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山东卷)
2011-12-03
这世界需要你
一考生
这世界需要你。
因为你的存在,齐威王不战而屈人之兵,终于“战胜于朝廷”,创造了一段历史佳话。如君不信,请阅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因为你的存在,唐太宗才成为一代贤君,我国历史上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如君不信,请阅中学历史教材唐朝部分唐太宗与魏征一节。
相反,因为你的缺席,周厉王刚愎自用,滥杀无辜,使得只能“道路以目”的老百姓没有谁不怨恨他。终于,百姓如河堤决口,冲进王宫,周厉王落了个被流放于彘的下场。
从古代历史穿越时空隧道,我们步入现代日常生活。
因为你的存在,医生的会诊会议才开得热烈,最终拿出的医疗方案才最为完备,病人的顺利康复才有了可靠的保证。
因为你的存在,老师们备课时才有了唇枪舌剑,各不相让,直到争得面红耳赤,第二天的上课才能够驾轻就熟,深入浅出。
因为你的存在,企业营销部中才有了对营销方案的反复斟酌修改,才有了年终结束企业报表中营销额又创新高的惊人喜悦。
从现代日常生活,我们步入令世人瞩目的场所。
因为你的存在,三峡大坝从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文中提出原始设想,到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修建,历时76年,使三峡大坝修建后产生的效益最大化、弊端最小化。
因为你的存在,“文革”时期卫星中象征对毛泽东忠诚的多个毛泽东像章才得以撤下,从而保证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质量,使其得以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从而开创了我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因为你的存在,在每年三月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两会”上,才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激烈精彩的交锋,结果是真理欲辩欲明,国家层面上的决策才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使失误降到了最少最小。
你是谁?
你是不同的声音!说白了,就是反对者的声音!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头脑发热的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原来错误的方案得以废止,不严密的计划得以完善,不得力的措施得以加强。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前进道路上覆盖着鲜花的陷阱得以回避,让人伤痕累累的荆棘得以铲除,人们走得更平衡、更快捷。
你,起初虽然可能被误认为是冷风冷雨,没有人喜欢你,但——
这成功的世界需要你!
[亮点剖析]1.材料丰富,内容厚实。从古至今,从日常生活到重大研究和决策,作者围绕中心选择最为典型、恰切的材料给以展示,从而做到了材料丰富,为文章主旨的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过渡自然,例证艺术。两次使用过渡,使得文章前后衔接自然紧密。使用排比举例、正反对比举例,使得文章的主旨鲜明突出;使用设问,使得文章的主旨更引人注目。3.留下悬念,可读性强。“你”是谁?文章上来并不说,这样,也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有了悬念,也就有了可读性。到了快结尾的时候,作者才道出“你是不同的声音”。这是使用了后交代手法。
这世界需要你
一考生
李迈是一名下岗职工,家里有一个女儿。妻子已经与他离婚了,好像是因为受不了这贫困的苦。
这天,李迈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劳务市场回到家里。唉,又是一无所获。女儿很懂事,自己在卧室里写作业。李迈想冲个澡,才想起已经停水三天了。
他定定地望着窗外,若有所思。他推开女儿卧室的门柔声说道:“丫丫,爸爸要出趟远门,你先到妈妈那里去,好不好呀?”丫丫乖巧地点点头,开始收拾书包。
送完女儿,李迈并没有回家,他想找个地方结束自己这可有可无的生命。失业、离婚,仿佛生命变成了灰色的。李迈有一种被人抛弃的感觉。他奋斗过,却始终无果。
去哪里好呢?他回想着脑海中可以容下自己的地方。还是投湖吧,免得死后的惨状让人们受到惊吓。李迈开始向市区边界的邀月湖走去,他心中沉甸甸的,仿佛已经嗅到了水的味道。
天已经很黑了,人也越来越少,但李迈却什么也不怕了。李迈一边走一边回忆着自己无奈的过去。突然,一声尖锐的叫声,从附近的树林中传来。是一个女子!难道她有危险?李迈循声而去,在路旁的矮树林里,一名歹徒正用刀威胁着一名女子。
李迈并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今天的他却不同以往了。他冲到那人面前,一个左钩拳狠狠地将歹徒打倒在地。他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只觉得身内充满了火,炽热的烘烤着他的心脏。
他三下五除二就把歹徒制服了,并用歹徒自带的绳子把他绑到了树上,还打电话报了警。他刚要转身离去却被那名女子拦了下来。她连声向李迈道谢,并说有什么可以回报他的尽管开口。李迈看着这名女子,好像是富贵人家的人,但他现在已经什么也不需要了。
他摇摇头,向湖的方向走去了。不一会儿,他便来到了邀月湖。湖面很平静,平静得让人感觉这水是微凉的。
他开始向湖心走去。远远地听到了警车的声音,他微微地笑了笑。离湖心越来越近了,他似乎有些胆怯,但他没有停下。水越来越深了。这时李迈听到身后有人在喊他,好像是那个他救的女子。他听到她大声地喊:“大哥,你可别犯傻啊!这个世界需要你!”
