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新课程下的变化
2011-11-29张耀先
张耀先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也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本人根据十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尝试从几个方面去探讨在新课改革背景下如何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并希望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把握好课标
每节课要让学生明白课标,对课程标准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是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关于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标准;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评价和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依据。整体审视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灵魂,因为课堂教学就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落实展开的。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有宏观的和具体的界定,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而“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而学?”
二、教学过程是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细细分析新课程标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思路第二点就明确提出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作初步探讨:
1.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中。
2.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必须通过主体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己的摸索去发现,教师将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充分思维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只注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让学生提出问题,它造成了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依赖倾向,无形中抵制或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中国边疆的新危机》一课中,让学生先看书,然后提出问题,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英国看中了西藏这个穷地方,为什么选中这一地方侵略“”,就颇有闪光之处。
简单而言,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这一点,在新课程改革中是很重要的。
三、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实际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消除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重“教”轻“学”的弊端,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对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对学生要分类指导。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正确、公正、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如“评价汉武帝”“评价唐太宗”“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过”等等。这是初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四、教学评价要指向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就历史学科教学来看,其教学目标应着力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这也是由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然而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还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何者重要何者次要而争论不休,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立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其实在我们看来,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在脑海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我们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而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在涉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和层面,提出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的课程目标。
以商鞅变法为例。商鞅个人的改革勇气和大无畏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渲染,以期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积极影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教学中,北魏孝文帝为推进改革而不畏艰难险阻的改革毅力,是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如学习“闭关锁国”这一历史内容,要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和体会到,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渗透和互相交流中前进的,若是脱离这种交流和渗透,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我们认为,学生如果能产生这种认识,那么便说明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取得了明显地进步。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我们只要用发展的态度去对待教学改革,那么就一定能够把握高中历史学习的脉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汝州市第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