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传播对静态摄影的影响
2011-11-29徐竟涵
徐竟涵
摘要:网络时代的摄影影像传播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特点。网络传播不但改变了摄影影像的制作理念、存在形式和传播形态,也对摄影本身及摄影从业人员造成较大的影响。立足于静态摄影影像,对网络时代摄影影像传播进行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静态摄影;网络传播;影像品质
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人们通常把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传统报纸、广播和电视几大阶段,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而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如今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人们对互联网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前三种媒介形式。现在,当我们得知发生了某件国际或国内大事时,我们想到的可能不是翻阅报纸或打开电视,而是直接到互联网上去搜索相关的信息。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重要媒体形态。在进入网络时代的同时,我们又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时代,影像成为人们快速、直观地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这个时代,“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①
影像包括静态摄影、电影、电视等多种形态,本文仅在此探讨狭义的静态摄影影像。在传统媒介时代,静态摄影影像的传播途径一般是平面媒体,而到了网络时代,影像则借助网络进行传播,这便造成了摄影影像传播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特点。
一、网络摄影影像的传播特点
网络的影像传播,是以相关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决条件的。其中,数字化影像、数字压缩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为影像的网络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
网络媒体和先前的几种媒体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特别是进入web2.0时代之后,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具有优势的网络媒体也为网络影像传播构建了良好的平台,使其在宏观上具有一些不同于以往影像传播的新特点。
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是以光速进行的。广播和电视虽然也具有光速传输的特点,但由于这两种媒体往往属于主流媒体,在上面发布信息要经过严格审查,并且要通过专业的基站进行传播。网络与其相比,任何一个使用者都可以把自己的信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终端进行上传,更具有一种便捷、快速和随意的性质。对于在网络上传播的具有新闻性质的影像信息而言,有时候会具有现场直播的效果。
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和多元性。互联网是目前覆盖面最广,涉及人数最多的媒体,通过任何一个电脑终端,都可以把信息传输到世界上任一角落的其他终端。并且,在目前的网络中,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被消解了,“把关人”的角色也得到了淡化。此外,互联网可以把海量的信息进行高速的传输。这些条件都使得互联网比先前任何一种媒体都具有信息的大容量和多元的性质。目前,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获取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的影像信息。
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受众广泛的参与性和信息的互动性。互联网使影像信息传播具有空前的广阔性,众多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这些影像信息进行分享和下载。另外,网络上的影像传播还具有互动性。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留言等方式对影像进行评价。而影像信息的点击率和下载量也从另一个方面给影像发布者以反馈。用户对影像文件下载后,甚至可以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其进行修改后重新上载到互联网进行传输。
除上述几点外,网络影像传播还具有一些其他特点,比如影像传播者的匿名性、网络影像的权威性和可信性被削弱等等,我们这里不再赘述。
二、对网络摄影影像传播的思考
毋庸置疑,网络传播已改变了摄影影像的制作理念、存在形式和传播形态。本部分将主要探讨网络传播对摄影本身,及对摄影从业人员所造成的影响。当然,网络给摄影影像带来了迅捷的传播方式,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必须省察的。
(一)对摄影本身的影响
1.摄影影像品质的部分丧失
传统摄影时代,对影像品质的追求是摄影一贯的标准。人们之所以对选用不同品牌的镜头或者不同类型的感光材料津津乐道,是来源于对影像品质的极端尊崇。而摄影作为艺术,除了影像本身所承载的“文本信息”,摄影作品的物质载体(胶片)所独具的“载体信息”也很重要,比如影像颗粒是否细腻,影像反差是否细致,色彩的过渡是否柔和等等。
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上存在的影像必然会受到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快,需求的信息量大”这个特点的影响。从主观层面上说,考虑到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的问题,影像压缩率和传输效率等问题,影像发布者渐渐淡化了网络影像的“载体信息”,而愈加强化了其“文本信息”;从客观层面上说,数字影像本身由于CCD成像技术过于“客观”而丧失了拍摄中很多偶然但极具人性色彩和艺术感的因素。另外,数字影像在存储媒质方面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不会产生“载体信息”的变异。这些原因导致了数字影像“载体信息”的淡化,而“文本信息”则得到强化。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网络影像受众也逐渐在网络的影像海洋中淡忘了视觉艺术应该具有视觉质量这一品质标准。
摄影作品的欣赏方式大致有三种:在美术馆中欣赏原作、观赏画册等印刷品、在互联网上观看摄影作品等。影友于翔在偶然得到一幅摄影原作并与印刷画册中的同一影像进行对比后惊呼:“我明白了在这之前所看到的几乎所有印刷精美的画册都不过是原作的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已,同时也明白了摄影术虽然具有易于传播的特性,但这个社会的发展与传播的发展,已经拖带不起摄影术本身笨重的精美。”②画册的质量尚且如此,互联网影像就更无法与摄影原作相提并论了。
欣赏艺术原作,除了作品本身高品质的质量因素,更重要的是观摩艺术真品时在观众心中所产生的仪式感和敬畏感。观摩原作是和作者的交流,是和作品中生命信息的相通。而网络把接触艺术变成了一件很随意的事情,无论是文学、电影,还是绘画、摄影,网络多媒体把多种功能合而为一,但却损失了不同艺术形态独有的欣赏方式和欣赏环境,这样,这些艺术形态在网络上的消费就有变为“快餐消费”的危险。
当然,客观地说,网络影像品质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当前网络传播的技术特点如带宽、网速等因素的局限决定的,而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影像的品质也将得到部分改善。但对于网络影像受众而言,不应该由于接触大量网络图片就对摄影艺术本身产生麻木和误解,认为摄影就应该是这样的品质,好比看多了DVD影碟就认为电影就是如此品质一样。在适当的时机,还是应该到美术馆观赏,至少也应该通过印刷严格的画册来接触摄影艺术本身。
2.摄影日益由艺术形态转化为传播形态
传统媒介时代,摄影一般被认作是艺术形态,以艺术的定位被创作和传播,多见之于画册、画廊和美术馆。
进入网络时代后,媒体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信息成为左右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影像信息在传媒中的大量应用,其作为新闻信息和娱乐信息传播工具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遵循短平快的传播方式,使其日益成为一种信息传播形态。其原初的精雕细刻的创作方法、明心见性的艺术气质、凝神专注的鉴赏方式则被进一步削弱。
另外,顺应网络影像传播观念,网络也催生了一批新生代的网络影像艺术家。他们多是年轻人,具有敏锐的情感触觉,以短平快的摄影、极富个性化的摄影或私摄影的形式,完成对生活断面瞬间的记录或个人感情的细腻表达,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3.静态摄影的地位被削弱
和印刷媒介时代相比,静态摄影的重要性在网络时代被削弱了。越战期间,黄功吾拍摄的被燃烧弹烧伤女孩的照片,人们对越战的结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在当今,人们对媒体上传播的海量照片已变得麻木。在伊拉克战场上,除了美军虐囚的照片外,又有哪些照片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呢?