他静静地转身,眼角流下了一个男人的泪水。
[亮点剖析]1.来源生活,魅力多多。本文写一下岗工人下岗后,生活无着,妻子又离自己而去,自然消沉悲观。于是寻死,却遇上了歹徒威胁一女子。救下这女子后,继续按原计划行事,这女子却出现在自己身后。故事虽是虚构的,但由于来自生活,表现了生活的本质真实,所以让人感到有魅力。2.巧于叙述,让人折服。叙述中有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了李迈的思想动态,所以不枯燥。叙述中有暗示,耐人回味,比如“李迈想冲个澡,才想起已经停水三天了”暗示没有钱交水费,人家给停了水。3.情节曲折,点题巧妙。去自杀,却遇上遭遇危险的女子。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这样,不勇敢的李迈奋勇向前救下女子。走向湖中心时,背后却传来被救女子的声音。可以说,本文故事情节曲折,利用女子的话语点题也很艺术。
这世界需要你
一考生
三月蝶飞,飞花如梦,柳絮轻吹,种种如同明媚的阳光一般绽放在道路上。匆匆而过的旅人,你为何不驻足欣赏这似幻春光,像轻盈的鸟儿一样对着大地万物轻唱?
旅人:我的家在遥远的远方,那是一只漂泊远航的小舟,承载着故乡殷切的嘱托、期盼的目光,只有那里,蝶儿才能送来沁人的花香。
十月雁鸣,枫舞如火,金叶铺路,种种如同硕果一般绽放在道路上。匆匆而去的游子,你为何不停下赞叹这如梦秋实,像斗霜的金菊一样对着大地万物散香?
游子:我的家在遥远的他方,那是一阵飘荡远行的清风,送来了故乡暖心的问候、深切的希望,只有那里,落叶才能送来硕果的甘爽。
如愁丝雨轻轻飘在这座小小的东南海岛上,这里有阿里山的巍峨,有日月潭的秀静,有玉山雪峰,有澎湖倩影。可是在这里,六月菡萏不开,她们说,只有故乡的土壤才能使她们绽放;在这里,腊月梅雪不飞,她们说,只有故乡的天空才能让她们飘摇。
这里是守望者的世界。游子旅人,如同囚禁在金丝笼中的雀儿,只有哀鸣。
听听他们的歌唱吧:
夜凉如水,多少个春秋这样匆匆而过,多少个日夜枕上泪流阑干。遥在北方的那颗星,是如此明亮,如明眸一般亘古照耀着家乡。而我们只能在天边,对月无眠,只有天倾地陷的惆怅。
是谁,挂起风帆,开启了我们的远航?是谁,踏出家门,远离了我们的故乡?总以为不久当归还,谁又可知,这一弯浅浅的海峡,竟永远阻隔我们的回望,望断愁肠!
