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2011-12-03张继荣
张继荣
(黔西南州人民医院骨科,贵州兴义562400)
肱骨近端骨折是比较常见的骨折,多由直接或间接外力所致,多采用手术治疗,其常规手术方法主要有克氏针张力带、T型钢板固定、三叶草钢板固定等[1]。随着骨科器械和内固定材料的进展,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角度稳定,术后并发症少,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我院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30例,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全部行术前常规肩部正位、腋位X线以及三维CT检查,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7±12.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d,平均3.1d。左侧34例,右侧26例,受伤原因:交通伤38例,高处坠伤12例,砸伤8例,摔伤2例。均为新鲜粉碎性骨折,均未合并神经或血管损伤,合并其他骨折6例。骨质疏松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8例,合并糖尿病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21d,Neer四部分分类法分类:Ⅱ型17例,Ⅲ型31例,Ⅳ型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合并损伤、Neer分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0.05。
1.2 治疗方法 通过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其他部位的合并伤,积极行内科治疗,控制血压、血糖,使身体状态尽快达到耐受手术和术后康复的要求。①对照组:患者平卧位,患肩垫高,患肢置于胸前,采用臂丛或全麻,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T型钢板内固定;②观察组:麻醉同对照组,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牵开肌肉,充分显露肱骨近端。不需剥离骨膜,清理骨折端和嵌入的软组织,复位骨折,复位时注意保护骨折块附着的软组织,有骨质疏松明显患者应予以人工骨填塞支撑,克氏针临时固定,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安放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cm,结节间沟后1cm,先用一枚直径3.5mm皮质骨髓钉将LPHP固定于肱骨干上,放置导向装置及钻头导向器,钻孔,锁定螺钉,一般需3~5枚螺钉,冲洗后关闭切口,患肢以三角巾悬吊固定3d,之后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术后常规抗感染6~7d,对症支持,补充高蛋白物质、维生素并适当补充钙质。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断钉、断板、感染、疼痛、肱骨头坏死等)的发生率。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价标准为:①优:无功能障碍及疼痛;伸直丢失<15°,屈曲>130°;②良:轻度功能障碍及轻微疼痛,伸直丢失<30°,屈曲>120°;③可:中度功能障碍及活动时疼痛,伸直丢失<40°,屈曲>90°;④差:严重功能障碍及经常疼痛,伸直丢失<40°,屈曲>90°[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7%(2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7/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4%(13/30)<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于移位明显的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骨折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应该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是一种理想内固定材料,它根据肱骨近端特点,充分考虑了骨折近端的生物力学特点,解剖形设计,无需预弯,特别适合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钉板成一体,体积小,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复杂骨折患者固定牢固,接骨板不紧压骨质,或在骨膜外固定,锁定接骨板和螺钉的成角稳定机制不依赖接骨板和骨的摩擦力提供,稳定骨板和骨皮质无需紧密接触,降低了骨膜损伤,减少对骨质血运的影响,不用扩髓,具有骨折愈合快等特点[3],且加压钢板治疗术后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为促进功能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治疗<0.05。这提示锁定钢板治疗有利于促进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固定牢靠,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1] 孙韶华,徐荣明,马维虎,等.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6,12(6):490-492.
[2] 罗伟初,谢道远,张效良,等.内固定治疗32例肱骨近端骨折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11):912-913.
[3] 黄海晶,庞贵根,张铁良,等.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8):1364-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