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力的思考与实践

2011-12-01朱英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
关键词:感受力体悟主体

朱英

摘要:感受力,心理学生称之为感知觉能力,是把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混合在一起的概念。智力理论研究也认为,感受力是人的智力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感受力朗诵联想体悟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65-01

对于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感受力的几点想法

一、充分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力”的重要意义。

感受力是个综合概念,体现外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联,无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还是客观见之于主观,都需要感受力,同时感受力也是增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养感受力也是语文学科的内在使然。语文学科通过語言学习,达到传达感情、表达思想、理解世界、完善人格、丰满人生,这些无不与感受力相关。

语文教学中培养感受力是以“传道”,以“赋美”,以立人。文以载道,道于文中。中国文化中,“效法天地之道”乃是“道”之根本精神,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是通过主体的体积感受和体悟来认识文中之“道”的,列宁也说过:“不通过感觉,我就不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就是培养学生感受力来休道。

语文是艺术的重要表达形式,集语言、文学、思想于一体。学习语文本身也是学习艺术,感受艺术。语文所表现的美学,既有语言的格律之美,也有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之美,更有语言所营造的意境之美。所有这些,都是可读、可感、可触的。因此,培养学生感受没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学习语文也就是在感受美,体验美。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是进过专家反复遴选,千古流传的优美文章,有的蜿蜒曲折,有的巧妙比喻,有的清新凝练等。而缺乏感受力,就无法领略这些美,更无以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学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成为语文的本质特征,特殊人的生命形态的重要外在表征。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立人”的重要手段,“立人”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文本中所附载的道德、情感、认知内容都可以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素材和积极力量。特别是,对于文中的历史任务,人与人、人与事、人与历史在学生深切感受过程中,他们才能真正走进学习者的灵魂,成为塑造人格的积极力量。

二、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力的路径

感受力既是反映学生素质发展的综合指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感受力本身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方面,高感受力又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必然选择。

1、朗诵——培养语言感受力

朗诵一直是语文教学和组织教学的重要形式,可以综合调动学生眼、口、鼻、耳、脑的作用,对于理解朗诵内容,培语言感受力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本所选择的课文本身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堪称“阅读的音乐”和“文学的绘画”。通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在不断朗诵过程中,提高感受文字表现力的能力。当然,在朗读中一些具体的策略运用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感受力,一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语句的连贯性,逐步做到发音准确流畅,语调起伏有序;二要组合朗读,通过不同学生同伴合作,引导学生感受朗读的氛围,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三要模仿朗读,通过模仿专业人员、教师的朗诵,既培养了朗诵的准确性,也可以提高朗诵的水平,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

2、联想——培养美学感受力

语文给人以美感,其意韵是通过文字表达的一种意境,能够给读者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激发鉴赏者的无限想象,让鉴赏者在似实似虚、似真似假的迷离恍惚的想象中,从而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正如王国维所言:“词以境界为最上,由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优美的意境能诱发鉴赏者的想象:而丰富的想象力又能把鉴赏者带进超越于具体物象以外的、更广阔、更生动的艺术空间。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作品中的美学情愫,理解其中的修辞,让学生通过联想,引发新的美感,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憧憬美的审美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这远比语文教育的“字、词、句、章”的识记重要。

3、体悟——培养意义感受力

认识人的存在意义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核心目标,语文传递思想是同时也在帮助人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而对人生意义的认识是需要通过体悟才能达到的。因此,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教会学生学会体悟,体悟既是一种精神经验、一种获得精神经验的方法,也是一种主体改造自身精神世界的活动,它是在特定情境下,动态选择、提炼并融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处事经验与精神经验,在理性、非理性思维方式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主体新的精神经验体系的过程。哲学解释学认为,主体的前理解由三重含义,一是前在的理解,即主体心灵的能动性、判断力、理解力;二是语言、传统、历史;三是由主体依据当下情况选取出来的当下判断的前提。这已将体悟与存在的价值等同起来。在语文数学中运用体悟,也就是要帮助学生能够从本文的意义到主体的生存意义之建立一种联结。

4、创作——培养超越感受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目标。学生通过写作,把主体的经验世界与文本世界融合起来。学生如何理解世界,如何与世界对话,其作品就是其走进世界的一个通道,一个表征。创作不是生活的简单继续,而是一种创造,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归宿。这也是主体存在的家。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生活,表达其感受,又超越其感受,使得感受成为主体。因此,创作不仅是完成一篇作文,更是教会学生认识自我、感受自我和超越自我。

感受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当然也不是语文教学唯一目标,更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但由于语文教学集中了语言、文学、艺术、历史、思想等人文学科的综合内容,也成为世界各国从小学到大学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因此,在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感受力,就尤为重要,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感受力体悟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