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批评角度浅析《罗马热病》
2011-12-01焦璐
摘要:本文以《罗马热病》为例进行文本分析,从女性批评角度来分析其中两位女主人公,作家通过细腻描写,塑造了因嫉妒而丧失理智的女性形象,揭示了西方社会男权意识形态下女性的情感生活和婚姻状态,以及女性之间的嫉妒和由此带来的后果,批判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虚伪,为女性的自我觉醒呐喊。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热病;女性批评;男权意识;自我觉醒
作者简介:焦璐,女,汉族,(1983-),陕西咸阳人。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法律外语系,现任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师,并在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学位。多次参与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阅卷工作,在教学中成果显著,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38-02
一、作者简介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20年出版的《天真的年代》为她获得了普利策奖。她的小说大多数描写她所熟知的纽约上流社会,也就是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老纽约旧事。伊迪丝•华顿和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同属“风俗小说家”。所谓“风俗小说”,就是指那种如实反映特定的时代、 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社会阶层的社会风俗、习惯礼仪的小说。并非所有的大作家文笔都非常优美,但伊迪丝•华顿的文笔是有口皆碑的。抒情的文笔又穿插着微妙的讽刺,构成了她突出的文体风格。从《快乐之家》、《纯真年代》、《老纽约》以及《伊坦•弗洛美》等杰作中都可以看出她观察敏锐细致、文字驾驭能力极强等特点。但同时,她对于男权社会中女性形象的描写颇为深入,具有很强的女性主义色彩。
二、“热病”—— 语带双关,嫉妒与愤怒之病
小说的题目是“罗马热病”(Roman Fever),题目本身就带有“双关”的含义。“热”(fever)在字典中可以查到这两层意思:其一,指因生病引起的高体温。故而泛指“疾病”;其二, 指“狂热”,指高涨的热情和癫狂兴奋的状态。所以, 以“fever”作题,作者赋予了小说两层主题:从表面来看,作者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涉及三人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关于友谊、爱情、背叛等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人类情感的主题,所谓的“罗马热病”所引发的误会只是其中的主人公在年少轻狂时演绎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实际上,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本质中对“激情”(passion)的攫取与贪婪是一种癫狂的、不正常的病态。“罗马热病”是“激情之病”,是“嫉妒之病”,是导致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的“文明之病”和“灾难之病”。
《罗马热病》讲的是两个上流社会的妇女——阿丽达和格丽丝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从她们在罗马度假时在罗马某个饭店的偶遇开始写起。在一个春光灿烂的午后,两个从幼时便是密友的中年孀居妇人在罗马饭店高高的露天看台上一边欣赏着古罗马广场遗址的壮观景色,一边悠闲地聊着她们共同的过往。故事从她们的一问一答中层层展开,作者精心地在谈话中穿插了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对她们以往情感纠葛的描述。如剥茧抽丝般,读者从她们始时沉着、进而警觉并唇枪舌剑、终时却荒凉绝望的语气里发现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两个女人共同爱着一个男人——阿丽达• 斯力德的丈夫斯力德先生。年轻的格丽丝与他曾约会于她们此刻正共同面对的地方:古罗马广场的遗址,而那场约会却是年轻的阿麗达一手策划的!年轻的阿丽达从祖辈那里知道夜晚的古罗马广场极其寒冷而潮湿,其特殊的环境非常容易让人致病——罗马热病(Roman Fever),即我们俗称的“疟疾”。她一心要保卫自己的爱情,为了除掉自己的情敌,她设计了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谋。她以斯力德的口吻写了信送给格丽丝,约她在一个月光清冷的夜晚在古罗马广场上约会。她的目的很简单却残酷得让人毛骨悚然:借助古罗马广场遗骸里蕴藏的奇寒让体格脆弱的格丽丝致病,从而不着痕迹地杀死她的情敌。可她没料到的是,格丽丝回了信给斯力德,斯力德则顺水推舟地赴了约会。事后,生了一场大病却侥幸逃脱死亡的格丽丝带着身孕匆匆地嫁了人。多少年过去了,孀居的她们带着各自的女儿故地重游,巧合地在同一地点相遇。面对着同样的月色、同样荒凉的古罗马废墟,阿丽达终于带着一丝愧疚和不变的嫉妒说出了潜藏在心底多少年的秘密。但她也从格丽丝那里艰难地了解到,那场约会不是格丽丝一个人的独自等待,她的未婚夫在那场她一手策划的约会里给格丽丝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女儿——芭芭拉。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两个女人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都伤痕累累。古罗马广场遗址留给她们的也不再是“激情”的回忆,而是满目的“荒凉”。
