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回顾及建议

2011-12-01李婷婷徐佳

青年文学家 2011年21期
关键词:外语教育回顾建议

李婷婷 徐佳

摘要:中国外语教育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同时,也不乏存在着令人深思的显著问题。回顾与反思,进一步对中国外语教育应如何与时俱进,与国外普遍认同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接轨,领会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服务我国外语教育的实际应用与需要,打造各自学校培养多层次人才的“品牌”,从而为建立起相对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实施体系和外语教育评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等外语教育政策所面临并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外语教育;回顾;建议

作者简介:李婷婷(1983- ),女,吉林四平人,硕士,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徐佳(1980-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1)-21-0049-02

中国外语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外语人才,无论是在对外交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和西方语言学理论研究相比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起步晚,突破性小;在教学过程中“费时低效”与“哑巴英语”等问题在实践方面,是造成许多外语人才社会适应性不强、知识面过窄、技能单一的根结所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解决问题之所在。

一、对外语教育政策的回顾

1950年起,国内的外语教育受语言学研究的影响,经历了转型期。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当时在外交上过度倾向于苏联,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俄语成为当时的第一外语。1953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设置的决定》,决定中说:“由于全国开设英语课的中学逐渐减少,计划今后只有少数中学保留英语课,因此,高师的英语系应大量减少。为此,决定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其他各校的英语系一律停办。” 由于我国的外语教育受前苏联的影响大都以静态的教学为主流。当时,用母语教授目标语(即语法—翻译法)这一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符合时代需要的外语人才。这些人才的共同特点是:几乎是“哑巴”英语,外语的阅读能力较强,但语言的交际能力及应用能力较为薄弱。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从过度倾向转为破裂,同时由于国内外形势随之变化,俄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时代,悄然消失,国家在外语教育方面以两项重要措施迎来了新的篇章:一是提出“学校教育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大力调整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开设外语课的课种比例”并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另一个是大力发展外国语学校。在新政策下,英语教育在60年代中期在我国有了新的进展,并逐渐地得到人们的认可及重视。然而,一场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刚刚起色的英语教育倒退并处于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后,外语教育事业受到重视,外语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英语教育发展更快。1978年至今,非英语专业的外语教学逐渐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个大学领导的重视,1979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关于语种的方针是:“当前主要的任务还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但也要适当注意日、法、德、俄等其他通用语种的教育。”①1982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中学语种设置,从全国来说,以英语为主,俄语应占一定比例,有合格师资条件的学校,可根据需要适当开设日语。”②至此,英语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外语。1987年,进一步规范化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正式开始。以四、六级考试成绩及通过率作为考核本校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导致“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成分很浓,造成新问题出现——产生一大批“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明显这于我们外语学习、外语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二、对外语教育政策的建议

在全球化时期的大环境下,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人们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的得与失》一文中指出:“外语界人士普遍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的外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社会挑战的中英文运用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敢于创新、独立开展与外语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适应涉外工作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对外国文化的评判能力和辨别能力,熟悉中外不同的思维方式,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如何培养高端人才,是当今各个高校的当务之急。

2004年,全国180所高校开展了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教学改革,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教学目标的变化、课程体系的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手段及形式的测试和变化及评估的变化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自从我国正式成为WTO的一员,社会对懂英语,能够灵活运用英语的具有交流、沟通能力的人才更是迫切需要,人才的培养来自高校的外语教学质量,如何高质量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然而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完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师资力量,由过去专科、本科学历演变为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同时大专院校把外语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学位者优先考虑作为人才选拔及录用方面的要求。教师队伍的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不断引进,使教师将教学和科研巧妙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积累经验,用科研总结并指导教学,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其次,教材与时俱进,内容不断升级。“一纲多本”是外语教材编写的核心,无论是精读、写作、听力、泛读等书籍,各家出版社都编辑各自的教材供师生挑选。而今,大量国外教材的引进,也成为学习者的备选,但这种教材和“本土教材”(中国人编写的教材)相比,学生对外国人编辑的教材在语言学习方面不能完全适应,而本国编写的教材虽然在语言水平和前者有些差距,但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在挑选时,应以实际情况而定。再次,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应用到教学中来。与传统侧重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更侧重计算机在教学中有机的运用,学生也可借助其来学习语言。由于CALL教学模式,手段多样性,信息海量化,交互便捷式,将成为外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最后,成绩体现的新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可以体现出外语水平的考试不断出台,其中利弊相当。在《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的得与失》一文中,提到:“测试是外语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教学是第一性的,语言测试服务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言测试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测试工具,公正、准确、客观地评价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它提供的反馈信息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正反拨作用(positive backwash effect)。”

为适应未来、新环境、新时代对大学英语教育的要求,本着培养“新人才”、“卓越人才”角度出发,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工作仍任重道远。英语学习是个连续的过程,而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英语教学衔接不畅,造成相对脱节的局面。应试教育作为考核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主要衡量标准,呈现出教师以单词、知识点和语法为主,学生以主要背单词为主的教学模式单一的局面。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师资力量不够雄厚也是问题之所在。英语作为一种应用型的语言,在当今社会,对语言交流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上专门培养口语能力的教学机构,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沟通、交流应用能力强的人才。

三、结论

中国外语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无论是在外交上还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是有目共睹的。高校外语教育为各个领域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卓越人才。虽然成果是显著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单要在国家事务中有所体现,更应该在外语教学中体现出来,如何将“中国特色”运用到研究和教学中来,将成为创新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p1668。

[3]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4]邢文英、程红、王永利,中外高校外语教学比较研究[J],河北学刊,2008(5)。

[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朱中都,论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弊端及改革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7(2)。

[7]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3)。

[8]李予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1(2)。

[9]戴炜栋,张雪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J],外语研究,2001,(2)。

[10]金志茹、丁丽蓉,试论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外语教育回顾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论音乐社团活动运用于韩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试析智能语言技术对外语教育的冲击
南美洲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和今后发展趋势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