东南一岛上,遥望西北的目光何时才能迎来春风东南吹的景象——春在何方?我们期待,守望,惟图西方北方的晚霞在天际飞翔。她似乎在向我们招手,放开胸怀等待相拥一刻。而我们——这个小世界的守望者,寸步难前,惟有泪千行。
西北天际,有我们亲人的呼唤、同胞的盼望;西北天际,有我们远航的终点、扎根的地方。那儿是守望者的天堂。
葬我于高山之上,遥望故乡!
……
他们的歌声是这样嘹亮,他们的乡情是这样悲亢。他们在呐喊,发自内心的呼唤——
这个世界需要你——故乡!
[亮点剖析]1.巧选题材,胜人一筹。常年不离故乡的人,自然感觉不到故乡的可爱与难舍。只有远离故乡,且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远离故乡,故乡才会成为游子日里梦里的呼唤,故乡的小溪、房屋、田野等,才会成为游子思念的对象。一般考生没有离开过家乡,这样自然少选思乡题材来写,如此本文作者自然是爆了冷门,引人注目。2.妙用辞格,优美语言。本文使用比喻、反问、排比,化用于右任的《望大陆》中的诗句,使得本文语言如诗一般优美耐咀嚼耐回味。3.精于构思,艺术点题。作者在布局谋篇方面下功夫颇多。开头四段别具一格,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知道起笔不凡;接下来“听听他们的歌唱吧”引出后面的5段;最后在总结的基础上,用“这个世界需要你——故乡”画龙点睛。
这世界需要你
一考生
父亲爱兰,不仅仅是因为兰花如君子。
父亲总是对兰花悉心照料,上心的如同它是集天地的精华才孕育出的珍宝。每当我回家时,父亲就把兰花小心翼翼地从阳台木橱的最上层搬下来,放在我的面前,自豪地对我说这株兰花又长了多少,叶又绿了多少,哪天水浇多了,又是哪天发现多了几株米黄色的花苞。父亲欣喜的样子像个大男孩,平时少见笑容的脸上也平添了几丝微笑。我望着父亲已显苍老的脸,无端地多了疑问:父亲的生活中,为何这么需要这株兰花的存在呢?
我又转头看着这株兰。这株兰花其实茎并不大,略显娇小,叶子绿油油的,显然是被父亲照料的极其细致;茎叶上也看不到半点尘土,旁边淡淡的花骨朵簇拥着挤在一起,仿佛期待着旺盛的生命焕发光彩的时刻。
“怎么,觉得它像你吗?”在我身旁沉默良久的父亲突然说话了,温和的光线照在他的脸上,映出一种别样的温情。
我显然因父亲这句略显突兀的话愣住了,父亲却好像早已料到,他伸出手,用粗糙的手指轻捏住花苞,然后顺着枝茎的纹络向下滑动,好似让我看到这株兰的轮廓:“它多像你啊,含苞欲放,充满着希望;你看它又那么美,虽未开放,可其气质,多像你啊。”此时,兰叶轻抖了一下,好似轻吻父亲的手。
我顿了顿,仿佛明白了什么,又仿佛探触不到父亲的深意。父亲爱这株兰,他需要它的陪伴,他疼爱它,他期许它,但我却忘了,这株兰也需要父亲啊!它需要父亲的呵护,需要父亲的关爱。它的花苞虽小,但它却承载着父亲默默的希望与鼓励,照料与珍藏。
慢慢地,我领悟了父亲与这株兰。而这株兰花在风中轻柔坚韧的成长,更像一个十八岁的女儿在父亲的疼爱中成长。兰花如我,我如兰花,父亲需要我,而我,更需要父亲宽厚的胸膛。我紧咬住嘴唇,起身泡了一杯茶端与父亲。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儿不知怎样告诉父亲自己对他的依赖与感恩,就让这一杯清茶温暖着父亲,传递给父亲这份浓浓亲情。
这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兰花需要父亲,需要他的培育与呵护。一如我的世界需要一个人来做我的支撑,保护我,让我焕发出穿破蓝天苍穹的光芒。
[亮点剖析]1.景物描写,优美迷人。在考场作文中,多的是叙述,多的是引用,惟独少了描写,特别是景物描写,而这篇文章却独出心裁用优美的语言描写兰花,不禁让人眼前一亮,为之称叹。2.含蓄蕴藉,耐人回味。读完全文,我们会想,“这世界需要你”中的“这世界”是指什么呢?思考一番,能够知道是指兰花的世界,“我”的世界,而“你”是指父亲。也就是说在本文中,“世界”的含义不单一,有多重含义,耐人回味。3.妙设桥梁,给人通路。父亲爱兰花,是因为在他看来,女儿如兰花。这样,写父亲爱兰花,其实就是从侧面写父亲爱女儿。为了让读者理解到这点,作者让父亲开口说话。可以说,父亲的话语是理解本文的一座桥梁。
