或常年居住帐篷,定期搬迁游牧,或在牧场分散建房,半定居半游牧。因此,灾区牧民非常习惯于帐篷生活。

由于灾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恢复重建难度较大,灾民可能会较长时间生活在帐篷中。所以,灾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仅利于灾后临时安置,在恢复重建的整个过程中,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4 民众自有帐篷Fig.4 Photo of the local residents'own tents.

3 结论与讨论

青海玉树7.1级地震是继汶川特大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又一次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地震,同时也是发生在青藏高原藏区的一次典型的灾害性地震。

灾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使该次地震呈现出来若干自身特有的整体特点,其中有些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了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难度,主要是:地震震中与居民点间的叠加效应和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明显,灾情严重,灾区广大,但重灾区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破坏严重;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生命线震害的连带影响大;极重灾区结古镇人口和建筑物密集,开阔地狭小,缺乏避难场地;灾区整体防灾能力薄弱,自救和自我恢复能力差;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救灾难度大;民众受现代教育水平低,交流困难,防震减灾知识匮乏。而另一些特点利于减轻灾害影响和利于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这方面的特点主要有:全民信教,宗教氛围浓郁,当地僧侣和寺院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土木、空心砌块和砖木结构房屋多,次生灾害少,被埋压人员被救出率高,失踪率低;农村灾民,特别是牧民的家庭经济受影响较小;灾区工业不发达,次生工业灾害和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相对较轻;民众自有帐篷多,游牧民族习惯于帐篷生活。

以上这些特点中有些体现为对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具有积极作用,有些则相反。特别是这些特点在整个青藏高原范围内很多具有普遍性。因此,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加深关于青藏高原地区破坏性地震的致灾成害、震前预防、震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的认识,均有重要意义。主要是:

(1)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大都位于深切河谷的河漫滩上,针对此次地震场地和构造效应明显、缺乏临时避难场所等特点,今后在此类地区进行城镇建设时,要全面作好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对建设场地进行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城镇建设项目划分出科学的断层避让范围;开展地震小区划,避免不良场地效应;规划和建设好灾害应急避难体系,如将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建成“应急避难点”,将不适合构建永久房屋的场地建成“防灾公园”或“应急避难场所”等。

(2)针对此类地区房屋普遍设防不足、生命线工程普遍脆弱单薄等特点,要切实提高房屋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的设防标准。并结合当地经济状况,设计科学合理的建(构)筑物结构类型,规划和建设多级电网和供水体系。

(3)针对该类地区语言不通和高寒缺氧等特点,考虑组建地方性的应急救援队伍,这对于克服语言和自然环境等障碍,提高救援效率会有很大帮助。

(4)在进一步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同时,提高移民和定居居住区的医疗能力,并鼓励民众储备帐篷等物资。

(5)藏区宗教氛围浓郁,把握当地宗教的精神领袖作用,通过政府层面对当地僧侣和寺院进行有益引导,充分发挥宗教在防震减灾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加强该类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当地民众和社会的防震减灾的主观能动性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才尕.2008.青海省玉树州关于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调查报告[J].中国动物检疫,25(9):8—9.

CAIGa.2008.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work about animal husbandry in Yushu Tibetan prefecture of Qinghai Province[J].China Journal of Animal Quarantine,25(9):8—9(in Chinese).

财新网.2010.喇嘛的拯救[EB/OL].http:∥magazine.caing.com/2010-04-25/100138519.html(in Chinese).

Caing'Website.2010.Salvation from Lama[EB/OL].http:∥magazine.caing.com/2010-04-25/100138519.htm l.

陈立春,王虎,冉勇康,等.2010.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历史大地震[J].科学通报,55(13):1200—1205.

CHEN Li-chun,WANG Hu,RAN Yong-kang,et al.2010.The MS7.1 Yushu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5(13):1200—1205(in Chinese).

陈全功.1996.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雪灾及其防御对策[J].草业科学,13(6):60—63.

CHEN Quan-gong.1996.The snow disaster and its defence strategy in Yushu Tibetan prefecture of Qinghai Province[J].Pratacultural Science,13(6):60—63(in Chinese).

陈肇元,钱稼茹.2008.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CHEN Zhao-yuan,QIAN Jia-ru.2008.Survey of building damage caus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analysis report for the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M].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Beijing(in Chinese).

陈正位,杨攀新,李智敏,等.2010.玉树7.1级地震断裂特征与地震地表破裂带[J].第四纪研究,30(3):628—631.

