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之效高在哪里
2011-11-29王文明
王文明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更加深入。近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都在打造高效课堂,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主旨都是在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种教师设计“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探究,然后相互合作,展示交流,共同评价总结的新的课堂模式正在各地试行并推广。尽管许多细节有待完善改进,但我认为其发展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
就像其他改革一样,每当打破一种旧规矩,创立一种新模式的时候,总会有些人不习惯,感到痛苦,甚至反对,他们总认为,教师几分钟就能讲明白的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费几十分钟去探究;一两个课时就能教完的课文,何必让学生用三四个课时来完成……他们只看到时间投入的不同,却没弄明白收益的巨大差异,况且教育方面投入产出的效益有时是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的,那么我们搞“高效课堂”,它的效果到底“高”在哪里呢?
一、高效课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学生至多不过是读了几遍课文。老师滔滔不绝分析,学生昏昏沉沉听讲,学生不知道该掌握什么,学与不学考试时也没多大差别。实行“高效课堂”,老师闭上了嘴,只在导学案上设计“预习提示”和一些学习要点,并指导一些学习方法。上课时,每个同学要在小组内展示学习成果,对一些含义深刻、情感充沛的重点语句,要在小组内交流探讨,每个同学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小组要推选出或总结出最能代表本组意见的结论在班内展示。学习小组还要根据每人的学习情况作量化评价,小组之间的学习成绩在班内又要形成竞赛。这样做,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也让学生有了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同时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学生享用终身、受益无穷的。如果我们教师只是给予学生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吗?如果我们在中小学阶段不培养出学生这种能力,你不认为是一种罪过吗?
二、高效课堂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品质
过去,我们的评价制度以考试成绩名次排序为主,学生之间个人奋斗、不正当竞争的风气较重,虽然也出了一些尖子生,但也培养了不少“差生”。实行“高效课堂”,学生之间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决不开口。一个学生有了疑难,首先在对子组内探究,如不能解决,再依次提交四人小组、八人小组,直至班内。由于成员之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结构形式和以小组整体表现为标准的评价模式,使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优秀生在帮助别人时,巩固学习成果,“差生”在同伴教育中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向心力,这样,还能不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种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品质,不光对学习有好处,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发扬光大也是很有益处的。
三、由于高效课堂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师生能共同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极大地开发了课程资源
传统课堂是教教材,老师一学期用四分之三时间教完课本,四分之一时间复习,考试结束就完成教学任务。实行“高效课堂”,老师是用教材来教,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课堂上新生成的东西,很多超出了老师的预设,打乱了老师的安排。但我们教师要有大语文教学观,把我们的“手掌心”尽量撑开,让“猴子们”来随意翻腾。前段时间听课发现许多令人惊喜的现象:学生在完成老师预设任务的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许多自己的学习成果。一次听《七律·长征》一课,学生展示了自己搜集的红军长征地图、自己的毛笔书法,播放了以《长征》为歌词的歌曲。听《将相和》一课,学生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还展示了网上搜索的两首古诗《赞廉颇》《赞蔺相如》。听《杨氏之子》一课,看到学生在欣赏古人语言艺术的基础上,表演了相声、小品片断,对一些广告语、提示语进行解说,充分表达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领悟和热爱。这些做法,尽管有人认为费时耗力,但无一不是在落实语文目标,无一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了课堂的内容含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尽量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高效课堂”的好处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转变观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我们就会跟上课堂改革的步伐,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林州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