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欣赏与动手为核心的中学美术教育

2011-12-01康丽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
关键词:正确引导经典作品动手能力

摘要:在推进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作为平台,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兴趣爱好入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制定以欣赏与动手同步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通过欣赏经典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对美有所正确的认识,让经典的美术作品在学生的眼中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让学生在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打开学生的眼界,充分调动培养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经典作品;正确引导;动手能力

作者简介:康丽(1987-),汉族。河南漯河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82-01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有所增加,价值日益凸显。作为欣赏活动主体的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获得美术的知识和审美的愉悦。欣赏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获得欣赏的能力和方法。成功的美术欣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

一、构建开放、关联、可行的多维欣赏方式

美术欣赏教学时,学生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如何欣赏?”“美在哪里?”当我们看到《向日葵》时不在兴奋和激动,当我们对着《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再感到神秘甚至有一点厌烦的时候,我们眼中的经典形象还算经典吗?对美术作品理解的过程,就是对作品欣赏体验不断深入的过程。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循环的上升的过程。中学如何搞好审美教育,也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教师本身要有一个大的思想转变,要从单纯的技能教育转入以审美教育为主的美术教育。

首先,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授课的过程中形成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气氛。“人的性格就像金一样纯净执著、木一样刚真坚强、水一样柔韧包容、火一样热忱活跃、土一样坚实开阔。”现在的学生受到了太多外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很鲜明的个性和性格。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在讲授一件美术作品的时候,对观者的重视会让艺术走进一个更加宽阔的空间。这种观念对美术欣赏教学有着正面的激励作用,并且这种态度要贯彻美术教学过程的始终。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建立具有关联性的欣赏教学体系。我们在讲解一件经典作品的时候,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往往会对学生造成填鸭式的感受,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不了解这件艺术作品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故此必须在讲解经典作品的同时联系当时的美术史。故要把所要讲解的作品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看似简单的联系和比较关系作用却不容小觑。

另外,在经典作品和学生生活之间也要建立有效的联系。在向学生讲解一件经典作品的时候,尽可能的联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的交流與沟通。教师在选定课程的时候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找寻可行的欣赏方式,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欣赏方法才是教学实践的法宝。当下的教学只有一块黑板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针对美术教学来说,只凭着教师的一张嘴就让学生对经典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我们的经典作品,让视频和音频来冲击和调动学生的视觉调动他们的创作欲望,让美术课程成为学生扩展眼界和敞开心扉的美妙体验过程。

二、实现课堂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每个人都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都会为社会的进步与繁盛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所以美术教师这个职业的职责就是在课堂这样的环境中找到未来对社会有所作为的艺术家,虽然他们只是孩子,但每个人都有理想和属于自己的天赋。

那么,应如何入手呢?

首先,在教师讲解过学生欣赏一件美术经典作品之后,让每位学生写出观赏过这件作品之后的感受,尽可能地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讲出自己的感受。其次,在课本中我们所要讲授的内容中,有相当比例的欣赏是对经典名画的赏析。适当地让学生动手临摹书中的名画,让他们在自己的画纸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经典。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毕竟术业有专攻。最后,要扩展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全面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写生或是户外写生。让学生们在身边寻找发现美好的事物,并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最有价值的美丽。教师要努力寻找在每位学生身上的发光的点,以此来正确引导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用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在自我情感的支配下去描绘身边美好的事物。真真正正地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从心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总之,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美术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内在的创造性、造型表现欲望与外部存在的美术相碰撞,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的终极目标,这是21世纪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共同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曲振国 李天思.当代教育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金一鸣.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正确引导经典作品动手能力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正确引导孩子的“酸葡萄”心理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性心理
幼师手工课教学和动手能力实践探究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