三、男权意识形态下的“女性特征”
通过文本分析,两个女主人公为了她们共同的爱人而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改变了两人一生的轨迹。数千年来男权社会的统治形成了强大的男权观念,“女性特征”是在男权统治的观念意识的标准、要求和规范下强制赋予女性的所谓“女性特征”。经过数千年的延续,男权文化的很多内容已经渗透到了每个时代男性和女性的观念意识中。大多数女性甚至将充满男权意识观念的许多对女性的要求、规范自觉地当作了自己的信条,女性以依附于男性存在为自己的信条,失去丈夫就失去了一切,为了获得男性的肯定与关注,不惜做出危害同类的事情,这恰恰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及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悲哀处境。文中阿丽达为了固守未婚夫,自己设计欺骗了格丽丝,虽然并不是真的想加害她,而只是希望能“让她消失几天,从而使自己能够完全占据德尔菲的视线”。
四、从被“同化”到“自我觉醒”
由此可见,在当时那个男权思想意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很多女性的思想意识里也不自觉地被同化,没有认识到女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的解放,而所有活动行为都围绕着如何能更好地获得丈夫的认可,如何能更好地在所谓的“上流社会”立足,以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正是因为女性长久以来受到来自男权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和渗透,才会有如此的表现。正如小说中的阿丽达,一心想要抓住丈夫,连自己多年的好友也要嫉妒,由此设计了一系列“计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没想到造化弄人,到头来却一场空。小说从人物的表情、行为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使读者不免对两个女性的结局产生意思怜悯、同情之心。她们都是那个社会下产生的“可怜人”。在为主人公命运慨叹的同时,也对男权意识下形成的女性扭曲的价值观、两性观而感到悲痛。阿丽达就是那个社会下众多被“洗脑”的女性缩影之一,她们以丈夫为依靠,而婚姻也成了她们用来炫耀的资本,所以不惜代价要保住这份虚荣心。她坚信婚姻就是恪守妇道,夫唱妇随,她自己不仅成为了婚姻的努力和丈夫的依附品,同时也以此来衡量其他女性。伊迪丝•华顿用细腻的笔触深刻揭露了男权社会下女性被禁锢、压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认识,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下的女性,必须遵从所谓的“女性特征”,温顺、美丽、以丈夫为荣、做一个听话的附属品,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很多女性为了获得以男性为主导的上层社会的认同,甘心情愿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在美丽光环的掩盖下,却是充满嫉妒、偏执、缺乏信任和无情的猜疑和算计。女性何时才能自我觉醒,才能摆脱男权意识影响,成为独立、自强,不依附于男性而快乐生活?这是小说读后值得思考的地方。伊迪丝•华顿因此也成了呼唤女性觉醒的作家之一。因此,小说的现实意义远远超越了小说本身。
五、结语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呼唤女性觉醒的小说家之一。《罗马热病》是伊迪丝·华顿以揭示上层阶级之间看似平静的表层之下所掩藏的丑陋和肮脏为主题的绝妙佳作。作者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男权社会下两个悲哀的女性形象。在同情之余,又带有一丝讽刺,讽刺了当时社会扭曲的价值观和婚恋观,批判了对女性的压迫导致的畸形的意识形态,也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关注,女性必须要学会自我欣赏,而不只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只有真正的独立,才能获得内心和生活上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Yang Daliang.1999. A History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Novels. [M]. Heilongjiang:Heilong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 宁欣译.女性主义的先知:沃顿夫人短篇小说选.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3] 杨建玫.华顿关注的世界.昌吉学院学报.
[4]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5] 李公昭.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