这世界需要你
一考生
五月的清晨,阳光透过单薄的纸窗在书桌上洒下斑驳的温暖。他在镜子前呆呆地伫立,望着镜中的自己,良久也没有任何动作。忽而他仿佛是深叹一口气,放出了自己内心中的痛苦挣扎,淡淡地道出一句:这世界需要你。
几个月前的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北京大学法科学生,他身材瘦弱,双手无力,握得住书本笔杆却握不住长枪铁剑。他有一双仍在乡下务农的老父老母——是他们用日复一日流汗流血换来的粮食与金钱供他读书。他们不懂什么救国图存的大道理,他们只知道儿子便是他们的天,只盼着儿子早日考取一份功名以换来安逸的生活……而他今天竟要去干如此一件大事!民族危亡啊!国家之大灾啊!天下之大势啊!竟要他这等穷酸学生去挽救!
他仍在镜子前犹豫不决,而时钟却走到了五点一刻。他回忆起了昨天在北大法科礼堂召开的会议,同学们相继发言,言辞激烈。同窗好友谢绍敏当场啮破中指,裂断衣襟,血书“换我青岛”四字,揭之于众。他的眼前浮现了一张又一张坚决而愤慨的脸,他们是因同样的信念走到一起的一群同龄人啊,而又有谁知道几十年后的他们会是什么样,中国会是什么样。
他继而想到了李大钊老师、陈独秀先生——谁没有自己的家庭、热爱的亲人?而他们却放下了眼前安逸的工作,放下了家中亲人的日夜等待而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这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多么坚强的精神支撑!先生们的牺牲不能白费,中国的存亡青年有责,而自己的满腔热血是挥洒的时候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默默地握起了拳头。他最后一次整理了衣领,抿直了有些发皱的衣摆,转身走向门前。他推开门,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五四”运动的洪流中。
这世界需要你,需要千千万万个你,去拯救这千钧一发的局势,去力挽狂澜,去引来春风化雨。青年啊,奋起吧!因为这世界需要你!
[亮点剖析]1.出其不意巧选材。写考场作文最忌撞车,比如题材撞车。同一题材,你写我写他也写,阅卷老师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本文作者写一个欲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其作出的决定,可以说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题材。2.不失时机妙点题。考场作文要及时点题,使得作文中心突出鲜明。本文作者深谙这点,所以在第一段结束时点题;文章末尾段,又再次利用议论抒情点题。3.形象突出好丰满。文中的“他”没有姓名,作者仅说他是北京大学法科学生,然后就写他的心理活动。因为父母,他有过犹豫;因为同学,因为师长,他最后还是决定参加“五四”运动。真实的心理描写,使得文中的“他”的形象十分丰满。“他”是个体,也是当时众多知识青年的代表。
这世界需要你
一考生
天像是一桶墨,细密的雨把天地连成一片。我撑着一把黑伞,蹲在墓碑前。照片同他本人一样冷漠,墓碑上除了他的名字之外再无他字。我盯着他冷漠的相片,陷入回忆之中。
“你给我滚得越远越好!”高考填志愿时,你留了这一句话便摔门而去。为了称你的心,我去了遥远的城市,从此远走高飞。
在外人看来,我应喊你为“爸爸”,然而你从我小时候便不让我这么叫你,所以我只用一个冰冷的“你”来称呼你。从小到大,我没见过母亲和其他亲戚,你也从不向我说你的事、母亲的事。我们之间如陌生人般。虽然关系冷淡,但我从小到大想买的东西几乎都能得到;而我向你说“谢谢”时又被你无情地呵斥——你就那么讨厌我吗?每年父亲节我都为你买花,给你插到花瓶里,而你却每次都当着我的面把花瓶摔碎,然后把狼狈的花一脚踢出门外。每年这时我的心都会碎一次。你会大声呵斥我,然而却从没打过我。当然你不会赞扬我,尽管我十分努力学习想听到你的称赞。可你是那么地讨厌我,讨厌到根本不想理我。
