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封建礼教重压下的牺牲品
2011-11-29李俊容
李俊容
摘要:对妇女问题的探索是鲁迅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从属于反封建的总主题,又具有自身的若干特征。鲁迅的小说名篇《祝福》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着重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成因,从而认识鲁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深刻地解读鲁迅的反封建思想。
关键词:祥林嫂;悲剧;封建礼教
鲁迅的小说,围绕着揭露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罪恶这一中心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地透视了旧中国社会的病容。本篇作品通过祥林嫂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中艰难地求生、苦苦挣扎、饱受折磨,最后终于走投无路,惨死街头的悲剧,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无情吞噬。透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我们不难看到当时那个“老中国”的病容,我们仿佛听到了鲁迅在娓娓地讲述着他对旧中国妇女命运的思考。
一、哀其不幸,愤怒控诉封建统治的吃人本质
首先,经济关系是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对立关系建立的基础。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立关系造成的结果。鲁四老爷之所以雇用她,也无非是因为祥林嫂“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实在是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才使鲁四老爷得以主宰祥林嫂的命运,才使祥林嫂小心翼翼地适应着“老主人”家里的一切。最后,四嬸子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终于夺去了祥林嫂的生命。
其次,《祝福》的深刻性在于,作者的用意并不是揭露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将笔触深入到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体系,深刻揭露了封建道德对祥林嫂精神上的虐害。
祥林嫂的再嫁,是这篇小说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这是她最大的耻辱,是她一生抹不去的污点,也正是鲁四老爷这样的封建卫道者容不得祥林嫂的根本原因。这种矛盾的现象充分暴露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在其本质上是何等的荒谬和可笑。
最后,祥林嫂的悲剧还告诉我们,封建统治者常常以各种迷信思想从精神上愚弄、毒害广大民众,这是统治阶级用以残杀民众的一把软刀子。沉重的精神枷锁,使“祥林嫂们”虽然忍受着不公正的道德规范,却“毫无异言”,因为她们的精神也同她们的体质一样,成了畸形。
二、广角扫描,全面暴露下层社会的愚昧、麻木和庸俗
上流社会的罪恶,是高悬在祥林嫂头上的一柄利剑,然而,活动在她周围的,更多的是那些下层社会的民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小人物更是将祥林嫂推向苦难深渊的直接杀手。
祥林嫂每次来到鲁镇都是靠了卫老婆子的帮助,是她给了祥林嫂一条求生的路,谈起祥林嫂的身世,她也总是充满了同情。其实,她之所以介绍祥林嫂来鲁镇帮工,无非是为了满足鲁四老爷家的需要。在“绑人事件”中,她充当了极不光彩的角色;祥林嫂离开鲁家以后的遭遇,都是由她发布的,这些“新闻”后来都成了人们嘲弄祥林嫂的笑料,卫老婆子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媒婆的角色。
柳妈——祥林嫂故事最“热心”的听众,也是封建迷信思想的忠实信徒。她认为祥林嫂被迫改嫁而没有一头撞死,就是自己依了的;她认为祥林嫂嫁了两个男人,死后就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她的话给祥林嫂带来了无穷的恐惧。她的捐门槛的办法也并未得到鲁四老爷的承认,反倒是给了祥林嫂最后的致命一击,而且使祥林嫂白白地花去了辛苦了几年才攒下的十二块大洋。每当祥林嫂诉说自己的不幸时,她总是最热心的听众,还不时地插上两句。在她的逗引下,祥林嫂一次又一次地揉捏着自己那本已千疮百孔的心灵。而柳妈则从祥林嫂的叙述中得到满足,并且,“第二天早上,谈话的内容即又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她对祥林嫂的死,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这一人物,正应该如鲁迅所说“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在鲁镇的“社会”里,祥林嫂的皮肉以至灵魂,不也经受着这样的噬啮了吗?在鲁迅的作品里,这正是他对“无声的中国”的旧时代象征性的艺术概括。
三、怒其不争,冷静剖示人物自身的思想与性格弱点
在对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因素进行一番思考以后,我们不得不返回人物自身作抵近的审视。不难发现,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因素之外,人物自身的性格弱点也是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强大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祥林嫂曾经多次反抗过,她反抗得“真出格”。殊不知,她的反抗其实正是在维护着那个将她一步步推向绝境的封建制度本身。为了反抗婆婆的虐待,她逃出来做工;为了反抗婆婆的逼嫁,她以死相拼;对地狱的存在,她表示过怀疑……真有一种“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哀。在鲁家做工期间,“她整天地做,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这是一种受剥削的奴隶生活,本来是极不公平的待遇,“她却满意”,多么可悲。她既不能认识到造成自身悲剧命运的根源,更不能找到一条摆脱悲惨命运的正确出路。她的反抗本身,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些事件更进一步使人认识到,封建道德和封建迷信在祥林嫂的精神上烙下了多么深的印痕。
四、艰难求索,努力发掘人物精神上的闪光之处
鲁迅的小说之所以多次提到农民问题,一层深于一层地从各个方面来揭示群众的落后和冷漠,目的其实是在不断地探索革命的前途,用形象的画面来宣传“唤起民众”的重要性。因此,尽管他的小说的基调大多数是沉重的,似乎作者是在反复地向我们描述着这“铁屋子”里的沉闷,但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他的每一次描述中,铁屋子里都会令人惊喜地透射出一线亮色。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发起猛烈进攻。鲁迅的小说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祥林嫂对地狱的大胆怀疑,子君对封建势力的顽强冲击,汇入到五四运动的洪流之中,必然会在思想界燃起熊熊的烈焰,照亮无数后来的“祥林嫂”们。她们会在“祝福”之夜勇敢地站起来,去迎接一个光芒四射的黎明。
参考文献:
[1]朱晓进,唐纪如.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95.
[2]鲁迅.准风月谈男人的进化.鲁迅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289.
[3]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77.
[4]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1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近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