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举制的废除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2011-11-29张俊来

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8期
关键词:选官科举制新式

张俊来

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决定第二年将所有乡试、会试及各类科考一律停止,以后所有入仕者都必须出身于新式学堂。科举制的废除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社会问题,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各种反响。如果说上自朝廷高官下至莘莘学子对废除科举的反应,大都仅在教育制度或选官制度层面上,对这项变革做出或褒或贬的评论的话,那么少数中外有识之士却看得更深更远。维新时期曾痛斥科举之弊端的严复则认为“此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将这一举措比作秦始皇废除封建制,设置郡县制的划时代改革。当时《时报》亦载文为之欢呼:“胜矣哉?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薄海臣民之欢听。驱天下人士使奋起精神财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他们超越了对废除科举制所产生的具体社会效果的评价,或多或少预感到科举制的废除是重大变革的前兆,是不可避免的,并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诚然,科举制相对于隋以前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等选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因此,尽管它存在弊端,受到历史有识之士的批评,但仍历千年而不衰。然而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到戊戌变法之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下,经朝廷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彻底废除。千年古制废于一旦,缘由应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去寻找。

一、科举制对知识的规范已无法抵挡“西学东渐”的大潮

科举初兴时代,传统文化——“中学”一统天下,科举制对知识的规范与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之间虽有矛盾但不严重。明初实行八股取士以来,“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就连传统正宗学问——经史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首先是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而采取“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致西方文化逐渐传入,国人由惊叹新奇到趋之若鹜。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的几十年间,由于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西学东渐”已成为汹涌大潮。“中学”日趋势微,科举制所规范的那些时文制艺的文字游戏,对于社会的发展更是无足重轻。由此,科举制已无存在的必要了。

二、科举制所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据统计,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到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随之兴起。这就必然需要众多具有新知识的人才;清政府新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商部、学部、外交部、法部、邮传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事人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和选拔出这类新式人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故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已不可避免。

三、科举制成为新式学堂兴起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为解决人才的匮乏,清政府采取建立新式学堂的办法来培养人才,曾实施过改书院为学堂、制订新学制等措施。但由于统治者未认识到科举制弊端之根本,严重地阻碍着新式学堂的发展。其具体表现:

1.科举制与新式学堂争夺生源。新式学堂与科举制并存,不少人尤其是内省地区士子观念仍然守旧,不愿意步入新式学堂,对科举取士死心塌地。而且“学校之课程有定,必累年而后成材,科举之诡弊相仍,可侥幸而期货售”。所以“人见其得之易也,群相率为剽窃钞袭之学,而不肯身入学堂,备历艰苦”。可见,还有不少人不愿去求那些难懂的洋问题,而侥幸地寄予科举却不入新学堂。

2.科举制影响新式学堂办学经费的筹集。办学堂需要大量经费,但这类筹款很不容易,因为此时清政府已财政窘困,国库空虚,再加上“经费所以不能捐集者,有科举未停,天下士林未朝廷之意并未专重学堂也。然则科举若不变通裁减,则人情不免观望,绅富孰肯筹捐?经费断不能筹学堂断不多。”由此事实表明,科举制与新式学堂之间的矛盾已到了不可并存的境地。

四、选官制度的变通为科举制的消亡作了准备

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一般无特殊身份的士子都只有通过科举才能入仕。但自洋务运动开始以来,由于科举取士难以选拔出经世致用的人才,于是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

1.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有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广东同文馆也规定毕业生才能出众者可“调京试用,授以官职”。船政、水师、武备等军事学堂的毕业生也都是学以致用,授予军职或做候补官员。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也规定:“大学卒业,另有文凭者作为进士,引见授官”。

2.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建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1903年,清政府颁发张之洞拟奏的《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各学堂毕业者,根据学历分别授予拔贡、举人、进士、翰林出身。从此形成了留学生入仕为官的遴选机制。

3.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研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试、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在科举制以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之人才。其中凡有经济特科录用者,如同政途出身。这些选官制度的变通,打破科举取士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样不仅使科举制的时效大大降低,也使其在人的心目中的价值大打折扣,从而为科举制的废除做好了过渡和准备。

综上所述,清末科举制已成为社会对新知识、新人才需求的障碍,成为新式教育发展的桎梏,成为新选官制度形成的绊脚石。这表明科举制已严重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它在一个关键的位置上阻碍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统治者试图通过改革挽救危机局面的力度加大,科举制的废除便势在必行了。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效应,尤其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作者单位 河北省郑口中学历史组)

猜你喜欢

选官科举制新式
新式汽车
希望不是作秀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甘露/新式婚爱珠宝《爱will》放大你身上的幸福光芒
“科举”
Cartoons
新式可伸缩性布朗式架的改良及应用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我国选官制度演变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