我刚读研究生那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午,突然接到医院的电话,他们说你快不行了。我的心还是痛了。我昼夜兼程地奔回家乡的医院,医生说你为了见我又死撑了一天。我亲见病床上的你,脸色苍白,原本就冰泠的你脸上又蒙了一层冰霜。然而,这次你的目光却是暖的。我小心翼翼地走到你床前,你一把抓住我的手。我问你这是要干什么。你哆嗦着,哭了。我一怔,不知所措。你用不连贯的语句道出了心中多年的秘密。
我是你罪孽的证明。
你三十岁那年,无意开车撞死了刚生下我不久的母亲。你找不到一点我母亲亲属的信息,你便独自把我养大。
听了你的话,我竟一点都没有吃惊。你说:“我知道我罪孽深重,但把你养大,是我唯一能替你母亲做的……我怕你将……来对我怀有感恩之心,所以我才……不让你喊我爸……才想办法让你讨厌我……”
我的鼻子一下涌上一种酸酸的感觉:“可是,每当父亲节你摔碎花瓶的深夜,你都会悄悄地把花从门外捡回来,偷偷晒成干花再保存起来;你从没拒绝过我买东西的要求,可你自己却舍不得买地摊上十元一件的衬衫!……你以为这些我都没有看见吗?”
你听完后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
……
哗哗的雨声将我拉回现实,重新端详着你的照片,我对你说,你知道,我的世界多么需要你吗?
[亮点剖析]1.扑朔迷离生悬念。墓中的“他”是谁?读完第三段,知道“他”和我生活在一起,凡“我”需要的,“他”都满足,可“他”对我又极冷淡、讨厌。有这样的爸爸吗?让人生疑。生疑自然也就产生好奇心,有了好奇心,自然也就想着一探究竟。这也正是作者想达到的目的。2.再三思考味道多。“我”是交通事故遇害者的孩子,却是由肇事者养大成人。对肇事者该感恩还是仇恨?这可真是一个两难选择。可文中的“他”一直生活在自责中,正因为这样,“他”才希望孩子不要对自己有感恩思想。这样的“他”确实是一个善良的人。正因为这样,文中的“我”才说“你知道,我的世界多么需要你吗”。3.结构简单易把握。优秀的考场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结构简单。只有结构简单,阅卷老师才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把握,审视我们作文的内容和语言,给我们打出一个恰如其分的分数。本文作者深谙这点,所以使用了 “现实——回忆——现实”式结构。
这个世界需要你
一考生
那天夜里回到家时,煜看到防盗门上挂着一个快递包,上面只写着收件人的地址和名字:萧煜、萧然。寄件人那一栏却空着,感觉怪怪的。
“我回来了!”萧煜一进家门,会习惯性地喊上这么一句,但回答他的不过是钟表的咔哒声。他把各个屋子都走了一遍,“妈?……妈?”家里没人。最后他又推开爸爸妈妈的卧室门,映入眼帘的只有妈妈那张黑白照片,他突然记起:妈妈已经过世了。妈妈有胃癌,大概是因为小时候家境不好,吃糠咽菜把肚子给吃坏了,三个星期前,妈妈刚从医院离开了这个世界。
萧煜抹干眼泪回到书房里,想起了那个快递包,好奇地看着,横着把包装撕开,里面掉出两个小信封,一看便是个心细手巧的人折的,信封外面系着一根红线。萧煜心想:会是谁的信呢,还用红线折纸包着?他拉开一封信上的红线,将折纸舒开放到一边,展平,然后将信一翻,萧煜一惊,瞪大了眼:写给我的好儿子。难道是寄错了?萧煜抓起快递包,但上面确实是躺着两个名字:萧煜、萧然。
这时传来一阵开门声。萧煜急忙跑了出去。
“这么晚了,还没……”常年泡在工地上的工程师爸爸带着满身汗臭回来了,外套有一个月没洗了。
“爸,妈给我们写的信。”萧煜手中挑着那根红线。
“什么?”爸爸刚脱下满是尘土的皮鞋,一只脚还没有伸入拖鞋里去,就僵在了空中,突然回过头,目光紧压着萧煜。
“我说,妈,我妈给我们写的信。”