此外,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流媒体”的发展,网络上的静态影像如今已经受到动态影像的严重挑战,尤其是单幅的静态摄影作品,更容易淹没在影像的汪洋大海之中。英国摄影师提姆·赫德林登(Tim Hetherington)曾说:“纸质媒体出现衰亡,网络播放的确是主要媒体,该媒体具有能进行创作的最多可能性,而且能有大量观众。但我们与荧幕的关系是与动态影像有关,因此,静态影像在荧幕上空间很小。在网络播放的形式中,摄影基本上是没有出路的。”③
为了应对这种状况,静态摄影一方面要出奇、出新,一方面要尽量放弃单幅,进行更多深入的专题性的努力。
(二)对摄影从业人员的影响
1.摄影创作人员的分流和越界
数字影像和网络传播对摄影人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摄影的门槛降低了,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这也使得一些受雇于专业图片社的摄影师丢掉了工作。某些图片社解除了与签约摄影师的合同转而向世界各地的自由摄影师索稿,这便是由于数字影像传送便捷所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互联网对于增加客户,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也提供了很大帮助。其一,图片交易方式的改变,使摄影师在网络上传输及出售作品更为快捷;其二,摄影师如今可以很方便地建立个人网站、图片博客等,给自己的作品以展示空间;其三,网络上还有不少专门网站收购摄影师的作品,或者提供空间供摄影师上载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销售。
如果辨证地看待网络时代摄影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图片的质量下降,对较低质量图片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反而促进了高精度和良好创意的图片在商业用途和艺术展览途径的地位提高,掌握了高超摄影技法的摄影师仍可以找到用武之地。而从传统摄影与数字摄影的关系来看,大多数人转向数字,也更加明确了传统胶片摄影师的角色和努力方向,传统胶片摄影如今更多进入艺术收藏市场。
摄影师的越界是网络时代又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加上网络传播的快捷,专业摄影记者可能受到来自“草根”的强力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一部分专业摄影记者另辟蹊径,采用更高画质的摄影设备和精雕细琢的手法进行拍摄,以便让自己的作品在发布新闻之外,还可以进入展览馆和艺术市场。从这个角度讲,这类新闻记者又兼具了摄影艺术家的身份。
总之,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促成了摄影队伍的变化,一方面,摄影人员逐渐细化分为从事摄影工作的摄影师和从事摄影创作的摄影艺术家两大群体;另一方面,有些摄影师也可以身兼数种角色。同样,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也导致了摄影工作方法的分流,传统胶片摄影、高精度的商业摄影更追求精致的制作;新闻摄影更追求快速、报道角度新颖;而观念摄影、数字摄影则更追求观念和创作手段的多样、独到。
2.图片编辑、评论家角色的强化
上文提到,网络上的影像传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和多元性,这使得传统媒体所具备的权威性某种程度上被消解,“把关人”的角色也得到了淡化。但是,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每天都有无数人上传大量的图片和影像,如果没有图片编辑、评论家的比较权威的意见,我们可能会变得无所适从。因此,在海量信息时代,虽然存在某些技术操作层面的难题,“把关人”或图片编辑的地位却变得更为重要,他们需要为公众过滤和编辑图片,以免公众被数百万的照片所淹没。
当然,单单依靠外力的帮助是不够的。网络时代的观众要掌握一定的影像基础,“武装”自身,要建立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体系,不随波逐流,面对海量的图片信息要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而对于在网络上寻求影像信息的人员,更需要有高超的影像鉴别能力、出色的网络操控能力和导航能力,以便在浩如烟海的影像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综上所述,静态摄影影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表面上看只是传播形态的改变,但深究起来其改变却是多方面的。在一个“流媒体”时代,静态摄影影像虽然不会轻易消亡,但我们对其产生的诸多问题都需要重新定位和思考。当然,即便当今学界对于网络对摄影影像传播的影响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局,只有尽快适应、迅速调整,才可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注 释:
①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會科学院出版社,2002:72.
②于翔.24英寸巨幅相机诞生记.大众摄影,2005(7):112.
③江融.虚拟研讨会.中国摄影,2009(6):60.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