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活适应性的调查
2011-12-04缪晓静
缪晓静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
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活适应性的调查
缪晓静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29)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从学校毕业到进入工作场所,可以看作为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角色转换,则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对江西省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活适应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与工作的有效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方向,为生涯教育提供相关启示。
职业盛业教育;生活适应性;转换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群体,特别是关于他们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就业问题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从学校毕业到进入工作场所,可以看作为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角色转换,则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对江西省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活适应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与工作的有效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职业生活的适应
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为获得报酬而进行的活动,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而言,就业是一个寻找职业机会,适应职业生活,持续发展职业道路的系统过程。提供就业机会对于个体能否找到一个具体的职位非常重要,然而成功的适应职业生活并持续发展关系到个体实现角色的转型,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教育界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问题。大学毕业生如何适应职业生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活状况又如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展情况如何,对于就业之后的职业发展有何帮助,职业生涯管理教育的意义等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二十世纪初,自我心理学的先驱者阿德勒就指出过,每个人都要面临和解决三个重大的人生问题——社会生活的适应、职业生活的适应和婚姻家庭生活的适应,从而较早地关注到职业生活适应的个体意义。诚如杜威所指出的,“良好的适应能力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功,所以我们本能地对学会适应比对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感兴趣。”
二、大学生职业生活适应性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当前江西省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活的适应状况,调查组以“你是否适应职业生活”为主题,对江西省高校毕业生(2年内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毕业生主要集中于上海、浙江、广东和江西,共发放问卷250份,其中问卷回收为202份,回收率为80.8%(如表1)。
表1 样本的构成状况表
(一)职业满意度现状:英雄无有用武之地
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通过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并构建相关资本,从而在社会工作中立足,实现个人价值,体现个人社会效益。于是,高校毕业生以能够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工作为就业目标,从而实现英雄有用武之地,避免出现“怀才不遇”的不良局面。为此,课题组设计了相关问题,目的是为了对高校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见表2)。从表2的数据表明,高校毕业生对自身工作岗位表现出满意度倾向的比例不到30%,而“凑合着干”和“不满意”则占据了68%。从现有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江西高校毕业生对职业满意度现状不满意,感觉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状态。
表2 大学毕业生职业满意度调查
(二)职业生活现状:无法尽快适应
大学生职业生活适应的标准是什么?当前国内外学者赞同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内部适应维度体现,二是外部适应维度。由此,职业生活适应的标准可以认为:(1)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习惯相一致,个人与环境之间能保持协调关系;(2)个人在上述环境下情感安定。然而,在相关问卷调查中,课题组发现,高校毕业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职业生活环境,容易出现各种震荡。如表3,我们发现只有32%的同学在短期内适应职业生活,而有57%的同学需要长期适应,甚至现在还没有适应过来,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表3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活适应情况
(三)雇主的评价:工作与学校的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一种“乌托邦”的状态,即属于那种理想教育,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的合理分析,也缺乏对就业政策的合理解读,因此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长期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外部状态,因此,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在专业能力、心理调试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场所。在对相关雇主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他们对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就业适应能力感到遗憾。有位雇主如是谈到:我们感觉现在的大学生普遍专业知识没有问题,一般来讲也都有比较好的外语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现在大学生缺少适应能力。从企业角度看,来我们公司的人需要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可是现在的学生很多事情插不上手,他们刚刚从学校出来后,在这方面还是有些差异。
三、工作与学校的衔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思考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其中大学生能否适应有效的工作场所生活则成为热点。通过前面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割裂了工作与学校的关系,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活适应性状态。因此,有效地实现工作与学校的有效衔接,应该成为大学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
(一)大学职业生涯教育:注重与工作世界的关联
虽然,在外部环境的就业压力和内部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不断变革的氛围下,许多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也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变革,然而,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理念上的更新、时间上的拓展以及空间上的发展。所以,要实现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活的良好适应,就需要在生涯教育理念上有所突破,拓展教育发展的视域,从而有效地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职业知识的特殊性和特殊价值,将职业知识合理地纳入课程实践中。职业知识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个体未来的生存、发展与幸福有密切的联系,在普通教育体系内部,应当打破“知识偏见”,将职业知识以合理的形式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注意课程所展示的社会职业的形象,在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的职业知识,并且把探索职业知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工作场所与高校:合作机制的衔接
在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有效转换中,劳动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等利用相关文件进行协调,在文件内容和制度上存在刚性和权威的特征。然而,这种“刚性”的文件往往忽视学校和工作场所,没有有效地倾听他们的声音,把学校作为制度执行的“刽子手”,从而不利于大学生的有效转换的实现。通过对高校毕业生调查,我们发现,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缺乏有效地对话,没有合理的进行合作。因此,工作场所与高校应该建立在以“合作”为特征的“柔性”制度中,从而可以吸收不同的群体参与其中,共同为大学生生涯教育出谋划策。通过倾听来自职业世界的声音,大学教育可以调整自身的教育机制,适应来自外部变化的要求;而通过与大学的合作,职业组织也可以更有效地表达需求,以便获得更适合的毕业生。这种柔性的合作将使青年个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尽管就业竞争不可避免,但是就业前对职业世界的更多了解将有助于他们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与工作场所共同关注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大学和工作场所的共同责任,然而当代市场经济背景下青年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紧紧依靠大学研究人员的努力难以完成,需要建立某种合作研究的行动计划。这种在青年职业发展问题上的视域融合,将更好地推动大学开展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意识的教育活动,应吸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大学的生涯教育过程,也鼓励大学的研究者走入工作场所进行现场研究,为调整大学的教育计划提供来自社会的参考。目前围绕着就业问题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己经成为大学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这种活动中工作场所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想更好地契合未来,需要职业组织的参与,因此教育者、工作场所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心理辅导人员、大学生应当加强协作,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多方面立场对话的过程,从而提升规划的合理性。
G459
A
1003-4145[2011]专辑-0223-02
2011-11-03
缪晓静,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工处,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
本论文为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生涯教育》适应于独立学院职业生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XJG-10-73-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宋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