“真的,不信你看看这是谁写的。”萧煜把手伸到爸爸面前,把那个两半的快递包和两封信一并交了过去。爸爸怎么会不认识这稚嫩的笔迹,只是他好像很平静,只是痴痴地拉开红线:写给我的好丈夫。这是他教她写过的字,不会错,怪不得她会问他怎么写信,就算是在病床上很难握笔。
他俩又停住了,两个人在静读一个母亲和一个妻子要写给他们而不好意思开口说出的一切。窗外的万盏灯火都已经熄灭了,只有这家还亮着……
“一个月前?”萧煜看到落款上的日期,“爸,今天好像是我十八岁生日!”
“是啊,”爸爸抬头,眼中潸潸然是噙着泪的,“也是我和你妈结婚二十周年的纪念日。”
沉默良久,父子俩找出一张粉红色的纸开始给妈妈写回信——因为萧煜记得很清楚,妈妈喜欢粉红色。
信是这样写的——
老妈,我需要你。
老婆,我需要你。
这个世界需要你……
[亮点剖析]1.故事含情,动人心弦。妈妈去世前在病床上给丈夫和儿子各写了一封信,要求邮局在她的儿子十八岁生日、同时也是和丈夫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送到儿子和丈夫手中。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和妻子啊。谁读了这则故事不潸然泪下?2.艺术交代,天衣无缝。活着的人又怎么会收到死去的人的书信?这确实是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用心理描写来给予交代,这就是 “这是他教她写过的字,不会错,怪不得她会问他怎么写信,就算是在病床上很难握笔”。3.画龙点睛,破壁腾飞。结尾部分连用三个微型段落,依次是“老妈,我需要你”、“老婆,我需要你”、“这个世界需要你”。前两个段落是并列关系,这两个段落和最后一个段落是分总关系。“这个世界需要你”,换一个说法就是这个家庭需要你!
这世界需要你
一考生
光标:
您好!最近媒体上关于您的负面新闻很多,您一定很揪心吧?但我要告诉您,您千万千万不要停止您的慈善行动,因为我们这世界需要你。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您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救出131个生命,其中你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温家宝总理称赞您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并向您表示致敬。
2010年8月13日上午,您再行善举,由您捐赠的5千台电脑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江苏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公益中国爱心联盟送达遭受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县以及新疆、青海、云南、贵州、四川、山西等省区。也是这一天,在五千台电脑堆成的电脑墙前,中华慈善总副会长邓铜山代表慈善机构从您手中接过了一千万元现金支票。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创世界观测史上最高震级记录。您在得知日本地震的消息后,立即向日本灾区汇款100万元人民币,以此报答国际社会过去对华救援之恩,并于当日晚间乘飞机转道香港飞赴日本,参与相关救灾工作。12日下午抵达日本,并于13日辗转来到福岛,并展开了救灾工作。这也是此次地震中发生核电站爆炸,并引发严重核泄漏事故的所在地。3月13日傍晚,天已经黑了下来,您听到废墟中一个屋子内有人呼喊着求救,于是打着手电筒靠近,发现一名近50岁的妇女被困在一栋垮塌的房子内。您顾不上随时有余震的危险,立即和队友靠近房屋,敲碎窗玻璃最终将被困妇女救了出来。
我们的世界哪里有灾情,您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您的捐款就到达哪里。因为有了您的存在,我们的世界也就多了温暖的阳光,也就多了金色的希望,也就多了绿色的爱。这正是您的期盼!