CHEN Zheng-wei,YANG Pan-xin,LI Zhi-min,et al.2010.Characteristics of MS7.1 Yushu earthquake fault and the surface rupture[J].Quaternary Sciences,30(3):628—631(in Chinese).

都昌庭,李文巧,卢宁,等.2006.2006年青海玉树5.0、5.6、5.4级地震灾害损失及震害特点[J].震灾防御技术,1(4):371—377.

DU Chang-ting,LIWen-qiao,LU Ning,et al.2006.Characteristics of loss and hazards of Yushu earthquakes with M=5.0,5.6 and 5.4 in Qinghai Province,2006 [J].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1(4):371—377(in Chinese).

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等.2006.中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初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GAO Qing-hua,ZHANG Ye-cheng,LIU Hui-min,et al.2006.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asic regional disaster reduction capability in China[M].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Beijing(in Chinese).

韩林,郑燕.2005.对青海省民族地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思考[J].高原地震,17(3):63—66.

HAN Lin,ZHENG Yan.2005.Propaganda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Qinghai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J].Earthquake Research in Plateau,17(3):63—66(in Chinese).

李金臣,潘华,张志中.2010.青海玉树7.1级地震构造背景[J].国际地震动态,5:1—5.

LIJin-chen,PAN Hua,ZHANG Zhi-zhong.2010.The seismotectonic setting of Yushu M7.1 earthquake in Qinghai Province[J].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5:1—5(in Chinese).

李闽峰,邢成起,蔡长星,等.1995.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J].地震地质,17(3):218—224.

LIMin-feng,XING Cheng-qi,CAIChang-xing,et al.1995.Research on activity of Yushu Fault[J].Seismology and Geology,17(3):218—224(in Chinese).

刘山青,常振广.2001.浅谈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J].高原地震,13(4):65—67.

LIU Shan-qing,CHANG Zhen-guang.2001.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earthquake resistance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s in Qinghai Province[J].Earthquake Research in Plateau,13(4):65—67(in Chinese).

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编.2010.2010年青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Qinghai Bureau of Statistics,Survey 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2010.Qinghai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M].China Statistics Press,Beijing(in Chinese).

苏桂武,朱林,马宗晋,等.2007.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区域宏观脆弱性变化的初步研究:空间变化[J].地震地质,29(1):15—33.

SU Gui-wu,ZHU Lin,MA Zong-jin,et al.2007.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the regional scalemacroscopic vulnerability to earthquake disasters of Beijing,Tianjin and Tangshan area:Spatial changes[J].Seismology and Geology,29(1):15—33(in Chinese).

孙鑫喆,徐锡伟,陈立春,等.2010.青海玉树MS7.1地震两个典型地点的地表破裂特征[J].地震地质,32(2):338—344.

SUN Xin-zhe,XU Xi-wei,CHEN Li-chun,et al.2010.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rupture of the MS7.1 Yushu,Qinghai Province earthquake at two representative places[J].Seismology and Geology,32(2):338—344(in Chinese).

王振岭.2004.关于玉树州民族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0(2):107—113.

WANG Zhen-ling.2004.The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in Yushu prefecture[J].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30(2):107—113(in Chinese).

闻学泽,黄圣睦,江在雄.1985.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与地震危险性估计[J].地震地质,7(3):23—32.

WEN Xue-ze,HUANG Sheng-mu,JIANG Zai-xiong.1985.Neotectonic features of the Ganzi-Yushu Fault zone and assessment of its earthquake risk [J].Seismology and Geology,7(3):23—32(in Chinese).

新华网.2010a.青海频道:新华画报(4月29日星期四)[EB/OL].http:∥www.qh.xinhuanet.com/2010-05/01/content_19676895.htm.

Xinhua News Agency'sWebsite.2010a.Qinghai Channel:Xinhua Pictorial(Thursday April 29th)[EB/OL].http:∥www.qh.xinhuanet.com/2010-05/01/content_19676895.htm(in Chinese).

新华网.2010b.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玉树地震已造成2698人遇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5/31/c_12163647.htm.

Xinhua News Agency's Website.2010b.Qinghai Province People's Government News Conference:Yushu earthquake has caused 2698 deaths[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5/31/c_12163647.htm(in Chinese).

叶建国.2010.玉树地震监测能力较弱[J].中国经济周刊,(15):25—26.

