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念萧珊》看“真实”的巴金
2011-12-01关惠文
关惠文
摘要:《怀念萧珊》是巴金晚年重要的著作《随想录》中的名篇,人们爱读它,却不忍卒读。它是巴金用积压已久的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悼亡文章。通过朴实的语言,自然的风格,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无技巧”的艺术境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金,一个说真话的巴金。本文从《怀念萧珊》的文本出发,从它的语言,内容,艺术技巧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四个角度分析巴金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真实,以及这种真实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巴金;《怀念萧珊》;真实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011-02
《怀念萧珊》是巴金晚年重要的作品《随想录》中的名篇。巴金在《随想录》后记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觉得我开始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因此,说真话也就成为巴金最重要的一条信条,《随想录》又被称为是“说真话的大书”。
《怀念萧珊》是巴金用积压已久的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悼亡之作,也是巴金一家的悲剧,是个特定历史时代的悲剧。它有着巨大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篇看似十分平凡的散文竟然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效果呢?那就是真实。
巴金曾经说过:“把心交给读者!诚恳地,负责地讲话,讲作者自己要说的话。”《怀念萧珊》这篇文章,无论是从语言上,内容上,艺术技巧上还是作家所表达的情感上都是真实的,鲜明地表现出巴金创作中突出的特点:真实。
一.朴实的语言。
这样一篇让人泪流心痛的散文,却没有一个华丽雕琢的辞藻,更没有为了博取他人的同情而刻意地矫揉造作。通篇散文采用了大量的叙事,回忆了许多萧珊在世时发生的事实,十分朴实。还有在第三部分中巴金与病床上的萧珊的那段感人至深的对话,完全是生活化的语言,却让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朴实的语言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汪曾祺曾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到:“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得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出了多大的信息。”前苏联著名的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书中提到:“散文一直是普通的,节约的,容易的,正确的话语。”由此可见,巴金正是抓住了语言尤其是散文语言的特点,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打动感染了读者。他的语言不以辞彩取胜,也不追求奇峭警醒。明白晓畅而又圆熟的语言,随着热情的波浪傾流。叶圣陶曾经这样评价巴金创作时的语言:“看似率意挥洒,脱口而出,实则‘熟练自如,炉火纯青。”这种寓精深于平淡的语言艺术,不但是作家笃挚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他几十年勤奋锻炼的功力所致。
二.在内容上,主要记叙了生活上的琐事。
《怀念萧珊》虽是一篇悼亡之作,却一反传统的将人物英雄化,甚至神化,而是通过记叙了几件身边曾经发生的真实的琐事,如:萧珊为了不让“我”挨打,偷偷地去报警,结果被狠狠地抽了一下,同“我”一起被关在马桶里;她也常常问我:“你的问题什么时候解决呢?”……她说:“日子难过啊”但又马上加了一句“要坚持下去”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美丽的灵魂。巴金曾反复强调一句话:“我写作如同生活”,这也必然促成巴金写作的真实性。
三.在艺术上,巴金主球一种朴素自然的风格。
《怀念萧珊》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更没有为了博得读者的同情而刻意地矫揉造作;《怀念萧珊》就如同一股清风吹拂在读者的心田。我们看不到什么高超的艺术技巧,而是将之融化在作品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中,犹如水中之盐,虽有咸味而不见盐形。这种艺术境界,巴金称之为“无技巧”。“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这是巴金提出的艺术观点。这种“无技巧”的艺术境界却往往更容易打动读者。在《怀念萧珊》中,作者用近乎流水般的叙述,将萧珊在文革期间遭受的迫害以及临死前的痛苦,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正是这种“无技巧”,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巴金,而不是大作家,大文学家的巴金,从而拉近了读者与作家之间的距离,易于读者感受作者的心境。就是在这种朴实自然的风格下,运用了“无技巧”的创作,才让我们读到了一篇感人的佳作,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金。
四.发自内心的情感倾诉。
在《怀念萧珊》中,巴金把他全部的情感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如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对于萧珊的死,内心无比痛苦,“我没有流眼泪,可是我觉得有无数指甲在搔我的心。……我想,我比她大三十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我想,这是多么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 ,挂上“牛鬼蛇神”的小纸牌,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妻子。”“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等等,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巴金那颗跳动的心,他没有讲究含蓄,幽默和技巧,而是直抒胸臆,一泄无余,让人感到十分亲切,贴心,仿佛是一个熟朋友在诉说悲哀,也同读者产生了共鸣。这就是真情的力量,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他人。更重要的是,巴金在《怀念萧珊》中,抒发的不仅仅局限于对萧珊的怀念,他把自己看做是人类的代言人,常常指出他倾诉的是人类的感情。他虽然写的是个人的遭遇,但又时时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过程联系在一起,使散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都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了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十年文革,使多少无辜的家庭遭遇了家破人亡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剧,由这场浩劫带来的种种灾难而引发的人们的思考,我认为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也使这篇散文突破了狭小的个人遭遇的简单记叙,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反思。这使得这份感情在“真”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大气。
总之,《怀念萧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金,一个谦卑的巴金,用朴实的语言,记述身边发生的琐事,用一种朴素自然地风格和“无技巧”的艺术境界,抒发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涌出,向读者倾吐着自己心头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通篇文章都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与怀念,甚至把痛苦的记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感情的凭借.因此他能在文章中从容地写妻子的死,以及死前那一双美丽的眼睛,作者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种艺术境界在他中年以后的创作中才逐渐成为自觉的追求,这篇文章从艺术构思到遣词造句,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色,不雕琢,不虚设,无拘无束,笔到情至,使新时期散文创作中一片优秀的悼亡之作.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金,一个讲真话,抒真情,淳朴自然的巴金,他这种追求真实的创作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①刘勇,尚礼 《现代文学研究》 北京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一版
②汪应果 《巴金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10月第1版
③陈思和,李辉 《巴金论稿》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4月北京第1版
④贾植芳,唐金海,张晓云,陈思和 《巴金作品评论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年12月第1版
⑤马德俊,张学正,周相海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第2版
⑥童庆炳 《文学理论新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2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