现在有人说你的慈善是少捐多报,您就将这种声音当作蛛丝轻轻抹去就是了。要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也有啊!您千万千万不要将时间和精力陷在负面新闻的旋涡中。如果这样,可以说,您也正中了某些制造负面新闻的别有用心者的圈套。要知道,世上还有许多许多等待救助的人们,也就是说,这世界需要您!
盛援者
2011年6月7日
[亮点剖析]1.有的放矢,内容充实。陈光标作为中国首善,知名度特高,时代特色特强,可是现在却有了关于他的负面新闻。这个时候的陈光标最需要安慰,于是这个考生看到题目“这个世界需要你”,便写了这篇文章。可以说,这是一篇有实际内容的文章,绝不同于那些无病呻吟之作。2.叙述艺术,令人欣赏。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再到日本特大地震,三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中的陈光标的身影,作者按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一一叙述,叙述讲究侧重点,讲究形象生动。3.构思巧妙,主旨鲜明。作者在一一叙述了陈光标在国内外救灾中的身影后,马上议论(第6段),凸现了陈光标行善的重大意义。可以说,这议论精彩及时。文章在第一段入题后,围绕中心组织材料,而结尾在议论的基础上点题,照应题目,一方面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一方面使得文章主旨更鲜明。署名“盛援者”,“盛援”,声援的谐音,表现了作者的匠心。
这个世界需要你
一考生
也许,你现在正观赏着金门大桥的蒙蒙云雾,准备纵身一跃,让湍急的水流将你吞噬;也许,你现在正远望着天边将要落去的夕阳,准备在冲绳岛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让自己像今日的夕阳一样从世界上消失。嗯,都是些唯美的风景,那么,请你再留恋一会,我要告诉你,这个世界需要你。
我不知道你是经历了怎样的挫折,让你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但你肯定不知道的是,在你离开的那一瞬间,命运会绽开他那令人作呕的笑颜,因为你输给他了,如此,你便成了一个失败者,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那么,你会甘心吗?你就宁愿被命运所击倒?你难道就不想东山再起,用你的三千越甲攻破他的吴楚之地?这个世界需要你,需要你去证明强悍的不是命运,需要你去证明你不是失败的那一方。
呵,离去?这就是你的选择吗?不过是懦弱的托词、愚蠢的托词!我不会为你举些名人的事例,因为现在都显得不切实际,我只想告诉你,平凡的我们如果再选择平凡地离去,那么我们也就真的因为懦弱、愚蠢而让人看不起了。这是你想看到的吗?我想该不是吧。
我不知道你是感到自己多么地无能为力,让你选择了离开人世,但你肯定不知道的是,在你离开的那一瞬间,不止是你自己,所有人都会觉得你太过渺小,如此,你便果真成了那沧海一粟,在岁月中被侵蚀殆尽了。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去改变些什么?你有没有想过用你的成就去渺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需要你,需要你去证明你存在的伟大,需要你去证明你还有渺小世界的勇气。
我不知道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为了爱情,友情,抑或亲情?但你肯定不知道的是,她(他)其实一直守候在相约的地点,你还记不记得刻骨铭心、与子偕老、风雨兼程的那些诺言?朋友们,他们一直都守着你,不管你走到哪里,哥几个都陪着你,你不知道与你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有多需要你?你辉煌的时候,他们与你一同欢笑,你失落的时候,他们会关怀地问你。你知不知道,从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在你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他们含辛茹苦地育你长大成人,你忍心抛下鬓角泛霜的他们?要知道,他们的世界需要你。
明白了这个世界需要你,那么,我的朋友,就从心底抹去一切厌世的念头吧!请振作精神,干出一番让世人刮目相看的事业吧!