YE Jian-guo.2010.Seismic monitoring capability in Yushu is weak[J].China Economic Weekly,(15):25—26(in Chinese).

伊森昌.2009.合理开发玉树水能资源促进藏区经济大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5):46—49.

YIN Sen-chang.2009.Exploiting reasonably Yushu'swater energy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ibetan area[J].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5):46—49(in Chinese).

袁一凡.2008.四川汶川8.0级地震损失评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8(5):10—19.

YUAN Yi-fan.2008.Loss assessmentofWenchuan earthquake[J].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8(5):10—19(in Chinese).

藏拉.2009.现代化进程中玉树藏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结古镇为个案[D]:[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ZANG La.2009.Research on social culture changes in Yushu Tibetan area in process ofmodernization:Jiegu town case[D].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in Chinese).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2010.地震后青海采取新举措应对流动人口安置管理问题[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4-27/content_1593603.htm.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Website.2010.New initiative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of Qinghang Province for themanagement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fter the earthquake.[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4-27/content_1593603.htm(in Chinese).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10.青海省玉树县7.1级地震余震目录[DB/OL].http:∥www.csi.ac.cn/manage/html/4028861611c 5c 2ba 0111c 5c 558b 00001/_content/10_07/27/1280192801943.html.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2010.Aftershocks of the MS7.1 Yushu,Qinghai Province earthquake[DB/OL].http:∥www.csi.ac.cn/manage/htm l/4028861611c 5c 2ba 0111c 5c 558b 00001/_content/10_07/27/1280192801943.html(in Chinese).

中新网.2010.玉树地震已有1.7万余人获救,废墟下救出6900多人[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4-16/2232000.shtm l.

Chinanews'Website.2010.Seventeen thousands people were rescued,six thousands and nine hundreds people were saved from the ruins[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4-16/2232000.shtm l(in Chinese).

周荣军,闻学泽,蔡长星,等.1997.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近代地震与未来地震趋势估计[J].地震地质,19(2):115—124.

ZHOU Rong-jun,WEN Xue-ze,CAIChang-xing,etal.1997.Recentearthquakes and assessmentof seismic tendency on the Ganzi-Yushu Fault zone[J].Seismology and Geology,19(2):115—124(in Chinese).

DAMAGE CHARACTERISTICSOF THE MS7.1 YUSHU,QINGHAIEARTHQUAKE

QIWen-hua1)SUIGui-wu1)WEIBen-yong1)DA Jie2)Gasonglada2)Caidanzhuoma2)

1)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China

2)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Yushu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Qinghai Province,Yushu 815000,China

On April 14th,2010,a strong earthquake of MS7.1 hit the Yushu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which brought about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Based on the three times of investigation to the quake-hit area,and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environment,humanities and social economical conditions,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 hazard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rigin of earthquake disaster,emergency rescue and reconstruction.There are the following factors thatmake the disaster serious and the rescue ope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more difficult,such as,the overlapping of epicenter with residential quarters and the fault-controlled damage distribution.Consequently,the damage is serious and the quake-hit area is large,and the severely affected areas are concentrated;The environment in Yushu is harsh,high in attitude,cold and oxygen deficient,thus the reliefwas difficult;The low anti-seismic ability of buildings theremakes the destruction more serious;The lifeline infrastructures are vulnerable and inadequate,and the damage to them caused large associated damage;The buildings and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 are dense,which partly led to the lack of shelters;People commonly have a poor education and can't speak Chinese,thus difficult to communicate.In addition,there is lack of knowledge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thus aff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disaster relief.The factors thatare beneficial to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emergency rescue and reconstruction are:Tents can easily be acquired owing to the living habit of the nomadic peoples,so people there can accommodate themselves to 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The Yushu area has a strong religious atmosphere,and the localmonks and templ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thquake reliefwork.Finally,this paper comes up with some experience and revelations about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preliminarily.

MS7.1 Yushu earthquake,earthquake damage,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 damage

P315.9

A

0253-4967(2011)03-0533-16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04

2011-02-25收稿,2011-07-08改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274)、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IGCEA0903)、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8080614)和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008BAC44B01)共同资助。

*通讯作者:苏桂武,研究员,E-mail:suguiwu@263.net。

齐文华,男,1985年生,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灾害成灾机理与风险分析,电话:010-62009159,E-mail:xiamen 1985@163.com。

猜你喜欢

玉树灾区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玉树留芳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灾害来临怎么办?》
玉树依然美丽
玉树,我为你祈福,我为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