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博吾:成名于耄耋之年的不止姜子牙

2011-11-28薛原

市场周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木楼良友南昌

薛原2006年参与创办良友书坊。著有《检讨——旧档案里的中国海洋学术权威》《留恋之矢》等,编有《青岛记忆》《谈文说画》等,合编(良友)(闲话)等MOOK丛书。

知堂老人说,寿则多辱。此话用之于陶博吾身上,则恰好相反。正因了陶博吾的长寿,陶博吾才在安定的晚年赢得了书画家的大名。

陶博吾基本上与二十世纪同龄,他出生于1900年,三岁丧父,靠寡母拉扯养大,年青时与林散之同为黄宾虹的弟子。三十多岁时,回到家乡一边教书一边侍奉老母养育孩子。新中国成立前,他主要依靠教书来养家糊口。新中国成立后,他五十岁时,到南昌的中学里当语文教师,五十六岁,被定为思想有问题;五十九岁,被开除公职。六十四岁,“社教运动”开始,陶博吾被戴上“四类分子”帽子,成为被管制对象。六十七岁,“文革”开始,遭遇抄家。七十一岁时,和老伴一起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劳动改造。“文革”结束后,到了1978年,七十九岁的陶博吾才从农村迁回了南昌。八十一岁时,他头上的“四类分子”帽子才被摘掉,并获得了公职退休的待遇。也就是说,到了1980年代,已经八十多岁的陶博吾才真正有了安定的生活,尽管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

也就是说,从三十八岁(那一年日军攻到了他们家乡)到八十岁,陶博吾的生活始终没稳定下来,但是,不管是在逃难中,还是后来在乡下,他始终随遇而安,承受着命运的沉浮。譬如:在抗日战争八年颠沛流离的日子里,陶博吾一家随着他任教的学校辗转迁徙,即便生活再困苦不堪,陶博吾仍念念不忘他醉心的书画和诗词,后来为他赢得书法声誉的《石鼓文集联》和《散氏盘铭集联》就是在那个时候奠定的基础。

1970年,七十岁的陶博吾与老伴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在农村的那八年里,虽然生活艰苦,但在精神上,老人虽然郁悒但还是平静的。但是,这八年,陶博吾再没有摸过一次毛笔,也没有写过一幅字,更没有画过一笔画。不过,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诗词,他的诗词既是自娱,更是宣泄。

1978年,陶博吾才终于得以返回南昌。回到城市后陶博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商店里买笔墨纸砚。从此,书画再没离开过这位已经八十岁的老人。某次,江西省博物馆举办“明清书画展”,陶博吾扶着孙子去看展览,他接过孙子买的参观券看,“明清书画展览”六个篆字居然写错了四个。主办方得知后,立即登门拜访,才在陶博吾栖身的已经破旧不堪的小木楼里发现一片艺术的田园……渐渐地。陶博吾的名声开始远播,尤其是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会上展出后,更是名声大振……

在从农村回到南昌后的若干年里,陶博吾仍住在简陋的老木楼里,老楼二楼的一间七八平米大的斗室,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张躺椅,四周壁板上糊着用过一面的旧纸,靠床一边的墙上用几块木板钉起的简易书架,书架上是书报和纸卷,书桌上有笔墨纸砚……这就是陶博吾的“简朴斋”,又称“三破斋”:破屋,破衣,破笔砚。在这间小屋里,他写字,作画,吟诗,会客,教慕名而来的学生。

陶博吾的常用印有几方是:“草草一生”、“劫后残生”和“糊涂长寿”。看似自嘲的印文里,其实蕴含着老人一生的悲凉和晚年的达观。他晚年写了多幅自挽联,如:尝遍苦辣酸甜,几番东扑西颠,浊骨敢追超脱者;历尽风霜雨雪,纵使千磨万折,黄泉不做可怜魂。

其实陶博吾是一位非常自信的人,他作书不写别人的句子,作画不题别人的诗句,他都是写上自己的诗文,借题发挥自己的胸臆。他也十分看重自己的作品,有人想拿他的画到日本去卖,他说可以,但每幅少了一万美金不卖。但对于真正喜爱他的作品的人,他可以不计任何报酬赠送给对方。这也体现了他的文人性格。陶博吾去世的前一年(1995),女作家戴厚英曾说:陶博吾先生与世纪同龄,但是以卓绝的诗书画艺术见称于世,却还是近几年的事,真可谓“大器晚成”。

猜你喜欢

木楼良友南昌
南昌舰举行“大洋成人礼”
你有病吗
小木楼
赠木楼故人
甘谷县大像山大佛窟木楼考
逃离
小木楼探险记
《良友》画报二三事