[亮点剖析]1.似促膝而谈,真挚感人心。朋友因为厌世竟想到了自杀,怎么规劝?作者用第二人称,左一句“你”,右一句“你”,顿时也就缩短了和朋友的心理距离,这样的规劝朋友怎么会听不进去?2.频繁用问句,促人去思考。作者频繁使用反问句、设问句和一般问句,避免了平铺直叙,促使朋友去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接受自己的规劝。3.开头求艺术,结尾讲点题。开头推出两个特写镜头,引起读者的关注。结尾点题,使得文章中心突出鲜明。
这个世界需要你
一考生
灰暗的天,摇曳的树,眼泪滴进血泊中,一阵“震耳欲聋”之后,艾甫越来越想对父亲说:爸爸,这个世界需要你。
艾甫从小是在父亲的怀抱中长大的,艾甫与父亲亲密无间,艾甫也自然地喜欢上了父亲喜欢的运动——篮球。记得上小学的每个周末,艾甫和父亲基本上是在篮球场上度过的。艾甫笑着,父亲也笑着,四周的树木和着春风,也笑着。艾甫感觉,他的世界局限于父亲构建的温暖的家庭氛围中。
后来,艾甫渐渐长大了,走进初中。艾甫开始了解世界,他感觉与朋友的交往对生活是多么重要。每天回家,艾甫只是敷衍地和父亲打打招呼。艾甫在不断地疏远父亲,脑海中时常在想:“我为什么每星期都要在篮球场上浪费我那宝贵的时间?”虽然艾甫的冷漠深深地伤害到了父亲,但他总在保持着沉默。艾甫发觉,自己的世界在扩大,父亲的存在已成为他的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记得那是初三时的一个星期天,朋友们去看电影,而艾甫未被邀请,他情绪低落。就在这时,父亲轻轻地推开门,蹑手蹑脚走进来,小心翼翼关上门,在艾甫肩上轻拍一下,对艾甫说:“今天天真好,我们……我们去打篮球吧?”“你走开,让我静一会。”几年来,艾甫对父亲的积怨,似乎在这瞬间爆发了出来。
过了不久,耳边忽然传来刺耳的刹车声……
父亲由于捡拾掉在公路上的篮球,出了车祸……
抢救灯灭了,抢救房门开了,父亲面带氧气罩,全身缠着白中透红的带子。冰凉的过道,只剩下艾甫忏悔的身影。
那以后,艾甫的犯错几率似乎在成倍增长:冒天下之大不韪,私拉照明线;午休时间,独自跑到操场上遛弯;课外自由活动时,居然过度自由,跑到网吧逍遥……学校的公告板上,清楚地列着艾甫的一条条罪过。
中考结束了,艾甫居然考了全市第三名,他创造了一个奇迹。没人知道,这都是源自他对父亲的忏悔:艾甫私拉照明线,是为了挑灯夜读;午休在操场上遛弯,是为了背诵枯燥的唐诗宋词;翻墙去网吧,他拒绝了游戏和QQ的诱惑,上网查阅资料……艾甫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仍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父亲,艾甫要用成绩唤醒父亲。艾甫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他需要父亲。
抱着篮球,手拿成绩单,轻轻推开门,艾甫小心翼翼地走向父亲,嘴中吐出几个字:“爸……爸,中考我考了全市第三名,你……听到了吗?”
奇迹出现了,父亲睁开了眼,脸上竟有一丝笑意。艾甫情不自禁地扑上去,大声说:“爸爸,您儿子的世界需要你!”
[亮点剖析]1.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一片真情,这该是作者在写时就酝酿感情,从而饱蘸笔墨行文的结果。2.巧设机关,引人入胜。作者写艾甫的爸爸出车祸后,他的犯错几率似乎在成倍增长,我们就想艾甫彻底完了。可接着读,真相大白。这样,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就获得了阅读的满足感。3.结构巧妙,主旨鲜明。作者将一个重要片段放在了开头来写,这是倒叙。使用倒叙,也就增加了悬念。在开头段点题后,结尾段作者又再次点题,使得文章主旨异常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