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鲍勃.迪伦为什么不吸毒

2011-11-28吴虹飞

市场周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迪伦鲍勃流行音乐

吴虹飞

侗族,作家,幸福大街主唱。出版《小龙房间里的鱼》《阿飞姑娘的双重生活》《征婚启事》《恋爱日记》《木头公仔》《这个世界好些了吗》《娱乐至死》《名流》《童话》等8本文集。

“我走进另一间房,这间房子没有窗,只有一扇漆过的门——简直就是个从地板到房顶都是书的黑暗的大洞穴。我拧开灯。这地方太强有力地把文学呈现在你面前。”“它们让整个房间都有力地震动起来,让人晕眩。”修昔底德,塔西佗,奥维德,果戈理,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马基雅维里但丁,卢梭,拜伦,爱伦·坡,普希金,福克纳……

这是鲍勃·迪伦在其自传《像一块滚石》里对自己书房的描述。在不唱歌的时候,他花很多时间呆在这里,接受一个和外面世界完全不同的教育。这个大学一年级就辍学的人,本和精英文化不怎么沾得上边的。但是凭借自己的歌词和诗歌,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整日沉浸在伟大作家和作品之中,似乎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60年代”,和反叛、反体制、打破一切规则的青年亚文化和流行音乐文化距离很远。这里充斥的不是滥交、毒品、游荡、夜店……有的是严肃的读书、思考、创作、经年累月的巡回演唱。他也很幸运,他有如许多的音乐传统可以学习、模仿、超越:民谣、乡村音乐、布鲁斯、爵士、摇滚。他找到了自己的独有的表达方式。虽然直到现在,还有人说,看这个破锣嗓子。

2009年5月,老迪伦有两件值得庆祝的事情:68岁生日;以及在时隔38年之后,他的新专辑《一起经历生活》(Together Through Life)登上了英国专辑榜冠军。这个纪录,在一两代人里,应该不会有人能打破了。

“毫无疑问,鲍勃·迪伦是我们最伟大的文化符号。就像50年前一样,他的声音和音乐依然是那么有力。迪伦依旧维系着时代精神,新一代的年轻人依旧视他为偶像和不老的音乐传奇。”他是一个精神符号,代表着一整代人在一个失去了根基的时代里,对时代精神的追寻、怀疑、颠覆和再确认。就像他的那首歌《答案在风中飘荡》。它早已超出了最初反战的意味,而变成一个能唤起普遍共鸣的声音。当然,很多人也都同意,鲍勃和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关系并不深。

奇迹这个词,有时候会代表人类理解力的无能,抑或不能理解某些事物,只好将之归因于人力不能把握的神秘领域。其实,了解到鲍勃·迪伦在聚光灯背后所付出的那些努力和汗水,我们或许就能明白这首不老的音乐传奇。

无意于做高下之分。更多的是想说的是中国的音乐现状。我们是否真的在鼓励真正的原创和独立精神?大众决定了一切,而媒体也不做独立思考,他们涉及到娱乐的范畴,依然是肤浅的,甚至是扭曲的。而流行歌手们呢?你是否能指出他们的空虚所在?不只是自我修为的问题,也还有社会的问题,我们所呼吁的人文教育,十几年来,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空空荡荡。可能,在明星们成名的背后,更多的不是充实,而是空虚和厌倦。所以需要精神抚慰,需要毒品的刺激。

为什么鲍勃不需要更多的刺激?是因为他有一个惊人的个人图书馆吗?是因为他有着对这个社会真正的感受力,从来不曾抗议诗人的敏感吗?也许这真的就是部分的答案。基于各种原因,至少内地华人没有一条通畅、合理的音乐审美路径,这条路径充斥着断裂、岔道、陷阱、高音喇叭和传送带;而真正做创作的人是被忽视和被埋没的。媒体偶尔提及的几个音乐人,只是基于来自某类社会话语的需求。真正的音乐是无比寂寞的。而这样的寂寞,甚至是不为人知的,在当下中国之情境之下是不能被体恤的。

所以,我们没有像鲍勃·迪伦这种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唱歌、巡演、出唱片的音乐家,更别提唱的全是歌颂自我和悲观主义之歌。当今市面上没有年过五十依旧没消失、没混没赖、没怨没哀,依旧浑身是劲、真诚歌唱的老歌手。一个都没有。

猜你喜欢

迪伦鲍勃流行音乐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音乐家编年史:鲍勃·迪伦的歌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流浪猫鲍勃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
鲍勃·迪伦的摇滚魂
迟来的春天 ——鲍勃(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